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研究所与柴达木开发

    张珍连

    

    西宁市新宁路上,数千米之内有两个在全国著名的科研单位,一个是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个是青海盐湖研究所。这两家研究所,是我国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下属单位,分别研究我国西部和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和盐湖综合利用。

    北端的盐湖研究所,坐落在新宁路上的盐湖巷南侧。通过这几年的改造建设,这里已成为一座神秘而大气的院落。一栋用大理石砌成的五层棕色漂亮大楼,把院落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是盐湖所的工作区,后院是盐湖所的生活区。这栋大楼,在这一带虽高度比不上周边的住宅写字楼,但这里却是西宁市的一块科研高地,这里拥有着二三百人的科技队伍,这里的盐湖研究已经走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前列。

    2015年9月的一天下午,我为承撰的青海特色志书《青海盐湖志》委托之事,走进这座神秘的大院。

    走进宽大的伸缩大门,甬道的里端是那栋五层大楼,这里是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综合办公大楼。在办公大楼的前厅,走向电梯通道旁角落,有两处陈列让人驻足细看。左手角落,摆放着一尊黄铜塑像,是柳大纲院士的;右手角落,摆放着一座匾牌,汉英两种文字写着“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从柳大纲院士塑像下介绍的文字和匾牌上刻着的单位名称,进一步感受到这里与柴达木有着深厚的关系。

    柳大纲院士是我国盐湖科学的组织和开创者,是盐湖所首任所长,他为探寻钾盐资源曾先后六次进入柴达木盆地,在察尔汗盐湖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仔细端详柳大纲院士的雕像,在他清瘦的脸上,戴着眼睛框的眼睛里,我读出了盐湖所走过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不久,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考察与开发利用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盐湖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得到蓬勃发展,逐步揭开了盐湖宝藏的奥秘。

    1951年,兰州大学教授戈福祥上书政务院,建议国家重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当时政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将此建议批转给中国科学院考虑。

    1955年,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意见,在化学研究所组建了由柳大纲教授领导的物化分析组。第二年,就进入柴达木盆地,对茶卡盐湖进行物理化学研究。同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会谈中,把“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调查”列入合作项目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为配合柴达木“聚宝盆”开发,盐湖资源系统调查和研究提到议事日程。

    据史料显示,在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第九项和第二十七项已有盐湖矿床利用的研究内容。

    1957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组建了以柳大纲为队长,袁见齐、韩沉石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参加的单位有地质部、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食品工业部盐务总局,地质部632石油地质普查大队。调查对象为柴达木盆地的大柴旦、察尔汗、达布逊、尕斯库勒、昆特依和一里坪等盐湖及茫崖矿区。盐湖科研工作者们满腔热情地踏进了可爱的盐湖区,从此我国盐湖科研事业如雨后春笋。

    在1957年至1964年期间,盐湖科学调查队和其他有关单位,对柴达木盆地盐湖特别是大柴旦和察尔汗两湖区进行了重点深入研究。开展了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矿床物质成分、采选矿、盐田结构与日晒工艺、化学加工、天然盐物化分析、湖水综合利用等试验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通过考察,编制出我国第一份五十万分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盐湖水化学图;分别在大柴旦和察尔汗盐湖发现了柱硼镁石矿和光卤石矿;并在大柴旦盐湖硼矿中陆续发现了多种硼酸盐,其中章氏硼镁石和水碳硼石系在我国首次发现;为国家提供硼、钾、锂、镁等矿产基地,并使这些资源尽早投入开发利用。

    在盐湖科考、勘探的基础上,1957年和1958年先后建起了大柴旦化工厂和察尔汗钾肥厂,分别利用大、小柴旦湖的钠硼解石矿生产硼砂,利用察尔汗盐湖光卤石矿生产钾肥产品。这两个厂的快速上马和简单生产,为当时国家国防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紧缺原料,硼砂还未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侯德封教授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也组成盐湖分队,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沉积、天青石沉积和东、西台吉乃尔湖以及一里坪盐湖进行综合考察。侯德封教授在指导石油地质研究中,发现了湖泊沉积天青石矿层,并组织和指导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在大风山开展了天青石矿床的地质研究及盐矿考察,进行了有关矿产资源的地质研究工作。

    1958-1960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勘探与利用”研究项目,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与天津化工研究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柳大纲是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1960年4月,盐湖科学调查队在北戴河召开第一次全国盐湖盐矿学术会议。会上,柳大纲先生根据盐湖考察和科研做了报告,概括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具有多、大、富、全的四大特点,提出了以资源为对象的如同海水化学一样的“盐湖化学”分支学科,并论述了盐湖化学研究有十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196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确定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由于农业急需化肥,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倡导下,盐湖科研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196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技会议,会上确定在察尔汗盐湖建设年产十万吨钾肥厂。随后国家科委组建了以许杰(地质部副部长)、柳大纲、孙艳青(化工部科技司司长)为副组长的盐湖专业组,组织和协调盐湖开发利用研究工作。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指示,国家科委制订了1963-1972年“十年盐湖科学研究规划”,明确提出了盐湖科研工作的方向与任务。为从组织上能保证完成任务,《规划》中还明确要求地质部组建盐湖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立盐湖研究所,化工部建立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成立,是盐湖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国家“十年盐湖科学研究规划”要求,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以院属西北化学研究所为基础,抽调兰州地质所、北京化学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组建盐湖研究所,由西北化学所负责筹建。从各方面条件考虑,所址设在西宁。

    经过一年的筹建,建所条件基本具备,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于1965年3月6日在西宁正式成立。柳大纲兼任所长,常韬任副所长,景松林任党委副书记,全所职工共211人。

    1965年,化工部以部属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等部分室组为主,以及部属其他几个单位部分人员和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盐田试验队等单位,筹建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第二年,由国家建委提议,国家科委批准,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

    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与青海省双重领导,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1981年,中国科学院委托兰州分院代管,实行以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双重领导,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领导体制。

    从此,我国盐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科研力量相对集中,科研条件逐渐改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阶段。

    盐湖所造就了一批盐湖科技英才,先后有柳大纲、高世扬、张彭熹三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泽民同志1993年视察青海时,专门到青海盐湖研究所,看望张彭熹等盐湖科技工作者,并题词勉励大家“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发展盐湖科技事业,做艰苦创业的无名英雄”。我在编办《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时,与盐湖所《盐湖研究》期刊交流与合作,还曾经约请他们编辑部负责人宋粤华女士组织稿件,介绍当时健在的高世扬和张彭熹两位院士。

    除三位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之外,盐湖研究所中还走出了不少党政部门的领导和负责人,行政官员产生的也不少。其中,在所长和副所长任上出来的两位行政领导最为瞩目,一位是原所长马培华,他升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一位是原副所长宋彭生,他曾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青海盐湖研究所建所50年来,一直致力于盐湖资源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盐湖基础数据和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所以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60多项。

    青海盐湖研究所有关柴达木盐湖的科研活动和成果,可以说不计其数,其中最为重大的有三项:一是,见证和积极参与了中国盐湖钾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创业过程;二是,察尔汗盐湖卤水动态及自动观测研究为百万吨钾肥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青藏铁路盐湖区段路基稳定性的研究,解决了铁路穿越盐湖区的工程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委员会

    4月27日,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中欧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首个旨在促进文化与旅游合作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