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模式研究
张庆文
摘 要:文章基于风险导向背景下,对国内商业银行内控方式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探究,并阐述有效的应对措施,促使商业银行避免风险的出现,为商业银行可以在激烈的环境下提高自身优势打好基础。
关键词:风险导向 ?商业银行 ?内控模式 ?分析
随着银行电子化进程的日新月异,银行的服务从柜面延伸到了客户的单位或家庭。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开启国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重要原则,为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但是,由此令各种繁琐的经济形势与环境的改变。国外繁琐的金融局势的干扰推动了国内金融业的进展,同样为国内金融业带来诸多风险。在国家经济发展系统中,金融业的地位不可小视。而商业银行是国内现代化金融系统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可靠、健康、长远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增长。
一、商业银行内控中常见的不足
(一)内控环境不完善
许多商业银行缺少内控文化环境。完善的、具有风险思想的内控文化环境将确保内控工作的正常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一把手已开始认识到内控工作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意义,但因为长时间受到国家社会体系的干扰,在思想方面还难以出现变化,也未将内控贯彻落实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各个岗位。比如,有些商业银行内部基层职工缺少对内控工作的了解,仅仅将目光投放于自己工作量的扩展上,导致内控浮于表面。再者,有些商业银行的职工对于内控工作、风险控制、风险预防等层面的认识有误差,还有些商业银行并没有把风险控制思想灌输到所有职工大脑里,而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也没有形成积淀,有些职工为贪图本身的发展,便违反银行的各种规定,把内控的制约置于脑后,导致风险控制浮于表面。
(二)风险控制评价问题
纵观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历程不难发现,许多商业银行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评价机制的建立缺少高度重视。其将关注点投放在怎样扩展市场份额、怎样提高运营业绩方面,而该种已经产生误差的关注点不能掩饰银行中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无法掩饰各种已潜藏的风险的出现。部分商业银行职工觉得在风险控制中制定的约束制度便是与自己过不去,属于领导或是银行在刁难自己,进而导致风险控制没有与业务的扩展、市场影响等要素相结合,减小了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水平。
二、风险导向背景下商业银行内控方式的创建对策
(一)改变思想与意识,创造有风险思想的内控氛围
内控环境是展开内控工作、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前提。比如,商业银行能够在银行中创建风险控制的观念及文化环境。商业银行的文化环境是内控工作的软规则,还一直贯穿在日常运营业务的每个角落。银行能够选聘专业的、资深的风险控制者到银行给职工开展培训工作,增强业务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且在银行中设立专业的风险控制部门。
(二)制定健全的风险控制评价机制及流程
针对商业银行来说,要认真辨别自己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风险控制的关注,仔细对待潜藏的风险。比如,商业银行能够采取多种科技相融合的手段,选聘专业的人才配合银行建立风险评价机制,提升银行辨别风险的水平,且将这些风险实现有关信息收集形成信息库,基于此建立一个动态、完整的监控平台,如此方便风险管理者可以快速做出判定。
(三)促使银行内控工作更为精细化
各大商业银行为确保内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就需要得到内控工作的精细化控制。而完成该目标的重要环节即基于现有条件建立舵机控制点,如此方可突出内控工作的时效性。比如,各商业银行能够结合行业标准与自身今后的发展战略,将银行内的各种事项的风险根据特殊权重实现层级分类,且在各个层级内分别建立风险防控点,把风险一致在摇篮中。若在实施阶段,有些级已触碰到风险的警示点,必须及时严格控制,避免风险持续扩散,为银行预防大中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定健全的内部监督和评价制度
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单独的、具备权威性的内审部门,且及时反馈监督内控方式的执行效果。通过健全的内部评价制度,在银行内真正建立内控文化。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让机构内部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参与這一过程,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
总之,商业银行需要确定现今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状态,进一步反思日常运用中潜在的风险,在今后的实践阶段,商业银行还应当不断摸索成功的经验,加大内控力度,为预防风险、提升风险控制质量带来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庆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9(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