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快餐”式阅读是时候喊“停”
王宁 崔媛媛
摘要:当下青少年阅读存在“垃圾快餐”倾向。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广泛认可的主题深刻、丰富,文字独特优美的作品。经典文学阅读如同营养餐,不但是中小学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经典文学的阅读要让经典回归经典,要适龄,要给孩子接受的前提和过程。经典文学植根生活的沃土,是人心灵的宝库,是教育实现使人内心丰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典文学;青少年阅读 ;核心素养
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又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施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同时,高考语文改革的声音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这时候,各种教育机构趁机推波助澜,而偏偏有许多学生沉浸在电子产品中不能自拔。焦虑的情绪在基础教育中蔓延,似乎只要孩子读书就好。于是,家长从孩子手中夺下手机和Ipad,一些“垃圾快餐”式的读物堂而皇之垛上了孩子的小书架。结果孩子的嘴越来越油,越来越贫,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作为青少年成长必修课的经典文学阅读却长期被忽略,当下它作为“营养餐”的重要意义凸显出来。经典文学阅读是对接语文新课标的正确方式,也是适应高考改革的必要准备。它在“应试”中的重要性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那就是:经典阅读是攻克阅读理解的独门绝技,也是获得良好的写作感觉的最佳途径。近年高考中,已经出现阅读理解没一个字不认识,读完却一个意思也“get”不到的现象,考生作文已经出现贫话连篇,既无中心也无层次的现象。垃圾快餐的“毒”显现出症状,更深远的“遗毒”恐怕日后还会突出甚或爆发。与其用辅导机构的各种神术与妙招“药”救,不如在青少年阅读中培养“营养餐”的味蕾。
最重要的却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阅读理解是涵养人文情怀的沃土。当下青少年群体中严重缺失的不是知识或分数,而是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吃鸡”游戏跳窗逃生,王者荣耀滿血复活,恶搞消解了孩子们对生命的基本认识:生命是脆弱的,不可重复的,不能儿戏。一些通俗读物挑战了学校教育的权威,师道尊严颜面扫地。一些漫画则将成语、古诗、历史、自然科学统统僵尸化。从表面上看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学到些碎片化的知识,而实际上,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孩子们的生命观、价值观被内部掏空。通过玩笑、调侃的方式得到表面化的知识是暂时的,文化庄重感的失去却是长久性的伤害。将来面对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时,对课文、对阅读的理解能力已经被摧残。对于人格成长来讲,失去生命尊重、悲悯情怀与崇高感的人生是单薄而危险的。而这样的人群组成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平面化、碎片化、浮泛化的快餐式轻阅读在青少年群体中司空见惯。“屈原的伟大在于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一天假期”式的调侃在成人的朋友圈疯转,“我在家里嗑瓜子,你在监狱吃枪子”式的顺口溜就在孩子中间成了“童谣”。娱乐一切,淡漠、冷血是现实的一种社会弊端,如果在青少年中不能改变,而是延续到未来,那样是非常可怕的。文学经典阅读不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式,但是它滋养心灵、提升灵魂的作用不容小觑。
什么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怎样读就成为继之而来的问题。
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广泛认可的主题深刻、丰富,文字独特优美的作品。文学经典并非一定是高深之作,但一定有着丰富的意蕴,在不同的人群中、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激发起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文字一定是灵动的,感性地拨动人的审美神经。比如,在小学语文中学过一首白居易的诗,诗名为《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似浅白的语言表现了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修养的提升,我们可以想象无边的古原,茂盛的野草生长得自在坦荡。季节变换中万物各有时,草一茬一茬枯了又生。或有野火燎原,生命在火光的升腾中化为灰烬,何等壮烈!整个冬天,遗落的草籽、经年的草根在冻土中静静等待。一旦料峭春风吹拂,生命即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种子破土而出,幼苗在风中摇摆。随着年龄的增长,季节变换中草的新生与人世变换中人的坚韧的生命体悟将得到更新。《草》其实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贞元三年,白居易还是一名十六岁的少年,辗转来到京城应考,拜谒名士顾况。顾况打量着这位年轻士子,打趣他的名字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他读到“野火烧不尽”句,不禁赞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盛唐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际遇的蹉跎,古原草又别具人生滋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之句呈现野草漫生古道,西风瘦马,朋友相别。各自踌躇满志,各自不知前途。仕途险恶,变数丛生,向往与担忧、希望与迷茫,纠结在个人命运与朋友聚散中。多少幼儿在启蒙之初即念诵“离离原上草”,一代一代人反复从简单明快的句子中体悟青春精神,感叹命运,汲取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风靡小学校园的《植物大战僵尸漫画中》,《草》被演绎成法老僵尸的沙漠“种草”。这样的处理既令人痛惜民族文化的珍宝——犹如传家的玉器被当作了尿壶,又不禁心疼我们的孩子——被垃圾快餐撑得噔饱。
