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孔令欣 马云玲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 共选择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结果 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0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中医护理干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吞咽苦难;针灸;中医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1
脑中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且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中风发病后,即是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仍会留有一些后遗症,其中吞咽障碍即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据报道,在中风急性期,其发病率可高达41%,而在慢性期的发病率则为16%[1]。吞咽障碍的存在会给患者造成诸多不适,如呼吸困难、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2],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干预。近年来笔者将针灸疗法结合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辽源市中医院针灸科接受针灸治疗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共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47岁~69岁,平均(57.69±5.12)岁,病程20天~3个月,平均(1.63±0.71)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8岁~70岁,平均(57.18±5.27)岁,病程18天~3个月,平均(1.65±0.7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全部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案,同时配合针灸可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主要穴位有天突、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等,或针刺、或艾灸,在治疗的同时,护士实施护理干预。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如创造舒适的病房,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指导患者合理进行,以优质高蛋白、高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保证营养的均衡丰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帮助患者进行常规的吞咽功能锻炼,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做好患者的用药护理工作,给予用药指导,避免出现用药错误,或误服、漏服等不良事件。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2.2.1 饮食调护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做好辨证施膳护理。本病起病急,多有肝阳亢盛、痰热内盛所致,故而应指导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膩性食物,避免加重病情,同时又可选择陈皮、甘草、菊花等制成药茶饮用;而部分患者存在肾阴不足,此类患者可多摄入一些枸杞子、黑芝麻等,以补肾滋阴;而对于气虚血瘀者,可选择黄芪、蜂蜜、大枣、山药、薏苡仁、山楂等制成药粥、药茶食用,有利于补气活血通络。
2.2.2 情志干预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情绪问题较为明显,如悲观、厌世、失望、抑郁、焦虑、急躁等,对病情的改善造成不利的影响。护士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明确患者的心理问题、性格特点等,给予针对性的情志干预,充分发挥中医情志干预的优势,采用多种情志干预方法,如音乐法、移情法、疏导法、情志相胜法等,确保患者情绪的稳定。
3 结 果
3.1? 疗效评价标准[3]
①显效:无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1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好转,洼田饮水试验2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洼田饮水试验≥3级。
3.2? 两组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0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小 结
综上可见,正对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给予针刺、艾灸、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再配合护士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 ?琳.中风后吞咽困难中医护理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4):3405-3407.
[2] 黎红琴,和智娟,赵亚丽,等.中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1):88-90.
[3] 阮彦君,杨? ?欢.中医情志护理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4):107-108.
[4] 孙? ?晶,万长秀,黄? ?蓓,等.舌针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焦虑情绪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9):34-36.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