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誉机制视角的农信社信贷风险研究
【摘 要】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到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同时普惠金融的实践地在农村推进,农信社在不断地拓展延伸其信贷服务的产品种类及范围。基于农村信贷的熟人社会关系网背景,本文引入村委会作为声誉影响农户和农信社信贷业务的具体化代表,通过比较在声誉影响与不影响决策下,农户和农信社双方的博弈,证明声誉影响下农信社信贷业务风险不同于常规的商行信贷风险。然后,剖析了农信社信贷合作的现状,通过信贷融资困境来分析其信贷风险,进而为农信社信贷普及提供改进建议。
【关键词】 声誉机制 熟人社会关系网 困境分析
一、引言
在普惠金融的浪潮中,农信社基于其本身在农村地区的天然优势,在农村信贷业务普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农村本身天然弱质性、农村经济抵押主体的抵押资产有限及熟人社会合作关系,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存在极大的差异:一方面,村委会以代表促进政策实施及均衡地方发展的角度,将对农信社的业务开展进行相应的指导,来为农户争取最大的权益;另一方面,农信社作为盈利企业,而农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村信贷的高风险,但村委会人员在农信社中的异质性将极大的规避集体违约风险;在熟人关系网合作下的农户,若选择违约,其惩罚不仅仅是在农信社的信用违约,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将影响其在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失去的是长期合作收益。因此,在社会关系延续的农村熟人关系网中,农户与农信社及村委会间存在着博弈。
理论意义上,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基于农村熟人社会网特性从声誉机制角度研究的文章,从村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角度、村庄条件的声誉机制下社会行为研究。本文从声誉机制角度,将村委会、农信社、农户三方利益通过博弈论分析,研究农信社在信贷业务中的风险。现实意义上,“三农”问题的解决历来是政府所关注的,在2020全面脱贫的目标下,帮助农户通过信贷融资走上致富脱贫之路,农信社的责任重大。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并且其本身存在目的就是为农民服务。由此,研究农信社信贷风险,不仅对为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普及具有重大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农户行为在受由政府评估的信用体系约束,不是中国特例,国外学者对在声誉约束体系下,市场配给及团体信贷风险有以下研究。Anjini Kochar(1997)在印度農村信贷市场配给约束实证研究,研究了正规部门配给的程度。Stephen R.Bouchael,MichaelR.Carter,Catherine Guirkinger(2008)在信贷市场的风险配给与财富效应:理论与对农业发展的启示中,探究了信息对称及信贷合同执行成本对信贷市场的借款人的行为的影响。StefanKlonner及Ashok S.Rai在《联署作为抵押》中研究了违约风险与抵押之间的关系,指明在事前风险较高借款人要求较多的联署时,违约率降低。Jonathan Conning及Christopher Udry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指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应根据其二元性进行结构调整。
(二)国内文献综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旗帜下,学术界对于农村金融关注度很高,主要从村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角度、村庄条件的声誉机制下的社会行为两个角度的研究:
研究村镇金融机构的机制产品角度:孟召(2011)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声誉效应与制度创新,阐述了声誉的交易效应、吸磁效应和成长效应,提议建立选择性激励措施。范香梅(2013)在农户贷款中抵押与声誉机制的作用差异及贷款合约的设计中,指明声誉机制贷款适用中低收入者,建议在贷款合约中引入声誉机制。陆松新(2015)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机制设计中,其博弈为村镇银行及无抵押品农户的双方博弈,提出关系贷款和依靠声誉的信用贷款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的抵押品替代机制。王筱琴(2015)在以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为例,基于声誉机制视角详细阐述“元古模型”村级担保基金的运营,提出在担保模式上“银行+企业+农户”的信贷机制。
村庄条件的声誉机制下社会行为研究:黄晓红(2008)在农户声誉对农村借贷市场中逆向选择的约束研究,运用非对称信息借贷博弈,阐述农户声誉如何成为信用社识别可信任贷款农户的有效信号,从而客服贷款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罗必良(2009)在村庄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特性、声誉机制与关联博弈中,提出威胁机制在农村合作机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张家界中心支行(2012)在农村熟人社会结构、信用功能及小型金融组织发展一文中,分析了由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有效的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姚唯一(2014)基于农户声誉的农村信贷创新研究的现实分析中,用“道德贷款”及“星级文明户”两种形式论证农户声誉作为贷款抵押已是事实。
综上,国外文献对声誉机制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对声誉机制下市场行为研究,国外的文献中采用更多的案例和定量分析。通过模型分析证明声誉机制降低了成本,影响农户行为及信贷发放,提出解决建议。国内文献对声誉机制的研究起源较晚,基于中国农村熟人关系—声誉机制角度,分析了农村无担保信贷及其他模式。
【参考文献】
[l] A.A. Alchian, H.Demsetz : 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2(12).
[2] 范香梅,张晓云.农户贷款中抵押与声誉机制的作用差异及贷款合约的设计[J].财经论丛,2013(07).
[3] 王筱琴.基于声誉机制视角的村级担保基金建设研究——以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为例[J].浙江金融,2015(09).
[4] 姚唯一.基于农户声誉的农村信贷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4(05).
[5] 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张家界中心支行.农村熟人社会结构、信用功能及小型金融组织发展 [J].三农金融,2012(07).
[6] 孟召将.农户专业合作社声誉效应与制度创新[J].农村管理,2011(03).
作者简介:刘华健(1996—),女,汉,湖南长沙,研究生在读,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