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汪俊仁
[摘 要]高职院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制约了自身的功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和意义,分析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现状,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19-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艰巨、深远而伟大的战略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敢于担责,不辱使命。高职院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使当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踐行者和传播者,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括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吸收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按照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的论述,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群众化和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不断得到推动和发展的。它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武装了人民群众,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和接受的状态与程度。它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密切相关,其实质上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的关系,其过程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只有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目标高度一致,形成默契,交流沟通顺畅,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于历史意蕴、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势必遭遇很大的挑战,研究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和熏陶,使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正如我国经济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我国高校也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改革和创新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主旋律。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观缺失,这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从战略上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群体富有青春、理想和激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能否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也包括自身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眼光看待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求真精神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成长成才、奉献社会做准备。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培养、造就适合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地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对大学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当前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造成很大冲击,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怀着敌视态度,打着“和平”的幌子,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大学生群体作为西方价值观潜在的主要输送对象而深受影响,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教育意义重大。
(四)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
思政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不少大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加上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从而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失望甚至抵触的情绪,其心路历程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到后来的半信半疑,以至于最后变成不相信、迷惘、彷徨,这种演变非常可怕,后果严重,负面影响很大。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是高校应当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重在教育、宣传和普及,大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首先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潜在精英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有者,实际利益的获得者,使他们能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让他们承担更多的宣传、普及、传承的责任,真正起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引领着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我国政府始终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在高校已逐渐得到重视,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是非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都应加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有利于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重视不足。领导不加以重视,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减少、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师不加以重视,导致教学水平降低,影响教学质量;学生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气氛与动力,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夸大了专业课的功能与作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意义与价值。三是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不注重方法,实效性低。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和情感,了解其所思、所想,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困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善于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論联系实际,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公正地洞察世界,分析事理,当出现问题时,也不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去解决,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结果相差甚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效果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都大打折扣。
基于马克思主义知识本身具有理论性强、论述问题深入、涉及交叉学科领域、难于理解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存在知识结构体系欠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价值判断标准偏离、认同感不强、心理排斥、功利化倾向严重、社会思潮冲击、主观愿望与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等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落俗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应注重思政课的实效性,须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2]学校职能部门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承担什么职责,做好哪些工作,学校领导机构在这方面应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都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找准问题症结和突破口,为解决问题做准备。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变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四、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重理论灌输轻价值引导、重政治教育轻文化力量、重思想控制轻情感交流、重共同性轻差异性”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存在一元、多元价值冲突有密切关系,也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有关系,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审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一)立标准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其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生源质量、管理体制、教育机制、师资力量等有其特殊性,在检测、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时,应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与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和提升满意度提供实证参考,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二)深研究
加强“两课”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典型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3]因此要研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不能直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提供重要指导,使学生不偏离正确方向和轨道。马克思主义精神品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研究价值。
(三)搞建设
高职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较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学科知识普遍偏低的情况,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要不断改革“两课”教材,完善教材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学体系中,促进学科建设,切实发挥新教材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和学科建设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
(四)搭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校园网的建设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掌控校园网络的舆论阵地,搭建师生共享的网络平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报道,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中的应有作用。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4]我们可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专栏,科学设计具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术报告、讲座、论坛等,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设聊天室、BBS论坛等公共平台,通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为他们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缩小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感。高职院校应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看待网络问题,充分重视和加强管理,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手段和更加务实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五)建机制
高职院校存在诸多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有的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组织,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实践活动,与社会民众接触,培养出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有理想有志向的大学生加入这个行列中来,壮大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领导亲力亲为,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普及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而是表现为内容日渐丰富、制度日渐完善、机构日渐合理。建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和谐工作机制,寻求学校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学生事务、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咨询等多方力量相融合、共同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六)重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在实践路径上实行创新。实践方式、途径的选择和安排,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实现。实践路径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其理念、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工作经验、处事能力、道德水准、行为方式、团结合作精神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产生一定影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重要推动力量,应制订对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发挥高职院校人、财、物的优势,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在高职院校开花结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27).
[2] 刘延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07-11.
[3] 边彦军,王莉,倪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8-249.
