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王朝

    

    关键词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宋朝,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18-07

    2019年10月23日,在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的统编教材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中,笔者执教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课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四目。前三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化),后一目讲社会变化,内容较为庞杂,且经济与社会两部分又相对独立,凝练一个统摄整节课的教学立意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关键。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立意应该是基于一课时的教与学,形成的蕴含思想性和价值判断并统领全课的历史见解。在阅读与思考中,两句话给了笔者灵感,也赋予了这节课“灵魂”:“宋帝国在地理上和经济上是由道路和河渠网络所支撑起来的”。①“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河)。”(《宋史·河渠志》)笔者突然福至心灵:既然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支撑了宋帝国,“流动”,不正是贯通宋代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典型特征吗?“任督二脉”一打通,我的思路也迅速“流动”起来:从《清明上河图》的“汴河”,到四通八达的河网交通,再到走向世界的海上丝路,水流让“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业兴盛,城市繁华;在此基础上,人口的横向流动让经济重心南移,纵向流动则形成了阶层交流和社会变迁。

    到此,似乎已经找到了灵魂,但笔者总感觉历史教学的深度不足。这样的设计固然展现了宋代经济社会的特点,但仅停留在对社会表象的认识,并没有走进深处:为什么宋代社会的流动性会如此强烈,历史演进的学术机理是什么呢?教学中还缺少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层次探究。这时,笔者想到了“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等人关于中国中古史的研究观点,拥趸很多,影响巨大。他们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变化。教学中,运用这一学术思想的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溯流探源”的环节,既可以把碎片化的经济、社会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更可以由表及里地透视历史的演进,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实、历史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立意:“流动”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江海奔流,提供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百物周流,造就了繁华的城市、新生的纸币、和平的榷场、跨海的丝路;重心南流,形成了江东经济甲天下,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引发了东南科举冠天下的文化新趋势;科举竞流、婚姻交流、土地转流,更是开创了一个四民合流的新世界。溯流探源,在宋代经济社会流动性的背后,是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

    教学目标:知道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典型成就和商业、社会的突出变化。

    借助水陆交通、海上丝路、人口南迁等历史地图探讨历史问题,认识空间地理因素对宋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把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置于历史演进的宏观时空中,形成基于时空背景解释历史的意识。

    运用文字、图片、数据等多样化的细节史料,尤其是与关于交子产生记载相抵牾的史料,展开学习探究,增强史由证来、言必有据的实证意识。

    探讨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因果逻辑,辩证认识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点: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难点:对宋代流动性原因的分析与认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真人版《清明上河图》再次惊艳全世界说起,抛出问题:《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梁城的街景,应该命名为《清明上街图》才对嘛,为什么叫上河呢?汴河对于汴梁人、对于宋朝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汴梁城的街市以汴河为中心排开,宋太宗感慨道“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宋史·河渠志》)。汴河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连接了各地,甚至连接了世界(展现引自《哈佛中国史》的“开封及其河网图,1083年“北宋的道路与河流网络图”,此略)。《宋史》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①四通八达的河流,便利了交通,繁荣了经济,更昭示着一个“流动”的王朝的出现。下面我们就以宋朝为主,来观察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设计意图:交通在历史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地图如果去掉交通路线的话,我们根本无法从中读出它的历史意义”。②宋代,正是因为大运河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河流、海路运输能力的大大增强,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连通天下的水上网络。这个新的交通系统是宋代经济繁荣的础石,也是本课的设计“底色”。以热点导入新课,师生在交谈中,借助“上河”“汴河”“漕运”“江湖”“南海”等词语,以及地图,可了解宋朝以“江海奔流”为动脉的水上交通,引出“流动”二字,进入课堂学习。

    过渡: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和流转,带来了商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

    第一部分:百物周流,商贸达天下

    1.城市风流,汴杭富天下

    材料1: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2:《清明上河圖》的三个局部:孙羊正店、勾栏、斗茶。

    问题:从材料1、2中,你能感受到宋代开封怎样的经济和生活状况?

