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影响

    李鹤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为研究被试,考察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父母学历较低,教育方式受限;母亲角色突出,父亲角色缺失;注重物质投入,缺乏精神关怀;教育期望较高,教育投入较低。基于此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

    〔关键词〕家庭因素;流动儿童;学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5-0013-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也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的规定,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1]。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暂居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暂居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其结果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2]。本研究中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本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其主体是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子女。本研究使用的家庭教育的狭义概念,也就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对其子女所产生的教育影响[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以往研究多从各个方面探讨影响儿童学业水平的因素,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家庭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前期在学校的调研发现,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较低。所以本研究旨在用实证的方法深入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影响,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某打工子弟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意抽出两个班,共608名学生,有效回收问卷数量为556份,回收率为91%。年龄分别为6岁、7岁、8岁(6~7岁为6岁,7~8岁为7岁,8~9岁为8岁)。男生共300名,占总被试人数的54%,女生共256名,占总被试人数的46%。农村被试459名,占总被试人数的82.7%;城镇被试97名,占总被试人数的17.3%。各年级被试分布见表1。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对教育投入情况和父母教育期望六部分内容,由父母协助儿童填写。访谈调查法针对儿童、父母和教师设计访谈提纲,儿童访谈包括儿童对父母的认识、儿童对家庭的认识和儿童心理状态三部分,父母访谈包括父母对子女的认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所需要的教育方面的帮助三部分,教师访谈包括流动儿童在校情况、流动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流动儿童父母与老师沟通情况三部分。在问卷调查的被试中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学生访谈,两个年级各6名,男女参半,并访谈其家长,与4个班级的班主任进行教师访谈,为研究收集资料。

    首先分析被试的考试成绩,然后使用问卷调查对某打工子弟学校30名被试进行初测,在对初测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问卷在回收率和有效性方面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希望家长能够帮助儿童完成问卷,并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城镇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小学低年级城镇学生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即结果顯示,小学低年级城镇学生与流动儿童之间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7.71,df=554,p<0.05),即小学低年级城镇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而且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不及格率较高,一年级流动儿童不及格率为36.3%,二年级流动儿童不及格率为29.6%,平均不及格率为32.95%,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不及格,整体发展不平衡。通过访谈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普遍思维能力弱,对所学内容理解差,缺乏钻研问题的精神,学习能力较差。

    (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小学生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父亲的学历中大学学历占总数的1.4%,高中学历占总数的28.8%,初中学历占总数的56.8%,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12.9%。母亲的学历中大学学历占总数的2.9%,高中学历占总数的15.8%,初中学历占总数的20.1%,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20.1%。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有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学历主效应(F(3,552)=9.73,p<0.05)和母亲学历主效应(F(3.552)=19.85,p<0.05)差异显著,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较大。对母亲学历主效应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如表2和表3所示,父母的学历和儿童的学业水平呈正相关。70.5%的学生表示在家中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更多,这表明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于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促进作用越大。

    (三)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式

    研究显示,有45.3%的父母采用家长专制的方式,30.9%的父母采用民主尊重的方式,14.4%的父母采用放纵溺爱的方式,9.4%的父母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影响,结果显示:教育方式主效应显著,F(3.135)=9.61,p<0.05,说明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学业影响较大。对教育方式主效应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如表4所示,民主尊重和家长专制、民主尊重和放纵溺爱、民主尊重和过度保护、家长专制与放纵溺爱均存在显著差异;家长专制与过度保护、放纵溺爱与过度保护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民主尊重的教育方式明显优于其他三种。通过教育方式与父母学历的描述统计,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选择民主尊重的父母学历普遍高于选择家长专制、放纵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父母。说明父母的学历可以影响父母选择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四)父母职业及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

    在调查中,流动儿童父母的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商业和服务业中层次较低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卖蔬菜或水果、摆地摊、收废品、清洁工和保姆等,其中,男性做的较多的是卖蔬菜或水果、收废品,其余职业多为女性;第二类是工人或雇工,包括建筑工地里、工厂里的,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大部分是父亲;第三类是比较有自主性的工作,这一类主要是个体户,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店铺,自主经营,包括小饭店、修理铺等,这一类大多数是夫妻二人一起经营。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年总收入一万以下占总人数的23%,家庭年总收入1~3万的占总人数的38.8%,家庭年总收入3~5万之间的占总人数的31.7%,家庭年总收入5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家庭经济收入主效应不显著,F(3,135)=1.61,p>0.05。这表明家庭收入对于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影响不大。

    (五)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对教育的投入

    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投入研究分析,有57.6%的父母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低于2小时,甚至有22.3%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低于1小时,说明父母在城市中为了生活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当学校布置任务需要父母陪同完成的时候,47.5%的父母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55.4%的父母会给子女购买足够用的辅导资料,但是86.3%的父母不会花费额外的费用给子女报课外辅导班。这表明,在基本的物质方面,流动儿童的父母会尽量满足孩子,但不会花费额外的资金投资教育,这也与家庭收入有关;在时间和心理需求方面的投入较少,这也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关。