[4]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高职院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制约了自身的功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和意义,分析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现状,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19-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艰巨、深远而伟大的战略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敢于担责,不辱使命。高职院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使当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踐行者和传播者,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括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吸收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按照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的论述,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群众化和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不断得到推动和发展的。它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武装了人民群众,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和接受的状态与程度。它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密切相关,其实质上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的关系,其过程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只有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目标高度一致,形成默契,交流沟通顺畅,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于历史意蕴、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势必遭遇很大的挑战,研究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和熏陶,使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正如我国经济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我国高校也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改革和创新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主旋律。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观缺失,这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从战略上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群体富有青春、理想和激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能否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也包括自身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眼光看待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求真精神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成长成才、奉献社会做准备。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培养、造就适合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地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对大学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当前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造成很大冲击,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怀着敌视态度,打着“和平”的幌子,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大学生群体作为西方价值观潜在的主要输送对象而深受影响,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教育意义重大。
(四)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
思政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不少大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加上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从而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失望甚至抵触的情绪,其心路历程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到后来的半信半疑,以至于最后变成不相信、迷惘、彷徨,这种演变非常可怕,后果严重,负面影响很大。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是高校应当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重在教育、宣传和普及,大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首先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潜在精英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有者,实际利益的获得者,使他们能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让他们承担更多的宣传、普及、传承的责任,真正起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引领着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我国政府始终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在高校已逐渐得到重视,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是非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都应加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有利于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重视不足。领导不加以重视,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减少、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师不加以重视,导致教学水平降低,影响教学质量;学生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气氛与动力,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夸大了专业课的功能与作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意义与价值。三是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不注重方法,实效性低。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和情感,了解其所思、所想,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困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善于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論联系实际,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公正地洞察世界,分析事理,当出现问题时,也不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去解决,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结果相差甚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效果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都大打折扣。
基于马克思主义知识本身具有理论性强、论述问题深入、涉及交叉学科领域、难于理解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存在知识结构体系欠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价值判断标准偏离、认同感不强、心理排斥、功利化倾向严重、社会思潮冲击、主观愿望与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等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落俗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应注重思政课的实效性,须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2]学校职能部门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承担什么职责,做好哪些工作,学校领导机构在这方面应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都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找准问题症结和突破口,为解决问题做准备。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变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四、高职院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重理论灌输轻价值引导、重政治教育轻文化力量、重思想控制轻情感交流、重共同性轻差异性”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存在一元、多元价值冲突有密切关系,也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有关系,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审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一)立标准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其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生源质量、管理体制、教育机制、师资力量等有其特殊性,在检测、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时,应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与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和提升满意度提供实证参考,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二)深研究
加强“两课”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典型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3]因此要研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不能直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提供重要指导,使学生不偏离正确方向和轨道。马克思主义精神品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研究价值。
(三)搞建设
高职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较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学科知识普遍偏低的情况,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要不断改革“两课”教材,完善教材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学体系中,促进学科建设,切实发挥新教材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和学科建设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
(四)搭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校园网的建设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掌控校园网络的舆论阵地,搭建师生共享的网络平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报道,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中的应有作用。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4]我们可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专栏,科学设计具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术报告、讲座、论坛等,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设聊天室、BBS论坛等公共平台,通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为他们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缩小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感。高职院校应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看待网络问题,充分重视和加强管理,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手段和更加务实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五)建机制
高职院校存在诸多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有的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组织,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实践活动,与社会民众接触,培养出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有理想有志向的大学生加入这个行列中来,壮大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领导亲力亲为,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普及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而是表现为内容日渐丰富、制度日渐完善、机构日渐合理。建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和谐工作机制,寻求学校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学生事务、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咨询等多方力量相融合、共同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六)重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在实践路径上实行创新。实践方式、途径的选择和安排,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实现。实践路径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其理念、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工作经验、处事能力、道德水准、行为方式、团结合作精神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产生一定影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重要推动力量,应制订对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发挥高职院校人、财、物的优势,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在高职院校开花结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27).
[2] 刘延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07-11.
[3] 边彦军,王莉,倪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8-249.
[4]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