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人本思想初探(下)
何建平+刁福久
(三)在领导科学工作中
1954年6月,聂荣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1955年7月同陈云、薄一波一起,被中央指定为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工作的3人小组成员。
1956年4月兼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负责导弹研究机构的组建,组织导弹研究与试制工作等。
1956年11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自然科学和国防工业。
1958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
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研制工作。
当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就他的工作安排征求他的意见时,聂荣臻说:“我不想当市长。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感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实业救国、科技强国是聂帅青年时期的梦想。旅欧期间,聂荣臻就为“祖国不及外人远矣”而痛心焦虑。
作为新中国的科技主帅,聂荣臻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十余年问,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实施了艰苦卓绝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曾两次评价聂荣臻是“厚道人”。这朴实的“厚道”二字,蕴含丰富,既是礼贤下士、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的品德,更是严于律己、敢于担当责任的表率。在今天,这“厚道”尤其值得品味和深思。
这一时期他的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科学家的知心朋友,政治上信任
(1)从“科学十四条”到“脱帽加冕”
制定“科学十四条”的背景:“左”倾思潮影响,轻视知识分子。1957年“反右派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再加上1959年打倒“彭德怀反党集团”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在“左”的思潮重压下,错误地理解“又红又专”。为了保证“红”,加强“政治学习”,搞非专业的义务劳动,大量浪费科技人员的时间,严重影响科研任务。例如:北京市安排五院的科技人员举小旗欢迎外宾。一向儒雅的聂荣臻知道后发火了,打电话给彭真市长,彭责令有关部门改正。总政将五院1000多名新分大学生安排到农村锻炼。聂荣臻对总政主任、副主任讲,要锻炼到工作对口单位锻炼,长进业务,到农村是浪费人才、浪费时间、浪费物力。总参抽五院的几十名科技人员参加西藏平叛。聂荣臻批评:他们的工作任务是搞科研,不是打仗。为纠正这些错误做法,排除“左”的干扰,聂荣臻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主持拟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十四条”),同时聂荣臻以个人名义向党中央、毛主席写了《关于当前自然科学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的“科学十四条”和《请示报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后,1961年7月19日以中央文件下发。
聂帅在五院贯彻“科学十四条”干部大会上说: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红”的初步标准,一是拥护党的领导,二是拥护社会主义。“红”与“专”应该是统一的,对科技人员必须要求他们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如何做好科技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学术民主,他还谈到:要引导而不能强制人们接受马列主义哲学,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红专”“白专”的提法不全面、不准确,应当废止。
“科学十四条”的主要精神:政治上爱护。红与专的独特论断:“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红,应当在他们钻研科学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工作上关心。确保六分之五时间搞研究工作,研究要保证,可以不参加民兵训练,少参加政治学习等。科技人员的业余时间应由他们自由支配,保证必要的自修和休息时间。
营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学术气氛。自然科学学术问题的讨论中,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贴标签,不拿多数压少数,允许批评、反批评和保留意见,指出“双百方针”是党发展科学文化的根本政策,是科学工作的群众路线。通过自由讨论、科学实践和时间考验,逐步辨明是非。不要用开群众批判大会、贴大字报等方式来处理学术问题,不要给自然科学技术的不同学派和不同主张贴上什么“资”或“社”的阶级标签,“资”的成果,我们必须掌握过来,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尊重科学规律,保持科研工作相对稳定,“以任务带学科”,长期与近期相结合。
