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晚期新主体的承继
周方
【摘 要】福柯晚期思想主要是对新主体的构建,这个思想可在福柯之前的思想家那里找到一些端倪,维柯的“诗性智慧”、尼采的“上帝之死”和“超人”学说、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中都可以看到福柯新主体思想的承继。
【关键词】福柯;新主体;承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40-01
一、“诗性智慧”对福柯“性快感”的启蒙
维柯对福柯主体思想的影响主要在于《新科学》提出的“诗性智慧”的美学思想,维柯指出“诗性智慧”是一种处于蒙昧时期的早期人类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感性智慧。维柯认为理性不是绝对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维柯在古希腊文献,发掘了建立在感觉印象基础之上的记忆的复合想象。他认为“诗性智慧”是一切认识的最初本源。
同样站在反对理性主义的传统哲学的立场上,福柯对新主体建构中的某些思路在维柯的“诗性智慧”中可见到端倪。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英雄所见略同地将研究视角转向了古老的新轴心时代,以溯源式的方法纷纷在古文献中回归了对传统智慧的探讨。二是与维柯重视感官想象相类似,福柯在《性史》中十分注重对以“性快感”为主的感官体验的研究。三是建立在对神的恐惧与想象之类的感性之上而产生的虔诚、谨慎、正直和节制等德性的“诗性伦理”与福柯的以伦理为依据的道德主体,都不同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以理性道德规则为依据的道德法则。
二、“上帝之死”与福柯“人之死”的承继
福柯在形成建构新主体的思想过程中,在时代相差不远的尼采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尼采提出了他的新主体构想——“超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柯在尼采宣称“上帝之死”后提出的“价值重估”里找到了自己的公式。
首先,尼采式的“上帝之死”,事实上是一种信仰之死。继尼采之后,福柯在更透彻地理解“上帝”与理性之关联后,完成尼采所期盼的战胜上帝的阴影——理性主体的过程,在《词与物》中提出了“人之死”来彻底地否定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哲学,从这个角度上看,福柯的“人之死”与尼采的“上帝之死”间有着明显的承继作用,“人之死”是在“上帝之死”的基础上对基督教和理性主义对人的压制的彻底性批判。
其次,尼采向世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主体形象——“超人”。尼采的“超人”是融合了他的所有理想的复合体,他是一个不受规则束缚、不屈从权威、具有强力意志的、带“启蒙”色调的独立自主的“人”;他是一位勇于超越现有的一切,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福柯对其“超人学说”中的新主体某些特性也持肯定姿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福柯也注重树立主体的独立人格,认为真正的主体应当不盲从权威,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其二,福柯也立足于现实,重视身体感官,强调热爱生命。
三、“诗意栖居”对福柯“生存美学”的启迪
在访谈《惊奇与欺骗的“双重游戏”》中,福柯说:“阅读海德格尔决定了我全部哲学的发展道路。”[1]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源于他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理解。他自己将之解释为一种“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2]的生活姿态。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在语言中体会存在,要在对语言的聆听和应和中,“庄严地吟唱着酒神,追踪着远逝诸神的踪迹,盘桓在诸神的踪迹那里,从而为其终有一死的同类追寻那通达转向的道路。”[3]显然,海德格尔这是在对缺乏精神信仰、生命短暂的现代人前途命运的担忧的基础上,为现代人如何自处方能在精神上得到救赎指明了“诗意栖居”的道路。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主要在对语言的认识上和审美化的生活姿态上对福柯的主体思想产生启迪。首先,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颠覆传统地把语言当作工具的语言观,赋予语言一种自主性和相对于人来说的独立性。福柯在《词与物》中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了“人之死”的问题,他“不仅明确地提到了海德格尔的名字,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的海德格尔的话语”。[4]其次,海德格尔指出人可以通过作为语言的艺术的诗得到精神的救赎,认为生活于现实大地之中的人可以通过精神的富足达到一种自由的、超越的、不为物役的生存态度。而福柯晚年则明确表明,由于当今社会中人们很少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把自我、我们的生命、自我的存在当作艺术的主要工作来给予关注,并且把他们视为我们应用美学价值的主要领域。”[5]
总之,维柯、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与主体相关的思想学说,对福柯主体思想的流变的过程形成外在影响力。先辈贤哲们思想中对主体的多元探索为福柯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更好地思考主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6.
[2][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3][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84.
[4]莫伟民.主体的命运[D].上海:复旦大学,1995.20.
[5][法]米歇尔·福柯著.汪民安编.福柯文选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8.
作者简介:
周 方,女,湖南岳阳人,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