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阚荣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在各个学科中有机渗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精髓,积极寻找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代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原则等,提倡崇尚和谐、天人合一、与人为善,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的基本精神。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是因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祖先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是集抽象性和逻辑思维于一体的特殊课程。肩负着教书育人之重任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

    中华民族在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实的基础,优秀文化资源为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然而,多年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教学总是与符号、法则、运算等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与思想教育关联甚少;数学教学总是过分强调考试的技巧、分数,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而漠视其本身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效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及时传承,使学生感悟到我国丰富的数学传统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步形成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同时,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课外综合实践等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走近名人,了解数学文化的灿烂

    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人的成功案例教育学生。例如,在《分数再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引入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天下》中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名言,说明我国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就对分数有了自己的认识,充分展现出现代的极限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1=1/2+1/4+1/8+1/16+…,既把分数的认识推向深入,又从中了解古代的伟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习《找质数》这节课时,介绍王元、陈景润、华罗庚等现代数学家,利用事例说明我国数学家对数论的发展和贡献,结合教学过程,介绍陈景润对数论发展的贡献——“陈氏定理”,这是中国学者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的领先世界的成果。同时简单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等方法了解我国数学家对数论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攀数学高峰的自信心。

    通过走进古代伟人、数学学科名人,激发学生对学科名人、伟人的崇敬之情,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二)对话史料,发掘数学文化的精髓

    走进数学,了解数学史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贡献史实,让学生畅游在古代史实的画卷中,领略古人的高超智慧,从中深受启迪,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孙子算经》;在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说明如何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从中了解到《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其以计算为中心,解决人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洞悉这些数学史料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悄然而生,对中华民族的崇敬之心倍增。

    (三)欣赏图案,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生喜欢欣赏美丽的图案,结合第二单元《美丽的图案》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图案,如木板年画、青铜器图案、图腾、剪纸、雕塑、壁画等,折射出传统手工的精湛技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达到创造美的境界,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轴对称与平移》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创作,在课堂上展示京剧中的脸谱、中国结、中国剪纸(阜阳剪纸)、天安门(故宫)、中国象棋、围棋,木板年画、印章等。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去查找。课中,学生汇报京剧脸谱成轴对称,象棋中的棋盘图和个别棋子呈轴对称,如“卒”,学生从棋子“车”的运动方式中看到平移运动的直观现象;观察故宫建筑群的特点(轴对称);学习剪纸,查找剪纸图案;学习刻制印章,利用轴对称知识雕刻作品“还我河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渗透教法,品味千古名题的奥妙

    流传于世的千古名题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学习、探究令人深思的千古名题,就如同和古人对话,了解中国数学文化之博大精深。探索、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探究“百羊问题”“鸡兔同笼”“同余定理(韩信点兵)”等数学名题,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汲取数学的营养,领略古人的智慧。再如,教学《除得尽吗》这一课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入新课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史:“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同余定理,大家知道吗?”然后出示史料让学生阅读,最后告诉学生:“‘同余定理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国在数学发展史上做出的一份特殊贡献。”

    这节课即将结束时,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畅谈收获:“同学们,今天我们与古人一起探究了‘同余定理的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同学们课后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看看你有何新的发现,你能理解多少种解法。理解算法的多样性,会使你变得越来越聪慧。”如此指导学生进行“同余定理”的学习,达到引入始有趣、结束趣盎然的境界。引导学生探索老祖宗传承的经典趣题,让学生在研究中长知识、显智慧、彰能力、增信心,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视域审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变革。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学生不断丰富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深化爱国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引导学生去感悟我国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坚如磐石,让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赏识教育的对与错

    王桂敏深耕教育许多年,对学生的教育仍然没有一定之规。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革新。学生的多元性也日益突出。有时真的深感力不从心,但

  • 上帝吻过的手指

    刘素萍美国俄亥俄州17岁男孩达里厄斯,将创作的钢琴曲《梦想不死》发布在自己的Facebook首页,很快吸引了数百万网友。达里厄斯出生时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