解决培养、使用人才的“平均主义”问题。冒尖是好事,带动集体普遍提高;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开出名单,由相当的领导机关掌握,为其创造条件多出成绩;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开出名单,各研究机构的领导掌握,实行重点培养;减少兼职,减少其它活动,使他们安定下来搞研究;科技人员研究级别的提升,应主要看业务水平和研究工作能力,对优秀的,应不受资历、学历、年龄限制。
健全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科学十四条”规定,只有所一级的党委才有领导权,基层党组织只起保证作用,主要是解决当时的空头政治、形式主义、瞎指挥等不适当地干预科研工作的问题。
“科学十四条”受到广泛欢迎。但是“科学十四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于是在“科学十四条”实施后半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上,才上演了由聂荣臻亲自导演的“脱帽加冕”。
1962年2月,经中央批准召开、由聂帅主持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在广州举行。马大猷就阶级属性问题提出意见,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12年了,还在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不利于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聂帅指示登简报,成为会议议论中心。他深感阶级属性问题极大伤害广大科技人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为多听科学家意见,做好思想工作,决定延会10天,请周恩来、陈毅到会讲话。3月2日,周恩来讲了2个小时,最后他引用刘少奇的话说:“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服务队伍。”他还代表中央道歉;3月5日,陈毅应邀到会,豪爽健谈的陈毅响亮地提出“脱帽加冕”的口号。他对科学家们说,就是给你们脱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加上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陈毅的讲话赢得雷鸣般的掌声,与会的科学家们涌出了激动的泪水。
聂帅认识科学的规律,理解科学家的处境和心理,每件事,每句话都让科学家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科学十四条”和广州科学技术工作会,在新中国知识界产生的影响是里程碑式的,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的春天,由此到来了。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就党如何加强与改善对知识分子和科技事业的领导,聂荣臻做出的创造性贡献。
(2)尊重、信任与鼓励
作为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聂荣臻领导科学工作中人本思想理念,充分体现在对知识分子的一件件尊重、信任和鼓励的事情上。
尊重知识分子的意见、人格甚至是感受。如:让钱学森先讲。五院老资格的副院长王诤与钱学森一起来给聂帅汇报工作,王先讲,钱后讲。钱学森只讲几句。临走时,聂荣臻将王诤留下,对他说:“你是党内专家,也是老同志,以后汇报让钱学森同志先讲,技术方面听听他的意见。不然,你先讲了,他有什么不同意见就不好讲了。”
相信科学家,信任他们,就能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聂荣臻曾说“五院技术上由钱学森负责”。聂荣臻说到做到,有一件事让钱学森十分感动,记了一辈子。有一次导弹发射前作加注和泄出推进试验,操作手忘了打开通气开关,箱体里成了负压,结果压扁了一块。钱学森检查后认为可以发射。导弹发射前需要三人签字,即试作部长(管发射)、钱学森(技术)、基地司令员。试作部长因这小变故不签,钱学森签了去找司令员,司令员不签,钱反复解释也不行,请示聂帅,聂帅同意特别批准了这次发射,还说,你钱学森说能发射就发射。结果发射成功了。
人选由钱三强点将,又是一个感人的事例。1960年的一天,聂帅召集研究核武器试验靶场准备工作。在研究选调几个技术干部负责筹划、组织工作时,聂帅果断地提出:我们一定要争取在国庆15周年前后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至于人员选定,由钱三强同志负责,点到哪个单位的人,哪个单位都不能打折扣。
钱三强觉得,这是国家对他的莫大信任。在那个年代,被信任比什么都强。后来钱三强回忆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聂荣臻信任科学家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如:“梁守磐可以用”,“这么好的科学家如果不信任,还能信任谁呢?”等等。
在失败的时候,困难的时候,聂荣臻给予科学家是难能可贵的鼓励。1962年3月,东风2号试验失败。聂荣臻得到消息后没表现出失望情绪,他要秘书转达在现场主持试验的负责人: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性。你们传达我的意见,着重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告诉下面一定不要追查某个人的责任。
他说:“一个好的科学家,必须具备成功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所以当我听了失败的消息后,并不感到惊讶,相反倒觉得是件好事。如果总是成功,我倒有点不放心,倒担心我们的成果是否扎实。”
他还对钱学森等科技人员说:“出了问题,责任由我来负,大家要振奋精神,认真总结失败教训。”“一切都很顺利是不可能的,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这是活的政治工作,要深入教育。打了胜仗,人人可以称英雄,可是打了败仗,能沉住气,真正接受教训,也是英雄。”
聂荣臻的指示温暖了所有参试人员的心。1964年6月,经17次地面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东风2号试射成功。后又试射2次均成功。三发三中,对我国年轻的导弹研制队伍来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当好科学工作的勤务员,生活中关心
