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的评价
毛文梁
一、学生自治会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进步力量领导下的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在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澄清事情的真相,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统一战线,削弱国民政府权威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人民群众对国民政府还抱有一定的幻想,支持国民政府的统治,特别是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被国民政府的假和平、假民主所欺骗。然而,随着内战的爆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和平希望破灭。广大爱国学生为反对内战,举行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各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团结广大同学抗议国民党发动内战。
(二)培养民主意识,壮大民主力量
无论从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的章程制定,还是学生自治会的选举以及重大决策的决定,都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民主意识。首先表现在学生自治会的章程上,抗战结束后,随着民主浪潮的高涨,进步力量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实行普选制度,即理事会成员是由普选产生的。同时系科代表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代表必须向选举他的班级整体负责,每次开系科代表代表大会之前,代表都要征求本班级同学的意见。这样就能够反映广大同学的心声,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保存革命实力,贡献力量
进步力量掌握的学生自治会,其领导成员大部分是党员、盟员和进步学生组成。正是这些人员在院校中和国民党、三青团分子进行争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而这些人员正是国民党所痛恨的。学生自治会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进步分子,甚至是中共地下党员或者是民盟,所以他们在同国民党斗争中,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在运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學生自治会的骨干分子,在解放前都经过学生运动的洗礼,经受了严酷的地下斗争的考验,解放后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愿意为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献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二、学生自治会的历史局限性
(一)干扰教学秩序
这一时期,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广大同学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而学生自治会作为校内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组织,做出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当大的学运来临时,各院校学生自治会召开系科代表大会,做出游行示威,罢课的决策。
(二)成为争权夺利的机关
战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共两党都想透过各院校的学生自治会,在幕后争取学生运动的领导权,使得学生自治会日益政治化。常务理事的竞选活动竟形成“左右两个壁垒”互相对抗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校园里的两种力量,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自治会领导权的运动。三、学生自治会的启示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945—1949年的学生运动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国立大学的学生自治会的选举,充分体现出时代潮流的发展。这一时期,反对内战、要求和平、要求民主、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已逐渐成为中国国内绝大多数人民的一致要求,这种要求逐渐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潮流。1945—1949年的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是沿着“和平”、“民主”时代潮流的方向前进。无论那种力量控制下的学生自治会,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够赢的广大同学的支持和信赖,最终取得胜利。
(二)以广大同学的利益为核心
战后,随着国民政府在光复地区的一系列活动,广大民众对国民政府越来越不满。当时公众对政府的批评和争论围绕着四大问题而展开。第一是解除日军武装迟缓,以及政府明显不愿惩处汉奸。第二个也是最臭名远洋的问题,是奉派前来日伪资产及机关的重庆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第三个普遍问题是此时采取了不恰当的经济和金融措施。最后,更微妙但并非次要的是,重返故地的官员对平民百姓采取了恩赐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百姓未随国民党内迁,而留在日本统治下苟且偷生。在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心态发生了变化,从战前的精神紧张的非常状态,转向战后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焦虑不安。在中大的校园里,广大学生面对丑恶的现实,内心是愤懑不平,所以在校师生也常发生一些争吵斗殴的事。在有一天晚上将要熄灯的时候,我旁边的住的章某和另一个同学发生了争执,章某竟提出要到操场去决斗。同学们对柏溪分校的领导也渐渐公开表示不满,认为伙食太差,住宿条件也是既拥挤不堪,又不避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