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知识结构,应对教学挑战

    

    

    

    关键词 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29-06

    九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是初中历史教学新添加的内容。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①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强化中世纪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西欧地区历史的发展历程,而且学界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有必要体现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本课与第5课“知识拓展”的“马尔克公社制度”以及第7~9课、第13课形成了一个逻辑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现了西欧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具体看,本课分为两个部分——庄园的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看似简单,但是涵盖了庄园的形成、经营方式和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概念也较多,对教学是非常大的挑战。所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教材学习的同时,注重发挥史料在创设学习情境上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搭建西欧中世纪历史的基本情境,帮助学生在西欧的历史环境中认识东西方农业生产的差异,理解所学内容。在笔者看来,根据学情合理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所学、思所学。

    依据课标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立意为:西欧庄园,源自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孕育近代西方发展。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史料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西欧庄园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因素,掌握西欧庄园的基本构成。随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教材和史料实例,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庄园法庭和习惯法产生的原因和运作模式,进而认识其历史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西欧文明自身的历史发展环境和表现,感悟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新课导入:

    ——[日]河原温、堀越宏一: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材第38页

    第一幅图片是当代法国索姆省埃尔尼村的航拍图片,第二幅图片是教材中庄园的示意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所展示内容的结构和布局。

    问题1: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从村庄的形状、布局、结构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觉得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中世纪西欧庄园从空间上属于西欧文明,时间上是中古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和学习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本环节以图像的形式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认知,降低学习内容的距离感。图像采取的是现在西欧农村的形象示意图和中世纪西欧庄园示意图,以对比的方式拉近古代与现实的距离,体现时空观念,由今溯古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以思维的激发开启新课。

    当代西欧农村和西欧中世纪庄园从外部形态到结构布局惊人的相似。历史是一件无缝的天衣,对当下的认知需要根据历史进行回溯。

    第一部分:西欧庄园之产生

    材料1:

    ——《世界历史地图集》

    ——《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2:约隔半个世纪,每年的夏天,都有几伙维京海盗骚扰英格兰和法兰西低地部分和沿河流域。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

    设计意图:从教材中我们得知西欧庄园是公元9世纪才出现的,历史现象的出现必然脱胎于其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西欧庄园也是如此。教师展示两则图片和文字材料,内容分别是7世纪阿拉伯人、穆斯林的兴起和9、10世纪诺曼人席卷西欧大陆,意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时间和地理位置分析历史图片和文字的内容,了解西欧自7世纪到10世纪一直面临外部入侵的巨大军事威胁,普通西欧农民生存压力巨大。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回顾教材第34页的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封君与封臣形成了军事色彩浓厚的契约关系,互相保障且等级差异显著。

    问题2:但是在9、10世纪的西欧,需要安全保障的普通农民又该如何呢?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构建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和认识当时西欧主要面临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结合文字材料形成历史情境、促进历史理解,帮助学生体会“生存”是当时西欧社会上层和下层都要面对的问题。

    材料3:普通自由人没有多少选择。他可能接受一个骑士的保护。

    ——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

    在9和10世纪,包括自由农、奴隶和隶农等在内的各种农民都自愿或不自愿或半自愿地作为农奴而卷入领主的封建庄园,农奴的数量不断增加。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问题3:通过之前的学习,结合这两则文字材料的内容,怎么看待9、10世纪西欧农民身份变化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与文字史料相配合,形成互证,丰富历史情境的同时,更利于学生理解西欧农民农奴化普遍发展的原因。

    公元5世纪西欧蛮族王国建立后,西欧农民特别是奴隶已经开始了农奴化的进程。

    材料4:把奴隶留在土地上和提高他的地位以鼓励他的劳动亦已成为必要。此外基督教宣扬所有的人都是尊严的和平等的,这削弱了奴隶制的基础。

    ——P. 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

    问题4:(1)通过阅读这段材料的内容分析,与奴隶相比,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综合以上几则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到5世纪末进入中世纪以来,数百年间西欧农民的身份一直发生着变化,能否谈谈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农奴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生疏的概念,而农奴制又是西欧庄园的基础,所以有必要将其产生的背景作简要地讲解。西欧农奴的产生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P. 布瓦松纳这则材料非常重要,其内容所体现的时间是7世纪左右,说明农奴这一历史现象在9、10世纪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农奴的地位比奴隶要高,是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前两则材料涉及的时间为9、10世纪。从时空和实证两个角度,避免学生错误认为西欧农奴直到9世纪才产生,只看到外部压力这一点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此时再给出后面两则材料,帮助学生理解:9世紀以后西欧的外部环境恶化,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进程,推动了农奴制的普遍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对史料进行分析,结合西欧当时的历史情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西欧农奴从产生到普遍的过程。

