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初探

孙莹
【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授经验,尝试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普及工作建言,为培养在“媒介化社会”中智慧生存的大学生献策。
【关键词】高校 媒介素养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及发展
1、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立场——免疫力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姆森出版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的意识》。“利维斯式”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满足,造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该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抨击以大众媒介为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培养公众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和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
2、20世纪60年代,提升对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媒介素养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大众媒介及其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负面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共同体的机制之一。人们需要提升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不同媒介内容品质品位的良莠高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3、20世纪90年代,参与式社区行动
该阶段主要强调社会权利和行动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者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媒介素养既着眼于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使用、参与和创造,也同时需要全社会随时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场来质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卜卫,1997;宋小卫,2000)。2001-2003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并认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对媒介素养教育结合不同领域和对象的功能探讨开始多元扩散:开始研究适合中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年”。2004年10月8日,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主题:“信息社会中的媒介教育”。同年12月12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发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3期出版《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专辑。“媒体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中国大陆高校陆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面向对象局限
目前中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被设置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课程类型设置为自主发展课或专业选修课,并未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范围之内。相较于国外的媒介素养课程,面向对象局限。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就可以发表言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对信息没有正确的解读能力,会造成负面信息、谣言的等级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
2、大学生媒介素养匮乏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质疑。从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识、解读和批判能力相对薄弱。笔者调查了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84%大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时,通常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只有少数16%的大学生会有质疑和批判。此外,只有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积极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环境的建设。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如何辨析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选择媒介?如何正确把握与使用媒介?如何对媒介呈现的信息进行判断处理?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本文进行讨论的立足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适用于所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
1、知识讲授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明确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其次,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从而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第三,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并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2、能力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被安排在第5学期,该课程是一门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因此在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获取能力:能够收集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其次,分析能力:能够分析信息形态以及信息的结构、排序方式,从艺术、文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信息产生的背景;第三,评价能力(包括鉴赏):对信息的准确性、质量和相关性作出判断;第四,创造能力:有效使用语言、声音以及图像来表达意图,使用不同传播技术来创造、编辑和发布信息。第五,参与能力:与他人互动与合作,在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中转换,负责任地参与媒介互动。
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增强互动性
基于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堂需要完成的一般教学内容,本文对此类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定位于生成性教学策略。并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案例式以及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会恰当的选择教学媒体予以辅助教学。
2、注重启发性
媒介素养类课程应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大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媒体面前,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构建属于其特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其次,带领学生平等的、民主的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媒介主题讨论活动中去。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更加强调大学生应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重要性。最后,激发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关于媒介创作和实践的活动中。了解各种各样媒体的形式特点,制作过程以及组成要素,掌握至少三种以上制作媒介的软件工具等。这样使大学生逐渐掌握如何批判分析媒介信息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发地思辨媒体、反省现状的思维习惯和能够制作、利用完善自我,使社会媒介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将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
3、创新考核方式
该课程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笔者认为不必按照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来设计考察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两条:第一,课堂汇报:这部分主要指平时实践作品,根据学生课上的展示,这一部分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来设计课堂评价。学生互评一方面方便教师了解每人在小组作业中所作的工作,使分数客观化,此外还锻炼了学生间互相协调、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评能够使学生整体认知自身在小组中的位置,对自身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书面汇报:这部分学生可将课堂展示的转化为书面汇报,呈交给教师,以便备案。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课堂汇报和书面汇报综合测评,该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媒介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并无孔不入的侵蚀、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而对于承担着祖国未来命运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能否很好驾驭日益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是决定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等院校媒介素养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对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
【本文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JKVII1302515】
参考文献
①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3
②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③赵铮、张仙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J].《新闻战线》,2014(8):137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原动力”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2017年国家继续实施“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各申报主体须于2017年4月15日前完成网络申

  • 融合新媒体 打造新平台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提升舆论引导力,更好地承担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作为区域主流媒体,近年来,浙江宁波

  • 五洲传播社新书献礼中斯建交60

    2017年2月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建交60周年纪念日。五洲傳播出版社于日前推出《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故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