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评剧舞蹈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摘 要】评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发祥于冀东的滦南县,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一百多年的时间流行于全国,不但唱腔清丽圆润,委婉动听,而且戏剧表现形式丰富生动,深受大众的喜爱和青睐。评剧舞蹈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对口莲花落、拆出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和评剧阶段。

    【关键词】评剧;舞蹈;形成;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59-01

    评剧原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上个世纪初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三十年代中期改称现在的名字。评剧集我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舞蹈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普通人民的生活,因此拥有大量喜欢评剧的观众。纵观评剧舞蹈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朝嘉庆年间莲花落广泛流行于冀东农村,多为彩扮形式。滦县、宝坻、迁安等地农民每逢年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自发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对口”就是彩扮,演员演唱时分上、下装,上装为旦角,包半头,脑后留一条假辫,手持扇子或手帕;下装丑角担任演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清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风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了武戏。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就是东北二人转的“拉场戏”。将对口莲花落的唱、白拆开,按照故事情节分成场次演出,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这种形式称为“拆出”。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和《刘金定观星》等,这是对口莲花落向戏曲方面发展的节点。舞蹈表演动作中大量采用传统戏剧表演“圆与曲”的线条。出现了“两轴三面”的戏曲程式,演员以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上个世纪初,河北民间艺人成兆才(艺名东来顺)、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唱红京津一带舞台,因此有了“平腔梆子戏”的称谓。1909年,任善峰(艺名月明珠)代替金菊花,在平腔梆子戏中任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重返蹦蹦戏的发祥地唐山。唐山那时是冀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普遍受到欢迎。庆春班社艺人也学会了几出河北梆子戏。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舞台上的舞蹈动作,学习了其它戏剧剧种中程式化较强的动作套路,比如“起霸”、“趟马”、“走边”等。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1912年成立于天津的南孙班和1918年成立于河北的北孙班,培养了一批落子女演员,大量采用舞蹈艺术。演员手型、手的位置、脚位、步伐等,有单一的动作,也有组合动作,并配上音乐。舞蹈动作是从人物出发,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边唱边舞,它的舞蹈是一种从属地位,随着唱词的变化而转变。演员表演中从形似中求神似,更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强调用“亮相”来表现人物的神采,可以说是戏曲舞蹈表演的雏形。

    五、评剧阶段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奉天落子艺人大量涌向江南地区,先到长江下游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长江中上游等地,并在这些地区逐渐站稳脚跟。“评剧皇后”白玉霜的《海棠红》、“时代艺人”喜彩莲的《斩经堂》,亦受江南观众的普遍好评,并得到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等著名戏剧家的支持和称赞。演员们在戏中的一招一式,一戳一站,一颦一笑,一坐一行,完全突破了生活动作与表情的自然形态,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的写意手法来加以表现。除了讲究“手、眼、身、法、步”的整体协调配合外,也强调“心、形、劲、律”的自我把握。

    建国后,评剧艺术经过挖掘、改革,戏剧舞蹈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舞蹈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集中了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做、打两项,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的生活动作,武生与青衣的动作对戏曲身段的韵律有所加深,从出场、亮相直到下场,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是舞蹈,可见舞蹈是评剧艺术的主要表现要素。

    评剧舞蹈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艺术化的外部形象特征,用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彰显了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作者简介:

    刘丽莉(1980-),女,北安人,本科,现就职于北安市评剧团,研究方向:戏曲艺术。

相关文章!
  • 赫哲族风俗画解析

    孟玲玲摘要:赫哲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文明和文化艺术,在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赫哲族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文

  • 舞台剧影视化的制胜法宝

    殷豪良+林林开心麻花电影三部曲的剧本均由舞台剧改编而成。在《夏洛特烦恼》《驴得水》成功后,他们制作的《羞羞的铁拳》也迎来了新的成功,在

  • 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地方文献

    摘 要:地方文献是对地方历史的呈现,对地区内的经济和文化的呈现,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社会文化起到推动作用。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