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
李文军+李彩玲
摘要:高职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培育出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明确专业整体优化的必要性,根据相关优化原则,通过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模块化安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近年来,为缓解市场及人才需求压力,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从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角度出发,进行科学有效的梳理分析,以期构建出满足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解决了工程领域的问题。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当前存在招生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受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因素影响,该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校安排的实习内容不深入,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工厂生产全过程,进而难以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实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体优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市场定位,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设置出相应的专业课,培养出综合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人才。从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角度出发,将各专业课融会贯通,教学方式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做好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体优化工作,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2]。
2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即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市场及学生个人的需求,促使专业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面向行业、面向在校学生。课程实施评价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统筹规划学生的课堂教学及课外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最佳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优化效果。
2.2综合能力培养原则
优化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需要树立综合能力培养原则,明确理论与实践协调教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进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在培养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岗位要求,设置出最具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坚持工作过程、职业活动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进步。
2.3专业体系完整性原则
在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过程中,把握专业体系完整性原则,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领域不断发展,从原来沿袭本科教育课程设置逐渐转变为关注专业体系的系统性价值,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也应该坚持专业体系完整性原则,对高职3年教学时间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业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实操经验,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游刃有余。
3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3.1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
从优化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实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原理”“Pro/Engmeer应用技术”等方面内容[3]。机械设计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教学,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分析,Pro/Engineer应用技术主要在零件造型、机构分析方面,这将导致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缺乏关联性。受教学时间少、学生学习基础弱等因素影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现一体化设计,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减速器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做好选型、设计、校核等工作,并利用数字化手段生成,综合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的能力。通过事先专业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2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模块化安排
根据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产品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安排,从缝纫机、减速器、内燃机等典型产品展开,实现该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教学模块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专业进行认知、学习、实操、验证等层次化掌握,并结合实训课程拓宽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渠道。针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两大教学内容模块,教师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安排整合式课堂讲解,强化高职学生掌握综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安排可以将机械原理等理论知识放在第一章授课,避免学生因枯燥乏味产生畏难心理,并在本章内容中融入材料力学等相关知识,增加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Pro/Engineer应用技术模块教学内容设置推后,当学生了解软件虚拟设计和仿真技术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将教学典型产品生成虚拟样机,并通过实际操作等演示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作用,帮助学生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抽象的教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进而有效地完成模块化教学任务。基于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内容模块化安排,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積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4.1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做好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优化研究实践工作,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构建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专门的课程体系构建指导委员会,选派专业中的骨干教师参与到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中来,并联合当地企业专家,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有序进行。基于任务导向型教学观念,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深入改革,不断创新,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属于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地建设,为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技能培养环境。
4.2依托“校企合作”的教学载体
“校企合作”是优化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
系实践的重要载体,对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完善配套设施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带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成为典型范例,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的产品,还能丰富学生的实践认知,对今后的开展实际岗位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依托“校企合作”的教学载体,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有利于達到双赢的效果,进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出具有高效应用能力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精神文明的熏陶,学生强化对专业的认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
4.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从评价主体、方式等层面完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效率。评价机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评价、技能评价、综合评价等,通过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多种能力要素的考察,得出相应结果后才可颁发职业资格或技术证书。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全面有效的评价,强化课程体系的实效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机融合,使得具有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高职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标准。从优化课程体系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需要提高评价方式的全面性,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结果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技能应用等方面。
5结语
通过整体优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面向生产实际,不断探索教学实践,让专业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环节充分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专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井洋,钱金娟,吴复龙.“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工程训练创新项目开发与教学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0.
[2]吴志会,付宝光.高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体系创新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5(8):169.
[3]陈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探究[J].广西教育,2012(39):56-57.
[4]屈波.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