    材料5:农奴分布图

    ——[日]河原温、堀越宏一著: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特别是农奴普及的范围,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随着西欧农民与封建贵族契约关系的建立,西欧农奴制普遍扩展开来,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西欧庄园在此社会变迁下应运而生了。

    过渡:西欧庄园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那么庄园的生产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部分:西欧庄园之概况

    材料6:(教材第38页图,图略)

    问题5:认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内容,从庄园的规模、经济成分构成、人员组成结构几个方面,对庄园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探索领主和农奴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注意图片旁文字注释:15世纪领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材料7:

    ——[日]河原温、堀越宏一: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问题6:根据教材内容的学习,你能分辨出图中谁是领主、谁是农奴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西欧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农业的基础,与现代农业,更与我国古代农业有着质的差异。初中学生在学习理解上没有知识基础,用好教材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所以从教材内容入手,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有效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受和了解西欧庄园的独特性以及基本概况,在领主与农奴不平等关系的学习上,以直观的图片史料,生动地呈现庄园中领主与农奴身份上的差距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西欧庄园生产、生活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西欧庄园之管理

    我们再观察教材图片中西欧庄园的耕地,它一条一条分散在庄园周围,白色和黑色分别为佃户的份地与领主的自营地。这与中国古代显著不同,大家看图片:

    材料8:

    ——鱼鳞图册(清末台湾大加蚋堡牛埔庄)

    图片呈现的村庄土地的结构,形状即是鱼鳞图册的体现。鱼鳞图册是明朝以后农村丈量土地后登记造册形成的,土地形状像鱼鳞故而得名。

    问题7:观察鱼鳞图册,中国古代农村耕地在形状和分布上呈现怎样的特点,和西欧庄园相比有怎样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对西欧庄园的基本构成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引导学生进入到庄园生产生活管理的学习部分。这部分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是全新的知识,而且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农业典型的鱼鳞图册,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农村耕地的布局和结构,通过比较,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感受差异性,符合认知规律;能避免学生带着对中国农村耕地的认知去学习和理解庄园。经过这样的对比、思维引导、逐步探究,再观察西欧庄园图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

    我国农业耕地是“块状”,农民精耕细作,向单位土地面积要“收益”,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一直有一句老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这在西欧是不可能的,西欧的耕地形状是“条田”,因为西欧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多雨,需要筑垄和挖深沟才能排出多余的雨水,所以日耳曼人采用重犁进行深耕,而且需要用到多头牲畜才能进行,这样不便于在耕作的过程中多次转向,而条田适合这样的耕作方式。

    材料9:庄园的耕地应有三部分,即领主自营地、自由领有地和农奴领有地。这三种土地均由分散在各处的狭长条田组成,互相交错,一家土地很少连成一片。

    ——梅特兰(英国中世纪史专家)

    在梅特兰的表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互相交错,一家土地很少连成一片。”这又与我国古代农村土地分布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起源于西欧早已有之的日耳曼人传统的马尔克公社制度,若带领学生回忆“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课中知识拓展部分,可以看到马尔克公社制度。这一制度下条田份地分配的时候,是按照平均主义,根据土地的好坏、距离的远近进行公平的分配。西欧庄园延续了这一习惯。历史现象不是独立、割裂的,发展源于继承。日耳曼人的农业生产传统一直在延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结合教师的讲授,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西欧庄园耕地呈现条状和分散交错的原因,同时基于这一历史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西欧庄园是历史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不能断裂地看待历史现象,促进学生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问题8:既然条田是分散的,生产也不集中,那么农民该如何组织生产呢?

