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世里的自清者
【摘要】《楚辞》中的《渔父》一篇设计了渔父这一人物,在文中他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一般将其解释为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人,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
【关键词】《楚辞》 《渔父》 形象分析
《渔父》是《楚辞》里的一篇作品,里面写了两个人物——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其中渔父这一形象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渔父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他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甚至有些教师在讲课时也援引这一说法。笔者却认为这一说法值得推敲。
认为渔父身上具有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这一性格特征的人,其根据之一是渔父对屈原的一段忠告和规劝:“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其根据之二是渔父离去时所吟诵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两处文字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渔父规劝屈原,既然世道如此黑暗,就不要分清是非清浊,个人行为要适应客观实际,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但我认为这两处规劝的话所表现的看法皆非渔父的本意,而是渔父面对黑暗势力而发的愤激之语。
在封建社会里,面对黑暗的恶势力,知识分子要么奋起抗争,如屈原之类;要么随波逐流,与恶势力沆瀣一气,甚至助纣为虐;要么在黑暗的恶势力面前保持沉默,噤若寒蝉;要么辞官退隐,远祸全身。但是,奋起抗争毕竟需要勇气,弄不好会玉石俱焚;而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心又使他们不愿意在面对黑暗的恶势力时保持沉默或者与世浮沉,所以更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第四条道路——辞官退隐,远祸全身,例如像渔父这类人,虽然他们没有第一类人崇高,但至少没有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甚至助纣为虐。这是封建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选择的道路。虽然渔父规劝屈原要随波逐浪,与世浮沉,但他自己却走的是一条远祸全身、洁身自好的路,如果说渔父是一个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人,他又何必要隐于山水间?用渔父规劝屈原的话来概括渔父的性格特征,显然失之偏颇。《渔父》这篇作品虽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个人、两种人生态度,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看,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贬抑渔父的意思。如果说渔父随波逐流、与世浮沉,那他就是一个与屈原相对的反面形象,也与作者的感情倾向不符。
需要说明的是,《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的塑造影响很大,从唐代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宋代苏东坡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从元代白朴的“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到明代杨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渔父已成为后世许多失意文人歌咏羡慕的对象。如果说渔父是和屈原相对立的反面形象,说渔父是一个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人,就无法解释这一文学现象了。
★作者简介:姜国顺,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