    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用20000、640、160、72一组数据充分展现汴京城商业的繁荣;一组图片述说着汴京城娱乐休闲生活的多彩多姿,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好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出示图片:

    ——咸淳年间雕版墨印《京城图》,

    摘自《哈佛中国史》

    问题:这张地图被称作“南宋版的杭州旅游攻略”,从这些密集的图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材料3: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望海潮》

    金主亮闻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设计意图:南宋咸淳年间雕版墨印《京城图》让城中的“人间烟火”一览无余,全景式地再现了临安的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所言不虚,“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更是道出了杭州的富庶和辉煌。而柳永的这首名作《望海潮》,甚至勾起了金朝海陵王完颜亮要“提兵百万西湖上”,渡江攻打南宋的野心。

    宋代的城市和商业繁荣,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高中教学不宜重复,但也不宜直接忽略,因为这是宋代经济的典型特征。笔者的处理是选择最为典型的历史现象进行史料研习,意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所选择的两个点分别是开封、杭州两座城市,使用的教学方法则各有侧重。此处使用的是“神入”手法,运用图片、文字等不同类型的细节,创设具有带入感、现场感的历史场景,带领学生“游览”汴州、杭州的城市风景;而完颜亮读完柳永词后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的文坛韵事,更反衬出杭州城的都市繁华,意在让学生如临其境,生发强烈的感受。

    材料4:(宋太祖)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赏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

    ——摘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问题:材料4中,宋太祖和吕蒙正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评价?你如何看待宋代的经济繁荣?

    设计意图:宋太祖从与五代乱世的强烈对比中感慨宋代的经济“繁盛”,并为自己的国家治理成就而感到自得;吕蒙正则指出,这种繁盛仅限于都城之内,都城之外“饥寒而死者甚众”,并借此劝诫皇帝不要被眼前的繁盛遮蔽双眼,而应该以更宽的视野观察社会,体察民情。这种设计思路是要在教学中提供历史的“AB”两面,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①

    过渡:宋朝城市商業的繁荣,需要大量的货币支撑。尽管宋朝政府铸造铜钱的数量超过唐朝十倍,但依然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了。

    2.交子初流,纸币先天下

    材料5: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6: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宋史·食货志》

    问题:《宋史》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两部史书中关于交子的记载在哪些问题上是相同的?在哪些地方又有不同?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记载?如何才能弄清楚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食货志》都是研究宋史价值较高的史料,然而关于交子创制的表述却有明显不同,正可以构建一个带有一定学术性、冲突性、探究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材料难度适中,具有中等学力的学生都可以看出其中端倪。这种冲突性情境设置,意在唤起学生探源求真的热情。笔者在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关于异同点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提取信息并比较差异。第三问主要是基于史学史研究的维度,让学生认识到,史学家对历史的记载会有分歧,而造成分歧的原因也不止一个。第四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主要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还要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形成了自然的问题链。

    3.多族交流,榷场和天下

    呈现宋辽、宋金榷场贸易地图(此略),师生一同观察地图,在谈话中了解榷场的位置特点和功能。

    材料7: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宋朝在宋辽榷场贸易中每年有四十余万的收入,以致每年给辽国缴纳的岁币(三十万)可以从榷场贸易中收回。

    ——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①

    问题:据材料7,指出设置榷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榷场是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交易市场,由官方管理,商品种类繁多,宋朝贸易的商品多为加工品,而少数民族政权则多为土特产品。在探讨完榷场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从略。

    设计意图:“和”字是本目教学的核心,学习了解民族间的榷场交流是载体,领略“和”的价值意义则是本目设计的宗旨。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有战有和,与战争相比,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其中和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榷场贸易往来,但高一学生对此并不清楚,教师可提供榷场分布图和文本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榷场的位置、功能和概况,解读史料,分析榷场设置的经济与政治作用,并突出强调榷场“和”天下的积极意义。因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发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故在此处可适当涉及,一带而过。

    4.丝路海流,巨舰惊天下

    材料8: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与宋朝通商贸易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动以百万计。

    ——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

    问题:据宋代海外贸易图(略)和材料,指出宋代海上丝路的起点、终点,简介海上丝路的最远路线,概括海外贸易的规模以及对宋王朝的意义。

    设计意图:一个“惊”字突出了宋代海船之大,贸易之盛。宋代的海上丝路贸易,大大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环节综合运用地图和文字史料,意在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规模,在强调空间意识的同时,也把“流动”从区域推进到了世界。

    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师生问答,得出以下观感:商业的繁荣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表格、图片完成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学习。

    由于初中对宋代农业、手工业成就的学习较为深入,此处从简。借助表格、图片,认识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即可。

    第二部分:重心南流,江东甲天下

    5.人口常流,南北易天下

    从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一千余年的人口南迁史,是从物的流动过渡到人的流动。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北方的三次大的战乱对之影响深远。

    问题:利用战国、唐、宋三个时期的经济形势图,让学生分析北方战乱、人口的持续南迁对南北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对比南北经济的异同,指出其变化。

    设计意图:千余年里,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一方面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形成了“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宋史专家葛金芳语)。

    地图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之一,引导高一学生运用恰当方法观察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地图解读能力,并能够在观察中获得发现,启迪思考。师生可共同读图并作方法归纳:(1)阅读地图标题以定名;(2)观察地图轮廓以定位;(3)对比三图差异(观察密集点)以定量。

    6.文化分流,东南冠天下

    材料9: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问题:材料9中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北宋时期司马光和欧阳修还发生过“分路取士”和“凭才录取”的争论,你赞同哪种录取方式?