    材料10:可耕地通常划分成长条田,广泛地分散于各个农民家庭。为了合理利用牲畜耕种属于不同租户相邻条田,避免未来播种和收割时发生冲突,农民采取一致的耕作方法是必要的。对于共有的牧场、草地和林地的使用,也需要达成协议。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问题9:以上材料说明西欧庄园在生产生活中面临怎样的困难,西欧农民又是如何去解决的?

    在西欧庄园的土地耕作制度下,庄园的管理对于领主与佃户、佃户之间的作用非常重要。这是理解庄园法庭在西欧庄园生产生活中必要性的关键。有司法机关就得有法律依据,庄园法庭的依据是习惯法。习惯法是西欧庄园形成前就存在的历史现象,同样可以追溯到马尔克公社时期,它是先民们在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长久相传、约定俗成的惯例,最开始并没有形成文字,后期逐渐成文,所以习惯法并不是领主或者佃户哪一方单方面制定的,而是共同的习惯,因此所有人即使是领主也需要遵守。那么庄园法庭和习惯法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設计意图:西欧庄园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土地权利的不统一,使得西欧庄园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师通过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庄园法庭的必要性,结合讲授,理解习惯法这一概念。

    材料11:1287年,某庄头(领主指派的代表领主管理庄园的管家)将一个维兰(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在家偷干私活。该农奴不承认,对此陪审团进行调查,尔后以证据表明:庄头的告发与事实相左,他这样做完全出于宿怨。结果庄官反以诬告罪被处以罚款。

    ——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

    问题10:从教材和材料中的庄园法庭案件事例,你能观察到哪些历史现象?材料中农奴的胜诉,结合之前领主与农奴不平等關系的学习,对于庄园法庭和习惯法你又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庄园法庭案件的实例,创设学习情境,利于学生感受西欧庄园的生产生活,了解领主与佃户、村民之间如何制定规则,处理纠纷,体会在庄园法庭和习惯法下他们之间的关系状态,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在习惯法下,贵族领主作为统治阶层虽然掌握着庄园法庭,但农奴集体同样可以在庄园法庭上维护自身的权益,避免领主的侵害。领主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并不能肆意妄为。

    西欧自身的历史发展环境,西欧庄园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西欧庄园管理方式。确实,通过学习,可以看到西欧庄园内部是不平等的,但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有不同看法:

    材料12: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因此,欧洲封建主义虽然压迫人,但它确实给我们的西欧文明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

    ——马克·布洛赫

    西欧庄园中“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这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引出,后面亦会在学习中用到。

    结语: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与我国明显不同。文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正如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对西方历史有了新的感知。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差异,以包容的心态认识世界。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的价值在于重新认识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中世纪并不黑暗。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历史学习回到现实中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认识当下世界,以开放的心态融入这个世界。

    “西欧庄园”是初中历史教材新加入的一课。对于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应强化世界史,特别是西欧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的学习,更新知识。在原有教材中,西方中世纪史一直属于空白,而世界近代历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是一种脱节,现行教材就是要改变这种不科学的编排。再有,对于中世纪的认识,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黑暗”的认识上,这显然与当下史学研究的成果相背离。近现代西方的崛起是原发性的,脱胎于中世纪,中世纪的历史更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充满着生命力。所以面对新教学内容的挑战,教师必须重新构建西方历史知识体系。

    其次,依据教材,科学合理地发掘和利用史料。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材料,但历史课堂教学只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史料充实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选取和利用史料,其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创设历史情境,在相应的历史情境中去观察和思考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在学习像西欧庄园这样距离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经验有很大距离的学习内容时,充分发掘、运用史料然后与教材配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有效培养历史思维。

    最后,有效地设置问题和组织课堂活动。优秀的历史课堂,一定是历史思维的课堂,归宿点之一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学科思维,思维的启发点是对问题的思考。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发掘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进而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课堂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从初中学生的学情来看,教学上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要给他们以交流表达的空间和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舞台,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表达,更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利于教师因生制宜,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赵煜,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海河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激发学习动机的史料运用策略

    关键词 史料运用,学习动机,认知冲突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59-04我的导师王生老师曾上过人民版《

  •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多

    关键词 英国,教派,议会,君主立宪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52-07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九年级世界

  •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关键词 “土改”,地权变动,政权变动,历史逻辑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25-04一、学理探究《普通高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