聂荣臻曾经这样对科学家们说:“我有志于当个科学工作的勤务员,为研究工作创造各种条件,保障科学工作者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是党分配给我的工作,……我一定好好地认真地去做,把这种服务工作当作是我终身的光荣任务。”聂荣臻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正是有了他这个勤务员的殚精竭虑辛勤的工作,才有了科学家们舒心愉快的工作和顽强的攻关拼搏,才有了科技领域的捷报频传和“两弹一星”的辉煌。
(1)无微不至的关怀
“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1958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日子,一直惦记着科学家们的聂荣臻来到五院,在了解了科学家们的居住条件和取暖情况后,他严肃地对陪同他的院领导说:“我今天看了大家的住处,我这个勤务员没当好,在座的各位,勤务员也没当好。我们的科技人员,其中不少是中央千方百计帮我们从国外请回来的,从各个兄弟单位研究机构忍痛割爱调来的。可是这么冷的天,我们让这些宝贵的人才住帐篷,我不满意,我要告诉五院的领导,如果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时隔三十年后,著名火箭技术专家屠守锷仍然清楚地记得这句话。他说,有了这句话,大家伙一下子都不觉得冷了。在聂荣臻的督办下,科技人员的取暖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周光召的哮喘病。上世纪60年代初周光召回国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因为他有哮喘病,被送到疗养院休养。这件事聂荣臻知道了,他派一位参谋给周光召送去了一篮水果。这让周光召非常感动。因为当时他只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讲师,他想:有哪个高级领导会这样对待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于是,周光召尽快结束了疗养,全力投入核武器的研制工作。1967年,在核试验基地参加试验,周光召又见到了聂荣臻,没想到聂帅第一个就问:“光召同志,你的哮喘病好了没有?”还关心地询问他在“文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可见聂荣臻一直惦记着。
类似这样无微不至给予科研人员关怀的实例还有很多,如:“钱学森的用车”、“任新民的手”等等。
(2)困难中的救助
聂荣臻不仅将科研人员的冷暖挂在心上,更是将解决科研人员的困难作为头等大事。上世纪60年代初严重经济困难时期,科研人员食品短缺营养跟不上,正在奋力攻关的许多科研人员都得了水肿病、夜盲症。正在生病住院的聂荣臻寝食难安,忧心如焚。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秘书给各大军区和海军打电话,以他聂荣臻的名义给科研人员“募捐”。当军队响应他的号召送来物资后,他又发布命令,这些食品以党中央和军委的名义一定要分给一线的科研人员,领导和行政人员一两都不准沾。这批后来被称作“科技豆、科技鱼”的食品,不仅应急解决了科研人员的营养问题,更温暖了大家的心。这个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动情地传说着。
(四)支持改革开放和故乡情、老区情
聂帅心系祖国的兴盛,心系人民的冷暖。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才为本。聂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鞠躬尽瘁和对故乡、对老区的惦念中,他的人本思想自然地体现了出来。
1.为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如: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全党工作重点应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加速培养技术干部,建议开办两年制高级专科学校,以多招收高中毕业生;国际上争取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应着重在政治上支持,主张改变过去无偿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的做法。
2.倡导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作风
1981年4月5日,看了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关于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干部作用》的报告后,复信:要注意解决中青年干部在“文革”中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学位、学衔、技术职称、生活待遇、技术上继续提高等实际问题;对科技干部的职务晋升,不要片面强调发表过多少论文、著作,还是应该强调德才兼备、贡献和实际技术业务水平。
1982年6月3日,写信给胡耀邦同志,建议对“研究员、工程师、医生、教授等所有专家、学者、文艺家,在不担任行政领导时,除非自己因种种原因提出退休要求外,一般仍可继续从事他们的研究和著述工作。而且,各项研究和著述任务同样列入单位的计划里,同样给予保证和支持,配备必要的助手,不要称他们为退休人员。”
聂帅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均被党中央和有关部门采纳,为树立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
3.故乡、老区,永远的牵挂
他写下:“江津是个好地方!”在逝世前几个小时,他和女儿聂力交谈时,深情叮嘱:“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不江津不能发展!”他还嘱托聂力:你的根在江津!