    设计意图:文化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科举录取人数是地区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运用数据史料,化繁为简,对学生理解文化重心南移有直观的帮助。“分路取士”与今天的分省高考有相似之处,此处可以不直接介绍“分路录取”的做法,而是运用观点讨论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使其能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三部分:四民合流,大宋新天下

    7.科举竞流,读书赢天下

    材料10: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

    ——宋真宗:《勸学诗》

    问题:皇帝亲自做这样的诗作,反映的是怎样的国家政策导向?这一导向对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何作用?

    材料11:唐代有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为232人,《宋史》载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比例)大大高于唐代。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问题:材料11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宋代宰相来源的变化对社会阶层关系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其结果是“利弊兼得”,弊是外战不强,利则使宋代成为了文人所处的“黄金时代”。重文和科举引导了普遍的向学风气,更打通了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让“白衣秀士拔地而起”(钱穆先生语),也让门阀世胄难以为继,宋代纵向的阶层流通大大超过前代。这里使用数据史料可以“短平快”地说明阶层流动,比其他材料更有呈现力,有助于学生理解。

    8.阶层汇流,婚姻融天下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唐代的文宗皇帝却发了愁,他想把女儿嫁给崔、卢两大望族,崔卢两大望族却拒绝了这门婚事。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12:(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计崔卢耶?”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问题:据材料12,指出这一时期择偶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13: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14: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十万贯)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问题:材料反映的宋朝择偶标准又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择偶标准?唐宋择偶标准的变化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唐朝的择偶标准以“门第”为主,而宋朝则以“才和财”为主要的择偶标准。士农工商四民之间可以自由通婚,等级门第渐被打破。这是社会观念变化的重要表现。

    婚姻是窥察社会流动性的重要窗口。从唐宋择偶标准差异的视角入手,选取历史的细节史料,可以体悟宋代社会的重要变化。

    9.土地转流,契约定天下

    材料15: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问题:据宋代地契残片(图略)及材料指出土地买卖要经历哪一重要步骤,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宋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千年田换八百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成为了普遍现象。为了保障土地买卖双方的权利,政府不仅“不抑兼并”,还给予法律支持。契约化是市民社会的重要一环,英国历史学家梅因说:“所有进步的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①宋代的契约化,不仅体现在土地流转中,在劳务关系、经济往来中也较普遍。契约化使物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此处以图片、文字展示加上教师讲述,介绍宋代契约化的产权流动,管窥唐宋之际社会的深刻变迁,进一步认识宋朝的流动性。

    第四部分:溯流探源,何以变天下

    问题:前三个部分展现了宋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情况,如果在“流动”之外,另选一个词语来概括宋代的特征,你会用什么词呢?历史学家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宋代的看法呢?

    设计意图:前三部分的学习是对宋代社会重要变化的条分缕析,是一种“解构”,与这些具体社会现象相对应,教学中教师还应有综合的、通贯的意识,把零散的、碎片化的具体史实熔为一炉,引导学生“建构”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在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也避免“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认知偏颇。

    材料16: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代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问题:史学界对宋代历史的描述使用了哪一词语?如何理解这个词语?作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17: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对社会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被交换经济的大浪吞没的旧庄园,只能选择“开门,与外成市”,庄园主也再无必要强制劳动者作为隶民依附于自己。中世纪的部曲得到解放,佃户代之而起。商业的繁荣,使城市的形态也为之一变,几乎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商业都市。政府也必然地会摆脱中世纪式的财政与土地密切结合的政策,选择具有近世特征的政策。财富的积累,促进了近世文化的发展,导致宋代社会不得不倾向于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统治方式。

    ——摘编自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问题:材料中宫崎市定解释了宋代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由此,你认为导致“唐宋变革”的根源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材各版块学习完,再用上一个问题“收口”,归纳宋代的总体社会状况,由分到总,课堂教学似乎可以结束了,但“知其然”还未“知其所以然”。于是,笔者又做了深化设计——溯流探源,何以如此?意在探究宋代的“流动”特征从哪里来,社会各要素分别是如何演进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彼此呈现出怎样的关系。

