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搜救的沿革与发展

    宋家慧

    

    

    一、对中国应急管理的回顾和认识

    1、中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回顾

    如果要比较清晰地梳理中国海上搜救的发展脉络,我们就要探寻其发展的起点,找到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之源——安全生产(水上交通安全)。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但同时,由于中国在绝大多数产业方面基础薄弱,所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中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设、机构设定、装备建设等都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路展开的。没有人去想,当然法律也没有设定,既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前提下,一旦发生了事故如何应对、如何处置。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事故、交通安全等呈多发和频发趋势,重特大事故并没有因人们重视预防,加大对预防的投入而有所收敛。一次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再好的预防,事故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2003年春天,一场“非典”突然袭击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国家和加拿大等地。面对“非典”的挑战,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中国政府沉着应对,最终控制住“非典”病毒的蔓延。但是在应对和处置“非典”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国家在应对突如其来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捉襟见肘。

    2、中国“应急管理”理念的确定

    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新思路。明确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为四大类突发事件,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应急管理方面的政策方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应急管理新理念、新要求推动中国海上搜救新发展

    1、中国古代海上搜救起源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海上人命救助发展史,中国属当之无愧之先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组织起来搜寻打捞为国而自溺于汨江中的楚国大夫屈原,这应使人类社会有记载的最早的水上搜救行动。

    2、中国现代搜救沿革及发展

    1973年

    1973年10月9日,希腊籍货船“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在台湾海峡遭遇台风遇险,请求中国政府救助。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在大风浪中抢险救助的能力,最后遇险船沉没,大部分船员罹难。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先生指出,必须要尽快改变中国海上搜救的落后状况。

    两个月后,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中国海上安全指挥部在北京成立,负责统一部署和指挥全国海上船舶防台风、防止船舶污染水域、防冻破冰和海难救助工作。中国沿海各省市随后成立了省级海上安全指挥部。在交通部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烟台和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在沿海又建立了若干个救助站。

    1985年-1989年

    1985年,中国加入国际海事组织的《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

    为了做好履约工作,1989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在北京成立,取代和承担原中国海上安全指挥部的职责,中国沿海各省市成立了海上搜救中心。

    2005年

    2005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快速反应、团结协作、防救结合的工作格局,中国政府建立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在中国国务院领导下,统筹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组织协调重大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行动;指导、监督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海上搜救应急反应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设在交通运输部,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三、中国特色的海上专业应急救助队伍

    中国除了在应急管理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外,同样注重硬实力的发展。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先生指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中国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先生指出:专业救援队伍是国家应急处置的基本力量,要推进综合性、专业性救援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性救援队伍的处置能力。

    为此,中国政府成立了海上搜救、公安消防、矿山救援、铁路救援、地震抢险等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约50万人。其中,中国救捞作为国家层面的海上专业应急救助队伍,日益充实壮大,国内外影响力与日俱增。

    1、中国救捞基本情况

    中国救捞成立于1951年8月24日。从成立之初,长时间遵循“以救为主,多种经营,广开门路”的发展方针。

    2003年6月28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救捞系统完成了历史性的体制改革。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承担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中国救捞三个的“三位一体”模式,在国际海上应急救援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自中国救捞新的体制建立以来,已从死亡线上挽救了39430名遇险人员的宝贵生命,在惊涛骇浪中2173艘遇险船舶转危为安,在复杂多变的恶劣水域中使106艘沉船重见天日。此外,中国救捞还圆满完成了很多特殊任务,例如:

    2、内地与香港在海上搜救领域的交流合作

    2001年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正式成立。创建伊始,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飞行服務队派员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2003年冬季,时任空勤主任蔡照明,现任飞行服务队总监陈志培机长在内的7人机组北上大连,协助刚刚起步的内地救助飞行队

    执行渤海湾冬季海上人命救助任务,在渤海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拯救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鲜活生命。

    海上消防是海上搜救的重要手段。所以,内地专业队伍高度重视海上消防能力建设,与香港消防处分别于2007年、2012年签署了双方5年技术交流合作备忘录。香港消防处为内地海上搜救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大大提高了内地的海上消防、医疗救护能力。

    香港消防处协助救捞系统开展了三次“海上消防与医疗急救知识培训班”(2008年上海、2012年香港、2014年广州),为救捞系统112名一线骨干船(艇)员、应急队员和救生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训练。

    2013年起,香港民航处与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建立24小时应急联系。

    内地海事部门定期与香港海事处定期召开座谈和研讨会议。

    四、中国海上搜救未来的发展规划

    “九五”期间在海上搜救领域投入51亿人民币;

    “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达到了278亿人民币,增幅高达445%;

    “十三五”期水上交通安全规划中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交输部“十三五”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十三五”期水上交通安全系统转型发展思路研究。

    海上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523亿元,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国拥有轮驳船17.9万艘、2.1亿载重吨,海运船队规模、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列。

    中国将于2020年实现水路运输行业的现代化,在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产捕捞、海洋工程、海水养殖等领域也将实现快速发展。同时,海上游艇等休闲娱乐活动,方兴未艾。

    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用海活动日益频繁,导致港口、海峡、水道涉海活动人员更加密集,海上安全事故风险相应提高,海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保障民生任务将更加艰巨。

    本文节选自第五期《交通安全讲堂(Transport Safety Fo-rum)》作者演讲内容

    链接:《交通安全讲堂(Transport Safety Forum)》由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水运报社主办,交通安全信息应急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内河智能航运协同创新平台、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技术研发中心、长江黄金水道绿色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协办。每月举办一次,邀请国内外在交通安全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和管理水平的学者、管理专家作为演讲专家。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

  • 如何确保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质

    李刚摘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是城市的基础排水管网系统,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工程设施能否正常使用,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