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颖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中一直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高分低能,不仅是初中生、高中生,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很好地解决课本与试卷上的问题并得到高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实现真正的综合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策略,创新教学方式,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点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做对多少题,在考试中取得多少分,而是要求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现实中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所学的内容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导致了他们虽然在课堂上熟练掌握了理论知识,可以做出高分试卷。但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解决。
所以,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他们实施教学。教师改变强调数学的理论性与严谨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做题技巧之上。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实行一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重视教学的探究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注重教学的探究性,让学生可以真正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一个真正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才能对数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体验感与应用感。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来提高他们应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比如,人教版数学中,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剪纸或者使用教学工具直观地对这些图形做出一个观察,然后做一个总结整理,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管结果正确与否,他们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存在的,之后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关于三角形特性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因此在生活中遇到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进行解决。比如,一家人在外面玩耍的时候,要用相机来拍一张全家福,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三角形的特性将三脚架支撑起来等各种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迅速地想到数学中学到的知识。
(二)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但是当其被整合成知识点印在教材之上,就会变得比较抽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降低数学的抽象性,将它变得具体化与直观化,让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2]。例如,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景,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多物品都是不是整數价格的,那么这个时候要计算价格该如何运用小数加减法去计算呢?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去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这一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生活化的教学。
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将作业的设计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在一起,要注重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特性。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空闲的时候跟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去超市买东西,帮助他们计算物品的价格,应付多少钱和找零的钱等等,将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还原。在学习过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做一个面积计算等。通过提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性。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与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牟利军.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2):77.
[2]华东发.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知识窗(教师版),2018(1).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