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
曹学文
【摘要】? 很多历史都不只是文字上的简单书写,更是人文素养的汩汩而出。教师应引领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让其呼吸到更多人文的芬香,进而发展其人文素养。比如,在历史人物的鉴赏中培养人文素养,在人文史料的选择中培养人文素养,在余音袅袅的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以此让孩子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人物鉴赏 史料选择 探究延伸 人文素养
一、在历史人物的鉴赏中培养人文素养
毋庸置疑,一些历史那么“血肉丰满”,如山岳般厚重,那种使命感,那种历史担当,那种大情怀,影响着后人,当然也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窃以为,从历史人物中汲取人文素养的因子,补充到孩子们的精神骨骼中,必将惠泽学生、惠泽课堂、惠泽家长、惠泽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例如,学习部编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张骞这个人物。“持汉节不失”是什么意思?其中的“节”究竟是什么?可以从《汉书张骞传》中的史料中去品味,也可以从翦伯赞的评价语中去体味,更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品味。
教育教学活动若忽视“生命学问”,就会造成生命领域的荒凉与暗淡。上述引用“持汉节不失”的例子正是重视“生命学问”的具体体现。的确,当张骞把自己的生命和所谓的“汉节”联系在一起时,其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其中的人文素养值得我们去吸收、咀嚼和传承。历史中不乏这样的“厚重”名人——屈原、孔子、林则徐、毛泽东、习近平……引领学生多多关注这些名人,和他们进行心的交融、情的交流和精神的传递。那么,历史学习就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情怀的润泽、人文的滋养和道德的培育。
二、在人文史料的选择中培养人文素养
如何让人文情怀像“盐”一样融进课堂的“汤”中,取决于历史课堂人文史料的选择。历史教师应该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和现实史料中,凸显人文素养的渗透。而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眼光,也需要教师的创新。历史教师应该是这种创新历程的选择者、把控者和建设者。
仍然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問题:作为一个金昌河西堡的人,本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员,那么你对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到自豪吗?能否从物质、文化、科技等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从“西来东去”中,是否牵动了你的人文情怀?生1:我为自己是丝绸之路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因为这条路畅通以来,货物的运送和贸易也养活了我们的祖先。生2:我为自己是丝绸之路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因为造纸术“西去”意味着相互之间的文化传播也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惠泽。生3:我为自己是丝绸之路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因为科学技术的互通对东西方都是有利的……
这样的教学活动 也许无益于中考,无益于利益,但不知不觉播撒了人文素养的种子。当学生爱家乡、爱河西走廊、爱丝绸之路的情感日渐浓厚时,人文素养的积淀也就在日渐丰厚之中。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是一个只有知识的人,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而是一个心中充盈着更多的人文情怀,行为上有更大的担当的人,这恰恰是历史学习所不可或缺的。
三、在余音袅袅的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好的历史课堂不在于拘囿本课,不在于当时当刻。引领学生如何从余音袅袅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延伸,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需要。从历史上反思现在,连接古今,扩展内外,是一种难得的历史眼光,更是一种立足教材但超越教材的辩证策略。这种策略的运用得心应手,必将更好地滋养学生、淬炼学生、提升学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临结束时,课末可以创设这样的探究环节:出示有关《一带一路》的视频,抓住几个关键词,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思考今日的“一带一路”和“欧亚铁路大路桥”与古时的“丝绸之路”有何异同,有何意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联想到什么?作为新世纪的一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该怎样在“一带一路”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的拓展延伸中,古时、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个人、区域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交融在一起。一种大局观、整体观慢慢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实践一再证明,沟通理论与现实,连接课本与社会,应该成为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渗透人文情怀的最重要的视点之一。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有一颗警觉的心、一种强烈的信念、一种糅合的方式、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对历史史料、课堂细节、教学架构做出细致的安排,以此渗透人文素养,让孩子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2017,(2):47.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2.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