    关于“唐宋变革论”,史学界的讨论很多,可以说是深入讨论宋代经济社会时无法忽视的学术思想,但由于高一学生的学养和学力不足,教学中不宜引入过多的概念,不宜专业性太强。这里,笔者没有使用内藤湖南等人的原著,也刻意回避了“中古”“近世”等词语,而是以吴钩的概述介绍这次“变革”,以宫崎市定侧重于经济的阐释展开探讨,突出三点:一、宋代“流动性”特征的深处是一次“社会变革”;二、这一变革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引发的由量变到质变;三、社会各层面的变革是关联的,是环环相扣的,其根源是社会经济的进步。这种处理,既保持了“唐宋变革论”的基本思想,又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更让艰深的学术思想走下殿堂,以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化入中学教学。

    合作探究:在上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宋朝崇文抑武,是一个饱受诟病的时代,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却发现,它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成就卓著,各阶层充分交流,是一个如水一般流动的,充满生机的,让人向往的时代。你如何认识这个历史的悖论?

    设计意图:提到宋朝,多数国人马上想到的是“积贫积弱”。而在西方许多史学著述中,汉学家给予宋代历史极高评价,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这种巨大的反差缘于时代的差异和视角的不同。元明清三朝一直有人认为宋代“武备不振”,视之为“积弱”。而将宋朝描述成“积贫积弱”并使之深入人心的,则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面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劫难与屈辱,以及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贫困孱弱,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特别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有些历史学家将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上,宋朝就成了他们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其中积郁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充溢着建设强国的期冀。①

    这一探究活动利用两种相悖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解释,并从来源、目的和史家所处的时代际遇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进而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宋朝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理性。

    课堂小结:两宋时期,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便利了各色商品周流天下,连接了世界。在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和重心南流的基础上,阶层等级有所松动,纵向流动逐渐发生。所有这些,共同缔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设计意图:从历史现象中归纳宋王朝经济和社会的“流动”的特征,且以此为关键词概括本课的主旨,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宋朝,理解时代特征。

    作业设计:(略)

    教有所思:

    1.以高远的立意统领教学,是笔者倡导的“灵动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着力突破统编教材“讲不完”的重要着力点。“灵动课堂”是笔者在对历史学、历史教学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凝练出的个人教学主张,有四个要素:高远的立意为“灵魂”,圆润的逻辑添“灵气”,多彩的细节增“生动”,多维的对话是“互动”。②教学立意表达本课的核心认知,起到思想引领作用,是避免知识碎片化的重要举措。本课以“流动”赋予课堂“灵魂”和“纲领”,作为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典型特征统摄整节课,在此基础上设定学科素养目标,聚焦主干知识,变焦相关知识,用三个方面九个小点拼出了一幅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的“流动”全景,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

    2.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以多维度的对话建构学习的意义。教师的所有教学意图都离不开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本课中,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追求结构化、带入感和冲突性三个维度,如婚姻观变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如此。问题设计除了思维含量上的考量外,还着意从逻辑的角度勾勒一种思维脉络,也就是从分析史料,到重组信息,再到结合知识,最后创生观点。如交子问题的设计,就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在清晰的逻辑演进中提升认知,习得方法,优化思维。本课对话活动的展开以交谈式为主,只是在最后部分的探究中运用了讨论式。师生交谈式对话中,教师刻意注重了五个要点:倾听、引导、追问、辩难、评价,尤其是问题回答中的引导。

    3.新课标历史教学的核心诉求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而不是指向知识的。本课在教学目标的拟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借助水陆交通、海上丝路、榷场和人口南迁等历史地图展现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运用关于交子产生记载相抵牾的史料,展开学习探究,意在让学生增强史由证来、言必有据的实证意识。使用文字、图片等多样化的细节史料,展现宋朝科举、婚姻观、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变化,则是期望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统编教材的教学探索才刚刚起步,本教学设计中不免存在各种疏漏与不足,敬请批评。

    【作者简介】苗颖,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松江一中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统编教材内

    陈志刚 杜芳关键词 统编教材,整合,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11-07高中历史统编教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历史教学

    樊建军 徐赐成关键词 历史教学,历史学习,深度学习,历史意识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58-07提升历

  •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初中历史“三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历史教学,“三力课堂”,实践价值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52-06基于混合式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