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视角观照《菲洛梅娜》的主旨
邵帅
《菲洛梅娜》(Philomena)改编自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在20世纪50年代民风保守的爱尔兰,未婚先孕的主人公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送到一家修道院“赎罪”,修道院也以菲洛梅娜的行为为耻,在强迫她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将她的孩子安东尼以10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在过去了50年后,菲洛梅娜鼓起勇气寻找自己的儿子,开始了“救赎”之旅。
“原罪”来源于基督教传说,它指人与生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被认为是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从基督教教义的观点来看,主人公菲洛梅娜的“原罪”便是她的自由意志,即年轻时她对美好爱情的主动接受,“原罪”导致她犯下了未婚先孕的“本罪”。在基督教教义中,“本罪”是指本质上的罪恶所导致的犯罪,影片中即菲洛梅娜的自由意志导致她犯下未婚先孕的罪。因此,菲洛梅娜因为自己的“罪行”,一生都在“赎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就笔者所见,基督教的“原罪”与“本罪”意识,便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并因为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代代相传,主人公菲洛梅娜的“救赎”之旅,也是“集体无意识”所支配的一场必要“旅行”。
一、 “三足鼎立”的“无意识”主体
影片的主线是记者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导演斯蒂芬·弗雷斯依据人物角色的设定,为观众提供了三个观影视角,将人物形象客观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宽恕“罪恶”的上帝视角
影片最后,主人公菲洛梅娜站在老修女的面前说:“以上帝的名义,我原谅你。”简短的一句话包含了菲洛梅娜50年来内心受到的煎熬与苦难,以及寻子路上的一次次满怀希望到绝望。老修女一手策划了菲洛梅娜和安东尼的分别,又在50年后设法阻止菲洛梅娜母子相见,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是“恶”,而菲洛梅娜则选择了以“善”来宽恕“恶”。菲洛梅娜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与老修女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代表着宗教的爱与善。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已经超越宗教,正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善和恶都是由信仰者掌握,性作为人类的本能被冠以“堕落”“有罪”的罪名,菲洛梅娜作为“集体无意识”群体的一分子,始终未能摆脱宗教的善恶标准,仍然将未婚先孕视为自己的“罪”,最后的宽恕,也是她在基督教信仰之下完成的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步。
(二)“嫉恶如仇”的社会视角
导演设定的马丁这一记者角色便是社会视角的最佳代表。影片最后,在菲洛梅娜选择了原谅老修女后,马丁却坚定地对老修女说:“我不会原谅你。”影片开始,导演便通过马丁告诉观众,“我不信上帝”,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修女贩卖儿童,并不断地阻挠菲洛梅娜母子相见,使得他们的寻子之旅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在马丁看来,修女的行为令人作呕、罪不可恕,绝对不能原谅。甚至卸下了角色以后的朱迪·丹奇在接受访问时,对主人公菲洛梅娜的宽恕行为仍旧不理解:“在她所处的环境下仍能原谅修女,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现实中的朱迪·丹奇以及影片中的角色马丁对修女的憎恶,都是社会大众以及舆论直接而又真实的反应。然而,同样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他们则服从于人性角度的善恶标准,这是一套与宗教伦理相悖的却更加合情理的标准。在他们看来,老修女是“有罪的”,而且是不可饶恕的,但他们在嫉恶如仇的同时又忽略了老修女作为“无意识”主体本身对自己的行为是“无意识”的,甚至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合情合理的,至少是合宗教情理的。
(三)“是非分明”的宗教视角
影片的第一层主题便是对宗教“存天理,灭人欲”教规的批判,在影片中,它的“法定代表人”老修女因为主人公菲洛梅娜的宽恕,在观众眼里,反而被置于一个更加“充满罪恶”“不可饶恕”的境地,作为一个“恶”的代表,她是被孤立的。正如导演设计的50年后老修女的出场,拄着拐杖,孤独地坐在修道院门口。然而结合影片宽恕理解的主旨,笔者认为导演的本意并不是唤醒普罗大众的满腔热血,将愤激的矛头对准宗教。老修女同样作为“无意识”的主体,在天主教视野下,她的行为合乎教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修女。她之所以在50年后依然阻止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就是因为她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像当年菲洛梅娜难产时,她还要遵从“神的旨意,顺其自然”,不去积极地采取救人措施。一直以来的宗教意识形态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这是她“无意识”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她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无意识”的,只是机械地履行教规教条,所以客觀来看,她也是“集体无意识”群体导致的悲剧的一员,她的“孤独出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的“孤立无援”。
二、 “举重若轻”的创作手法
宗教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轻松的话题,又如相关评论所说,影片同时给予艾滋病、同性恋以恰如其分的分量,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如何处理如此宏大的主题是影片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他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将沉重的主题与道德批判等问题带到了每一个观影者身上,让观众自由、自觉地去理解影片宽恕的主旨。
(一)圆形叙事结构的运用
