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钗记》的舞台演出看其文本改编

    韩雪

    【摘 要】对南戏《荆钗记》进行现代文本的改编,是现代戏曲舞台演出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人对古代戏曲文学作品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关键词】《荆钗记;闽剧;改编;剧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T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47-01

    谈到改编,我们必须对原著进行整体且深入的把握。《荆钗记》是明代传奇,它规模庞大,有四十八出,具有这一类戏曲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事事求全、人人俱细,致使整个剧作的篇幅过于宏大,情节冗杂拖沓。因此,《荆钗记》在古时全本演出可能要花上几天的时间,而在现代闽剧改编本中,剧作家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努力削减剧本出目,减少不必要的情节,将剧情内容缩减至八出,以便能在两到三个小时内完成演出。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闽剧《荆钗记》的现代改编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和整理才得以形成。结合史料我们得知,闽剧所参考的是张思聪改编的越剧本。张思聪的改编本分九出:“序幕”“送别”“参相”“惊变”“投江”“见娘”“误卜”“荐亡”“钗圆”。①闽剧改编本中的后八出被全部套用,仅少了序幕一出,但越剧版序幕别出心裁之处也为闽剧所用,例如“送别”一出中,从王十朋和钱玉莲简短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二人是青梅竹马,这样便使南戏原本中钱玉莲不选金钗的行为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也为钱玉莲拒绝孙汝权而选择王十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更突出了二人感情的深厚。张思聪的越剧改编版已经被很多剧种移植并用于演出,分析后我们发现,他选取的这几出其实是该戏剧基本的情节框架,内容大多采用或撷取那些涉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的情节,其余的或大胆删削,或改为通过其他人物语言传达的方式,故事线索已大幅减少,整剧似行云流水般环环相扣,最后又水到渠成。例如王十朋的学问和人品如何,闽剧舍弃了原著中通过好几个关目进行表述的方式,而仅仅用他的不俗谈吐和高中的事实来证明。至于钱王二人的结合,也舍去原著中繁冗复杂的程序,直接将开场定在王十朋进京赶考之时,通过人物的唱词来叙述之前的矛盾与困难,使故事更加集中洗练,同时也奠定了全剧的情感基调。

    《荆钗记》原作崇尚文采的富丽,这与剧作家的文采和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现在的语言系统以白话文为主,将原作中的语言全然挪用到现代的改编戏中显然是不现实的,多数观众的古文功底薄弱,欣赏不了繁缛的华丽辞藻。戏曲是大众艺术,观众的集体参与是戏曲演出的目的,这也对戏剧活动提出了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剧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满足多数人的要求;二是单个观众必须融入多数人的反应模式和反应路线。②为了使多数观众能听懂内容剧情,感受思想情感,闽剧改编本在语言的处理上不遗余力,目的是追求语言的生活化和通俗化。除了将全文的语言系统通俗化外,闽剧在语言与人物形象的紧密结合上也比原著有所加强。在原著中,泼妇一般的姚氏能唱出“江山如画,无限野草闲花”,文墨粗疏的孙汝权也能唱出“争如我折桂枝,十年身到凤凰池。身荣贵,回故里。人人都道状元归。”这与其性格、身份相差甚远。在闽剧改编本中,这些显然不存在了,换成了与人物身份相符的个性化语言。例如姚氏在得知王十朋高中状元前后的反应:

    “不是我吹牛乱放炮,这双眼早识宝与草。王十朋手短掌不得黄金印,头小戴不住乌纱帽。那老太婆面上无福相,命中注定难封诰。玉莲的八字我排过,木头荆钗要戴到老。还有你有眼无珠老糊涂,错把枯草当珍宝。”

    “不是我吹牛乱放炮,这双眼早识草与宝。十朋他两耳垂肩定做官,八字双脚步步高。亲家母慈眉善目有吉相,诰命夫人福气好。玉莲的八字我排过,荆钗能把凤冠调。还有你老爷眼力好,才把这称心的女婿招。”③

    这里前后相对应的排比句式将多人囊括其中,但是内容却截然不同,鲜明地表现出了姚氏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从演出情况来看,闽剧《荆钗记》的文本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它保持了原著的精华,提取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又去除了繁杂冗长、不利于演出的缺陷,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欣赏口味,在古代戏曲改编的方式上值得肯定和鼓励。

    注释:

    ①王宝云.《荆钗记》的现代改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1.6.

    ②李松.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样板戏”[J].文化艺术研究,2010,(2):175.

    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出台本电子版[Z].

    参考文献:

    [1]郭汉成总主编,傅晓航主编.《中国戏曲经典》第一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德]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著,余匡复译.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出台本[Z].

    [4]王宝云.《荆钗记》的现代改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1.

    [5]李松.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样板戏”[J].文化艺术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韩 雪,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戏剧影视学专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