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用点的选择
谢佳芮
语文教学语用点的选择上,如果面面俱到,则收效甚微。笔者从一节课谈起,从不同时期的同一课的教学,可以反映出笔者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上的改变。
《刷子李》是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中刷子李之“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他刷墙的效果好,让人感觉“就如同升天一样美”,作家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二是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神,让普通人发憷的刷浆活,在他,却刷出了节奏,刷出了美感,刷成了享受,作家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三是文中还安插了一个徒弟曹小三,借曹小三对师傅工作的所见所闻,通过侧面描写,从徒弟眼中看出了师傅的奇。第四方面,篇首说刷子李规矩奇,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服,刷完后保证身上没白点,否则不收钱,这无疑吊足读者胃口,激起阅读期待,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让读者对作家巧妙的构思拍案叫绝。
这篇入选教材的佳作常让教师爱不释手,因而成为公开课上的常客。笔者第一次用它上课,便带着学生尽品了作家写作的如下优点:
课后审视自己的教学,围绕一个“奇”字,师生热闹一场,究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挤塞得无法呼吸的课堂,学生消化了多少?看来教学目标的不聚焦、不简约,一节课将一篇文章嚼烂了,再美的佳肴也食之无味,更别谈课外阅读课内化。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升?
2012年,学校加入福田区“主题学习示范校”,引入主题学习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一课一得”成了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把教材的某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挖掘单元训练点,成了教师备课的主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带着《刷子李》这节课分别到肇庆、东莞主题学习现场会,公开展示《刷子李》1+X课型,“1”指的是精读课例《刷子李》,“X”是指配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苏七块》和《酒婆》两篇同样出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的选文。一节课40分钟,需要完成三篇选文的阅读,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有主题学习成熟的理念引领,运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梳理出三篇选文中的动作描写这个核心,课前15分钟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家如何将动作写具体,后25分钟让学生习得表达,写动作。课程内容充实,实现“一课一得”。
2016年12月,我跟随主题学习专家组,带着修改后的课例来到广西南宁市,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全国主题学习研究成果现场会,在会上与主题学习课程专家毕英春老师同台上课,毕老师评价我这节课上得大气,现场生成,充满灵动。究其成功原因,有以下三点:
契合儿童本位的“舍”。临上课前,有专家建议我舍《酒婆》,只带课文《刷子李》和主题丛书《苏七块》面见学生,理由为《酒婆》的现实性对于小学生来讲,显得过于沉重,舍一篇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学,落实好一课一得。我果断采纳,这才有充裕的时间带学生走向深入,才成就了后来课堂生成的精彩。
朝向文化的“语”。汉语文化神韵饱满,情趣盎然,一个个汉字、词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在这画卷里流淌的是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小说集,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多姿多彩的修辞手法,展示出津文化丰厚的底蕴。语文教师得用文化的眼光解读文本,发掘文化内涵。
这次备课,面对刷子李的动作描写,我关注到四字词语串出的音律节奏,带学生体会作家运用简短的四字词描摹出的形象。当学生读到课外选文《苏七块》,凭着刚才在《刷子李》练就的语感,对苏七块给人接骨,学生很快便能自发拍起手掌,对一些句子和着节拍铿锵有力地四个字四个字朗读。学生还发现作家喜用“赛”字,“嘛”字,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让“津嘴子”的机智、幽默、俏皮烙在了学生心里,形成了他们接下来表达中的语言风格。
基于点的“拓”。由一篇課文走近一个作家,开启其作品的全阅读,关注语言文化,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刷子李》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班级所到之处,人手一本《俗世奇人》。好长一段时间,学生的习作普遍带有冯氏语言风格。
经历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中“语用点”的选择的几次改变,我悟出:语用点的选择要依托教材,得法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相包容。
(责 编 欣 航)
语文教学语用点的选择上,如果面面俱到,则收效甚微。笔者从一节课谈起,从不同时期的同一课的教学,可以反映出笔者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上的改变。
《刷子李》是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中刷子李之“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他刷墙的效果好,让人感觉“就如同升天一样美”,作家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二是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神,让普通人发憷的刷浆活,在他,却刷出了节奏,刷出了美感,刷成了享受,作家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三是文中还安插了一个徒弟曹小三,借曹小三对师傅工作的所见所闻,通过侧面描写,从徒弟眼中看出了师傅的奇。第四方面,篇首说刷子李规矩奇,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服,刷完后保证身上没白点,否则不收钱,这无疑吊足读者胃口,激起阅读期待,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让读者对作家巧妙的构思拍案叫绝。
这篇入选教材的佳作常让教师爱不释手,因而成为公开课上的常客。笔者第一次用它上课,便带着学生尽品了作家写作的如下优点:
课后审视自己的教学,围绕一个“奇”字,师生热闹一场,究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挤塞得无法呼吸的课堂,学生消化了多少?看来教学目标的不聚焦、不简约,一节课将一篇文章嚼烂了,再美的佳肴也食之无味,更别谈课外阅读课内化。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升?
2012年,学校加入福田区“主题学习示范校”,引入主题学习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一课一得”成了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把教材的某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挖掘单元训练点,成了教师备课的主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带着《刷子李》这节课分别到肇庆、东莞主题学习现场会,公开展示《刷子李》1+X课型,“1”指的是精读课例《刷子李》,“X”是指配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苏七块》和《酒婆》两篇同样出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的选文。一节课40分钟,需要完成三篇选文的阅读,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有主题学习成熟的理念引领,运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梳理出三篇选文中的动作描写这个核心,课前15分钟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家如何将动作写具体,后25分钟让学生习得表达,写动作。课程内容充实,实现“一课一得”。
2016年12月,我跟随主题学习专家组,带着修改后的课例来到广西南宁市,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全国主题学习研究成果现场会,在会上与主题学习课程专家毕英春老师同台上课,毕老师评价我这节课上得大气,现场生成,充满灵动。究其成功原因,有以下三点:
契合儿童本位的“舍”。临上课前,有专家建议我舍《酒婆》,只带课文《刷子李》和主题丛书《苏七块》面见学生,理由为《酒婆》的现实性对于小学生来讲,显得过于沉重,舍一篇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学,落实好一课一得。我果断采纳,这才有充裕的时间带学生走向深入,才成就了后来课堂生成的精彩。
朝向文化的“语”。汉语文化神韵饱满,情趣盎然,一个个汉字、词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在这画卷里流淌的是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小说集,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多姿多彩的修辞手法,展示出津文化丰厚的底蕴。语文教师得用文化的眼光解读文本,发掘文化内涵。
这次备课,面对刷子李的动作描写,我关注到四字词语串出的音律节奏,带学生体会作家运用简短的四字词描摹出的形象。当学生读到课外选文《苏七块》,凭着刚才在《刷子李》练就的语感,对苏七块给人接骨,学生很快便能自发拍起手掌,对一些句子和着节拍铿锵有力地四个字四个字朗读。学生还发现作家喜用“赛”字,“嘛”字,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让“津嘴子”的机智、幽默、俏皮烙在了学生心里,形成了他们接下来表达中的语言风格。
基于点的“拓”。由一篇課文走近一个作家,开启其作品的全阅读,关注语言文化,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刷子李》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班级所到之处,人手一本《俗世奇人》。好长一段时间,学生的习作普遍带有冯氏语言风格。
经历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中“语用点”的选择的几次改变,我悟出:语用点的选择要依托教材,得法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相包容。
(责 编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