圆形叙事模式,即类似的情节或场景会在故事的首尾各出现一次,以起强调主题的作用,也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完整。影片采用的圆形叙事模式对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旅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影片的主线是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而她的寻子之旅却经历了由爱尔兰到美国,美国到爱尔兰的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她走过大半个地球,最后发现真相就在起点,最爱的人一直在自己身旁,“残忍”的导演让菲洛梅娜又回到了起点。细心的观影者还会发现,在影片开始和结尾,菲洛梅娜曾两次向马丁介绍自己所读的小说的内容;无神论者马丁在影片首尾都发表了“我不信上帝”的言论等,构成这种完整的周而复始的圆环,导演显然是有意为之。据笔者所见,导演采用圆形的叙事结构,实则是为了与菲洛梅娜自我救赎的过程构成同构,菲洛梅娜的信仰由心中始发,因为最后的宽恕又回到了心中,既使人物内心更加圆满,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善。
(二)悲喜剧交织的表达方法
影片的最大特点便是“笑中带泪”的表达方式,导演斯蒂芬·弗雷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出沉重的主题。
影片中记者的扮演者是史蒂夫·库根(Steve Coogan),作为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曾在《博物馆奇妙夜》《绝地惊雷》等影片中呈现了自己的喜剧表演天赋,导演斯蒂芬·弗雷斯选择一个喜剧演员来塑造马丁这个角色,本身就与影片沉重的主题有着很大的出入,而正是这种反差,使得影片得以轻松的方式更好地傳达出主题。
影片开始在设定马丁与菲洛梅娜的初次见面时,便以马丁的一个笑话作为开场白。导演此时便埋下二人在寻子之路上各种幽默的对话以及相处方式的伏笔。因为年龄的差距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马丁和菲洛梅娜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都不同。马丁嘲讽似的对菲洛梅娜说:“我终于知道是什么人在看《读者》这类东西了。”菲洛梅娜也略带嘲讽地对生气的马丁说:“我看你是累了吧?”二人在寻亲之路上上演了诸多滑稽的对话与行为,使得沉重的寻亲之旅变成了轻松愉快的自驾游。导演一方面利用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容易深入主题,另一方面又为影片最后菲洛梅娜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做了情绪的铺垫,“举重若轻”的手法使影片的主旨深入浅出,观众易于接受。同时导演还采用了声画合一的处理方式,将观众的情绪随着影片配乐带入到马丁与菲洛梅娜的幽默之旅中,使得影片的表现更加真实可信和完整。
三、 “自我救赎”主旨的升华
正如前文所述,影片的第一层主题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严厉批判,而更深层次的主题则是宣扬宽恕与理解的主旨,这一主旨,在主人公菲洛梅娜完成了“救赎”之旅后得到了升华。
作为影片“无意识”主体之一的菲洛梅娜,她坚持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例如,她说“两性之事是罪恶的,但我很享受它的美妙的过程”,并且接受了修道院对自己的惩罚。“无意识”的菲洛梅娜不会意识到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因此,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悲剧。在这个视野之下,菲洛梅娜的救赎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她本没有罪。但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这种自我救赎对她来说又是极其必要的,她坚定的信仰告诉她这种行为是有罪的,正如影片中菲洛梅娜一出场便在教堂中忏悔自己的“罪”一样,50年来菲洛梅娜饱受心中的罪的煎熬,终于在女儿的鼓励下鼓起勇气走上了赎罪之旅。
据笔者所见,菲洛梅娜自我救赎的完成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她对自己过去的接纳。影片故事便开始于菲洛梅娜拿着安东尼唯一的照片落泪的场景,镜头随即跟着菲洛梅娜的回忆回到了50年前的集市。年轻的菲洛梅娜在一面镜子前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个男人,“他是如此英俊迷人”,而这也是50年前那场悲剧开始的原因。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鱼眼镜头去还原那场“错误”的邂逅,既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又模糊了“善”与“恶”的对立矛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对青年男女美好而浪漫的爱情,无关是非对错,无关宗教,这正是镜头语言所传达出的于影片主旨相契合的含义。镜头再切换到50年后的菲洛梅娜,她热泪盈眶地告诉女儿她虽知道有罪,但仍旧享受爱情的美好,终于她肯直视自己的过去,并鼓起勇气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因此,她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自我救赎之旅的最终完成并升华,则是发生在影片最后菲洛梅娜原谅了老修女之后,这正是影片主旨的升华。主人公菲洛梅娜兜兜转转,最后还是与安东尼擦身而过,老修女的从中阻挠成为他们不能相见的唯一原因,任何一位观影者此时的直接反应都应是义愤填膺、满腔愤怒的,而导演却在戏剧冲突达到最高点时峰回路转,用菲洛梅娜的一句“I forgive you”遏制了这场冲突,在一旁的马丁则表达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心声:“I will never forgive you.”导演似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观众的情绪得以借马丁发泄,但这并不是影片的主旨所在。正如前文所述,老修女作为“无意识”主体之一,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任何的不当之处,她也是“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悲剧的受害者之一。菲洛梅娜认识到了这一点,经历过人生的兜转,她认识到老修女、马丁等作为社会的人,都扮演好了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都是这场由当时社会造成的悲剧的受害者,菲洛梅娜意识到了“集体无意识”下人的行为与选择的无力性,所以选择了宽恕老修女,因此她既在“无意识”之中找到了折衷的办法,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这也正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结语
《菲洛梅娜》一反以往寻子故事的悲情与俗套,用温和的镜头、幽默的对白以及演员真诚的表演,平和地将宗教、人性等宏大的主题融入主人公日常的生活中,传达出宽恕、理解、包容的主题。因此,影片故事不仅完整地展现了菲洛梅娜的自我救赎之旅,而且也带给观众一次自我心灵的净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