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水彩画语言的多元化探索

    张军 林峰

    摘 要:对水彩画语言的多元化探索和拓展,是当代水彩画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高校水彩化教学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研究,对高校水彩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水彩语言多元化拓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水彩画教学实践提供相关的借鉴。

    关键词:水彩画语言;教学;多元化

    [课题项目:佳木斯大学2014-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绘画专业水彩画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JYWG2014-17)]

    我国的水彩画教育教学始于20世纪初,也有100多年历史了,虽然许多专业都涉及水彩画,但大都作为色彩的基础训练而非专业培养。直至80年代才正式把水彩画纳入学院教育的轨道。过去水彩画教育教学在绝大多数院校仅仅是专业培养中的一个方向,如绘画专业水彩方向、版画专业水彩方向等等,还没有把它提升为专业培养的高度。可喜的是目前在一些高校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这个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如湖北美院、哈师大美术学院等已经设立了水彩系,使水彩画教育教学迈上新阶段。系统的学院教育和专业培养体系比较好地打下水色造型基本功和发挥画种语言优势。我们必须承认学院在当代中国水彩画的流变中,产生过无可替代的传承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学院”构成了当代水彩无法回避的传统。

    从近年的一些全国水彩画大展能够看出:在造型方面更主动、形象更饱满、表现手段越来越多样而丰富,过去水彩画“逸笔草草”的印象得到极大的改观;在题材方面更宽广,已经从过去“小品”向生活中各个领域探索,包括重大历史题材等等。可以这样讲,当代中国水彩画的繁荣发展是多年学院教育及专业培养的结果,而学院师生又是当今中国水彩队伍的主力军,艺术教育是中国水彩艺术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国水彩画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在艺术教育中如何正确理解绘画语言,特别是如何合理地运用水彩画语言,是影响水彩画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教学探索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水彩艺术。

    对绘画语言的关注从20世纪开始至今,特别是对本体语言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水彩画的语言特征和工具材料性质,使它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单纯技术性和工具性的画种。很多学生在初识水彩画时,容易将它作为一个简单和便捷的绘制手段和描摹的技术性工具。在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现象,比如学生抓住水彩画语言一般概念层面的理解,一味沉溺于玩弄水色效果进行肤浅的表面摹仿,导致了只有水彩画语言效果而缺少造型技能的结果。或者虽然画面造型形象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精妙之处,但缺乏水彩画特有的语言面貌。以及为了满足自身的绘画意图,而不顾水彩画语言自身规律特点等等。我们必须清醒看到这种既脱离审美观念,又背离绘画语言规律的倾向,极大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水彩画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拓展、提升水彩画语言表现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艺术也以新的审美标准、新的感官体验和观看方式存在着。水彩画自然也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图像的多元化探索和拓展,建立属于自己的当代格局。水彩画的学院式教育是对于建立这种格局最有力的基础,“学院”更潛在地掌握着中国水彩的话语权力,它构成了中国水彩画在当代最为基础的艺术生态环境。因此,在高校水彩画教学中应树立这种“小水彩,大格局”的态度和信心,加强水彩画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将语言进行多元化的拓展,使当代视觉经验与视觉元素的语汇融入到水彩画教学和创作中。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从观念性、抽象性、表现性三点进行实验性教学。

    绘画本无“大小”之分,以媒介和题材的表现性来区分画种大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水彩画作为典型的架上绘画,当代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观念性又是区分当代绘画和传统绘画的标准之一。当代高校水彩画教学中观念性的培养,更多的是为了使水彩画改掉“技法先行”的痼疾,让水彩画的题材突显当代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活的现实空间,深刻挖掘人的意义,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不断升华,使作品的形式更加丰富。让学生明白水彩画也可以表现“大题材”也可以很“当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水彩画的当代性不再局限在技艺之中,不再是绘画语言的个人特征,而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从事水彩画创作、以什么样的观念对待技艺、以什么样的观念运用形式的问题。技术的标准是将物象或思想表达出来即可,而观念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却具有极大差异性和个性,观念性就是创造力,是艺术的灵魂,水彩画的观念性教学成为高校水彩画教学与时俱进且具有当代性的理由之一。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过:“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1]。从康定斯基的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其实就是这个时代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的精神所指。在整个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以及当代的艺术形式中,最能体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就是抽象艺术。蒙德里安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是: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在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很多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抽象绘画的训练,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但是,大多数有关于抽象绘画的教学在媒介上仅限于油画、水墨、版画等,在水彩画教学中,抽象绘画仍然是真空。研究水彩画抽象语言表达的目的在于使水彩艺术能够借助抽象语言的符号特征、情感特征将艺术家们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观照折射出来。因此,水彩画的抽象性语言教学在高校水彩画教学中的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水”这种媒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偶然性”也是水彩画的一个基本特征,这就为水彩画对抽象意义的视觉传达提供了一个契机。抽象水彩画的教学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媒介抽象绘画的经验,不仅可以放大水彩媒介表现题材的空间和维度,同时,对树立学生追求“艺术”而不是“美术”的心态,建立多元化的水彩艺术格局也一定的现实意义。

    戴士和先生在其《画布上的创造》一书中写道“只从它的视觉形象,从它的尺度,从它的大地关系,与广阔天空的背景关系,从它倾斜的倾角上,就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它向我们启示着的一切……当它是用我们人类的感觉来塑造的,当它是用我们人的心灵来调节,来感受的时候,它就被打上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烙印,被注入了一个新的灵魂,变成了一种精神交流的媒介”[2]。这就是说对于表现性的或具有精神性的东西人类是可以通过另一种可感的方式或者说可传递的方式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的。水彩画的表现性绘画语言不同于对具象事物的写实性描述,它是靠色彩、形的组织和再现来体现艺术家的整个审美意识。克罗齐说过“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在画面中我们所视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向某一领域发展延伸的视觉形象。因此,在高校水彩画表现性语言的教学中,首先要对绘画材料进行拓展,增强画面视觉上的表现性,让“形式服从于内容”;其次,在题材内容上进行拓展。随着绘画材质的选择日益丰富,水彩画表现的题材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单纯写实性的描摹或讲求故事性的表现,而是将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中。新的时代赋予了年轻学生们成长环境的开放性,大量接收新鲜事物及思想性格的各具特色,这形成了每个独立又特别的个人,这种独立思维也在其绘画的创作上得以体现,题材上出现创造性的新组合或视角延伸至跳脱常规、边缘性的内容,在绘画风格样式逐渐丰富的同时,绘画题材不局限于单纯视觉上的模仿转向了寻求内心情感的表达。

    当下美术院校的学生们都是新时代新观念下成长起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不断改变他们对传统水彩画的认识。所以作为教师来讲,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再用传统的审美来界定学生的作品,要以宏观的标准、开放的态度、积极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作品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不断创新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并形成具有自己独立思想内涵的绘画语言体系,创作出更具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军,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实践研究。

相关文章!
  • 向日葵·星月夜

    高艳宁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作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大胆强烈的个性以

  •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歌剧《骆

    【摘 要】歌剧《骆驼祥子》自2014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来,影响广泛。本文试图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歌剧《骆驼祥子》的创作所具有的探索

  •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综合

    摘 要: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殊性培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