他时刻惦记着老区人民。“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话让老区人民感动不已。1984年聂荣臻对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讲,阜平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千万不要忘了那个地方。2002年1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到阜平考察,把聂荣臻对阜平的关怀带给老区人民。
三、聂荣臻人本思想的特点
(一)凸显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立下“为四万万同胞均有衣有食”的志向到艰苦卓绝的抗战初期“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从“还我河山”的宣言书再到“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深深情感,聂荣臻心中想的是人民,他一生奋斗不止、呕心沥血为的是人民。聂荣臻在践行人本思想过程中,无处不凸显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
(二)闪耀着大爱的光辉
聂荣臻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爱国爱民行大义写大爱,他人本思想闪耀着大爱的光辉。
尽忠未能尽孝。聂荣臻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了一生,他再也没有回过生养之地石院子,再也没有见过生养他深爱着他的双亲。聂荣臻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在法国见到母亲的照片,见母亲消瘦了就会十分伤心难过。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他又何尝不想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但是忠孝不能两全。胸怀四万万同胞衣食安乐的聂荣臻在为祖国和民族奔走中没法再顾及父母,1933年母亲离世时,他正在中央苏区率部反“围剿”;1935年父亲去世时,聂荣臻率部长征路上打先锋。
报国未能顾家。在晋察冀时期,聂荣臻为建设根据地日夜操劳,常常顾不上家庭。有一次,夫人张瑞华写信给聂荣臻倾诉离别之苦,还半开玩笑地写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荣臻,你是几过家门,也不来看看我,现在你也成了大禹啦”。这封信被军区司令部的一位参谋误认为是公函拆开了。军区参谋长孙毅赶紧嘱咐重新封好交给聂荣臻。当时聂荣臻真是太忙了,匆匆看了信,竟然没察觉信被拆过。而与自己唯一的女儿聂力,聂荣臻也和她分别长达15年。1931年底,聂荣臻奉命到中央苏区时,聂力只有一岁零三个月,和妈妈一起留在上海。1935年,母亲张瑞华北上陕北工作,为了路上安全只有把5岁多的聂力孤身一人留在上海。小聂力被寄养在上海郊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做家务、带孩子、下地干农活,13岁到日本人统治下的纱厂做童工,从没有上过学。1946年,在周恩来关心下,16岁的聂力才被中共地下组织找到并送往张家口与父母团聚。在和女儿分别的15年里,聂荣臻只有把对女儿的爱和思念深深埋在心里。他把唯一一张女儿1岁多在草坪上学走路的照片放在贴身的内衣口袋,想女儿的时候就拿出来细细端详、轻轻抚摸。
救孤显人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无数滔天罪行,他们残杀我们同胞,其中大量无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然而,在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中我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女,聂荣臻命令将孩子送到军区前线指挥部。他像父亲一样对待两个孩子。他说,孩子是无辜的。他亲自安排找来哺乳期的妇女给襁褓中的孩子喂奶,他还亲自给大一点的小姑娘喂稀饭、削梨子。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他安排可靠的老乡将孩子送到石家庄日军司令部要求转交其亲属抚养,同时还带去一封没有封口的他写给日军官兵的信。在信中,他首先指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非正义性:“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日中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他希望“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聂荣臻的大仁大义,令凶残的日军也为之动容,他们给聂荣臻回信表示感谢。四十年后,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来到北京向“仁慈的中国父亲”聂荣臻当面表达深深的谢意。将军与孤女的故事成为国际人道主义的佳话,聂荣臻与美穗子的异国父女情感动了世界。
(三)渗透着发展与创新的理念
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中,聂荣臻领导的部队从初创时的3000人发展壮大到32万多人。另外还有90多万民兵;支援东北战略区3个纵队和6个独立旅,总兵力共十几万人,同时还支援了14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根据地由初创时的局部山头,发展到2063多万人口,涵盖晋察冀三省交界的20多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而这些成就是在数十万日伪军的包围和残酷“扫荡”、“围剿”中取得的。
在领导新中国科技事业中,在百废待兴和无数的困难面前,聂荣臻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实践中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十年不到的时间就取得了导弹、原子弹与氢弹研制成功的巨大成就,并为人造卫星研制与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两弹一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仰望聂荣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我们深深体会到他在践行革命理想和人本思想的光辉历程中形成的军事思想、科技思想无不渗透着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处处体现着敢于担责的胆识和善于包容的胸怀。
解读聂荣臻的人本思想,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不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衷心期待,前进在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注:本文资料引自《聂荣臻年谱》、《聂荣臻传》、《聂荣臻军事文选》、《聂荣臻科技文选》、《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聂荣臻画传》、《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聂荣臻元帅手迹集锦》、《人民战争必胜——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摄影集》。
责任编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