    (六)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85.7%很关心孩子的学习;40.3%的父母会在家长会上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36%的父母偶尔会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15.1%的父母经常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8.6%的家长从不过问;57.6%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是优秀,28.1%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是良好,7.2%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是及格,7.2%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没有要求;82%的家长对于孩子考试成绩好是会表扬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这就产生了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的矛盾现象。通过访谈发现,家校合作不到位,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较被动,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质性的支持。

    四、讨论

    (一)父母学历较低,教育方式受限

    以往相关研究表示,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家庭的教育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相对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会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本研究结果表明,民主尊重的教育方式明显优于家长专制、放纵溺爱、过度保护。而选择民主尊重教育方式的父母学历明显较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父母的学历会影响父母选择的教育方式,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又会影响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家庭教育是以个别教育为主,家长主宰,随意性很大,评价方式单一,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尊重的关系,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

    (二)母亲角色突出,父亲角色缺失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会直接决定他们在家庭中对子女日常学习的指导和帮助程度,间接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更大,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功能缺失。父亲角色的缺失所导致的后果不可小觑。以往研究表明,“父亲缺位”现象会造成儿童“缺乏父爱综合征”。“缺乏父爱综合征”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而导致子女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4]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相比于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广,又兼具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这些气质对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间接影响了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品质,从而导致学业水平普遍偏低。

    (三)注重物质投入,缺乏精神关怀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但在子女学习上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方面,父母会尽力满足子女所需要的物品和书,说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关注,但迫于家庭收入较低,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父母不会花费额外的资金投资教育。同時,因为城市生活压力所迫,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量时间用在工作上,对子女的陪伴较少,这体现出了物质投入与心理投入的不均衡,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父母注重物质投入,缺乏精神关怀。这种精神关怀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在需要与家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无从入手,在心理需要关怀的时候父母关注不够。对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家庭住所,所住环境较差的流动儿童来说,父母对其心理方面的教育投入更为重要,对心理关注不够会对流动儿童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克服困难能力有所影响,对学业的兴趣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四)教育期望较高,教育投入较低

    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这就产生了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的矛盾现象。有的家长对子女在教育上希望很高,甚至超出子女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实际。研究中发现一,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相对较低,虽然比例很小,但这也应该进行研究和探讨。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低,就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个人成就追求程度较低,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就是他们的成绩比那些父母期望较高的学生低,这是造成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低的原因之一。而大多数家长所表现出的对子女的期望较高,却只能提供基本的物质投入,对子女陪伴较少,心理关注也不够,就会产生教育期望与教育投入的矛盾,父母会认为对子女已经投入了所有,而子女却因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受到惩罚,从而导致流动儿童的厌学情绪,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其学业成绩很难提高。

    五、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受家庭因素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分工、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方面。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首先应该改善家庭的教育方式,如鼓励采用民主尊重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倾听儿童的声音,让儿童参与到家庭管理中来,鼓励全家制定家庭管理规则,促进家庭每一位成员遵守规则,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给儿童创设民主合作的家庭环境,进而促进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业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父亲参与到家庭管理和子女成长中来,分担母亲的生活压力,设法多花时间陪伴子女,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父亲要认识到不仅养家是责任,陪伴子女也是父亲应尽的责任。增强父亲角色对子女的正面引导,做子女的榜样,能够及时指点和纠正孩子。这不仅会促进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也会促进家庭和睦。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所承担的责任并重,应各司其职,共同陪伴子女成长。

    另外,对于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父母仅在行为方面改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认识上发生变化,认识到对于儿童心理层面关注较少会导致的问题,认识到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产生矛盾时对子女的影响。这也需要社会和学校关注这个问题,社会层面能够提供服务组织机构,如非营利组织,向流動儿童的父母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组织培训机构提供教育方面的咨询与培训。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环境较差的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一些社区活动场所,让流动儿童可以享受到学习、娱乐等综合服务,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另外,还应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学校方面,明确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流动儿童心理方面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例如,流动儿童可能会频繁流动,面对各地教材和授课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知识断层情况,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一帮一活动、小组辅导的活动,或者请老师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和日常沟通促进流动儿童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意识到教育孩子单靠学校是行不通的,促使他们关注子女心理层面问题,能够回归家庭,并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当子女犯错的时候决不能轻易打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与家长统一对孩子的要求,共同帮助流动儿童提高学业水平。

    由于小学生具有外控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中还可以综合利用外在诱因和内在动力来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当然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小学生自身的气质类型、个性特点等因素,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EB/OL]. 教基[1998]2号.(1998-3-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0409/3192.html.

    [2]陈茜.温州市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缪建东. 家庭教育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卢清,曾彬.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78-8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数学中的“球”题例析

    李好义摘 要:通过例题点评,使学生快速掌握球体的常考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技巧。关键词:高中数学;球体;方法技巧【總评】通过以上几个小题只

  • 交流

    刘学锦不识字的清风翻动书页,一片黄叶袅袅入水,惊了花斑鱼的梦。我仿佛听到了历史长河留下的声声长叹:是谁夕拾朝花,吟咏落红;是谁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