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衔接的对策研究
摘 要:吉林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服装产业发展历史较短。近年来,面临一系列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省内服装企业多以加工贴牌为主,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竞争优势不足。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点在于打破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产业转化三者相互独立的“孤岛现象”,构建“专业—产业”衔接平台,将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目标衔接。本文从推进校企合作开展特色专业教学、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培育服装设计创意型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和聚集服装产业人才3个方面阐述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服装产业;人才培养;衔接对策
1 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一直以来省内重工业领先,轻工业发展较为滞后,作为轻纺工业代表的服装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笔者查阅2018年吉林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16年,省内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共有314家,2017年吉林省内共生产服装21028万件,较2016年22772万件略有回落。我国服装产业近年来整体发展放缓,面对国际服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服装消费需求回落的趋势,吉林省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纺织产业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确保服装产业年均增长7%的发展目标。在此发展目标引领下,全省积极探索服装行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服装产业在新时期向个性化、服务化转型。
2 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服装产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一方面源于外部环境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导致服装出口国际市场承受压力大。另一方面源于吉林省内部服装产业传统成本优势减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占主流,品牌影响力不足,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竞争优势不足。未来在智能制造理念影响下,3D打印技术逐步应用到工业生产,云计算、大数据将会深度驱动服装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装产业面向批量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有待形成“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的完整产学研衔接链条。
吉林省服装产业面对上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实现服装产业的优化升级。其关键点在于打破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产业转化三者相互独立的“孤岛现象”,构建“专业—产业”衔接平台,将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目标衔接,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平台,使省内服装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化推广深度融合。
3 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衔接的对策
3.1 推进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展特色专业教学
当前,吉林省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向较多,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方向。各学院需要结合自身教学优势,根据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及潜在需求,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聚焦专业特色,形成具有专业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校企合作,邀请服装名匠、设计名师参与学生实训指导,为在校学生与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理论知识与课外实习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知识的延展和迁移,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实操经验。
3.2 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培育服装设计创意型人才
文化创意能力是服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文创设计在提升服装产品附加值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服协主席王庆曾指出:“在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中,谁掌握了产业中的‘制创权利,谁就将站在服装产业链的高峰,获得高额利润。”当前,吉林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以及吉林动画学院在文创领域发展成果较多。随着省内本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发掘,冰雪文化、萨满文化、人参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吉林本土文化IP对本省服装产业创意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打造对本土文化具有深度理解力并能够有效应用到服装设计的人才团队,以此掌握服装设计产业中的“制创”核心竞争力。
3.3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和聚集服装产业人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项目为更多的服装领域专业学生提供了思想创新与职业发展机遇。一方面,学生参与服装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开阔眼界,创新理念引领下的服装设计能够在众多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学生从最初创意构思、效果图设计、面料选择、版型确定到最终样衣制成,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能够获得服装设计制作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服装产业发展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都能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发现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创意设计人才、运营人才、品牌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在平台聚集,快速实现服装产业创制交流與资源共享,发挥服装产业各链条专业人才集聚效应,提高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转化效率,进一步推动创意市场化程度提升。
4 结语
人才是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吉林省服装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优化升级,必须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创意人才培育、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发掘、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全方位的措施来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聚集人才。当代高校唯有不断地培养服装产业链条各专业人才,积极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才能推动服装产业向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2018吉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 吴存兰.大数据背景下吉林省服装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 高明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艺术教育,2018(5).
[4] 胡议丹.“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83-86.
[5] 刘众.论服装业转型突破中的市场作用[J].开放导报,2018(1):73-79.
作者简介:朱淑畅(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