因而,让经典回归经典本身,应该是经典阅读的第一原则。《僵尸漫画》是文学经典在当下阅读中比较极端的一种变形,但是反映了经典接受的一些问题。当下,没有标准地将经典通俗化的做法比比皆是。例如,将古诗改编成有声音有画面的动画。表面看来很容易接受,实际上声音、画面的多重效果已经剥夺了孩子们对诗文进行独特理解的机会。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儿童版,错误的“翻译”比比皆是,实在是一种误导。因而让经典回归经典本身,让孩子在纯粹的文字阅读中获得独到的理解,在想象力帮助下赋予抽象的文字立体的画面、丰富的内涵,感悟文字本身的灵动与妙处,是经典阅读的根本。
其次,经典阅读要适龄。如同“营养餐”要适龄,从婴儿的辅食到幼儿、青少年的正餐,不是越早“补”越好,要具有阶段性。所谓阅读适龄的第一要义是读得懂。孩子们之所以选择阅读通俗本名著,多半是因为读不懂原著,那么完全可以在初中以上能读懂的时候读。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能读通俗本经典名著,是要甄选比较可靠的版本引导孩子阅读。此外,有些讲授安邦治国韬略的雄文也不适合低年级阅读理解。倒是大量的古诗、散文语言优美,不乏童趣盎然的篇目,值得吟咏。第二要义是要“健康”。“健康”主要指适合一定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红楼梦》是文化珍宝,但并不适合小学生读,不但不容易理解,凄切的情调对孩子亦无益。在乐观旷达这一点上,“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式的感触,自然不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样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史记》和多数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名著,则是可以接受的。简而言之,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范围。实在没有必要急于求成,一味地超前阅读。第三要义是符合现代精神。“某某规”之类有违现代精神,又不具文字之美的篇目没有必要强求孩子背诵、理解。
其三,应该给孩子接受经典的前提和过程。前提就是从小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从小在游戏中、在睡前养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孩子汉字、词汇量的加大,自主阅读也是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孩子从小沉浸在电子产品中,到学龄突然要求其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则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主因有二:第一,电子产品由画面与声音组成,接受中并不需要大脑做太多转化。而文字是抽象的,接受需要孩子主动调动理解与想象再度呈现。因而,未免显得“枯燥”。从“生动”进入“枯燥”,由“被动”转向主动,如同爬坡。第二,近些年热播的动画片与经典文学的趣味大相径庭。一个孩子习惯了喜羊羊灰太狼的陷阱与逃生、熊大熊二光头强的恶搞与报复,已经与庄严的生命感、爱与温暖、宽容与尊重产生一定的隔膜。文化接受的“味蕾”也是先入为主的,就和重油调味的炸鸡、麻辣烫、珍珠奶茶、方便面吃久了会接受不了油盐适中的健康食品一个道理。
那么,已然形成了快餐口味怎么办?没有“速成方法”与“秘密捷径”,唯有沉淀浮躁的急功近利,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关掉光电声色,让心灵静下来,才能营造阅读的氛围。可以将亲子共读作为开端。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在睡前的星光下,亲子共读,能很自然地将孩子引入经典文学的美妙世界。这只是一个桥梁,如果能继续控制电子产品的滥用,孩子很快就能进入自主阅读的阶段。文学阅读和历史阅读、科学阅读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阔大的海洋,有着无尽的宝藏。这个海洋很容易带给孩子满足感,激发其好奇心,形成良性循环。 当孩子将经典阅读作为课业间隙的休闲,作为心灵休憩的港湾,作为再次启航的力量之源的时候,阅读并不占用时间,更不耗费精力。
最后,生活是经典阅读的沃土。经典文学正是因为其与大地血肉相连,传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与思索才成为经典。因此,漫步公园时,花花草草总能引出经典诗文的咏诵;黄昏散步时,正好谈一谈哈姆莱特的延宕;静坐在小园中恰能体味冰心“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那自然与母爱的圆融。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心灵的宝库,将对孩子的成长——甚或一生的磕绊、烦恼、困惑、欣喜产生影响。《小王子》阐释爱的伤痛与守望,《百合花开》绽放出孤独的力量,《昆虫记》揭示成长与蜕变的秘密,《匆匆》叩问时间与存在……任何举例都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汪洋中的一滴水,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学是智慧的集合,无论深邃抑或纯净,无论热烈抑或缱绻,总能滋养灵魂,润泽心灵。经典阅读的意义远远不限于语文考试。反之,“垃圾快餐”式的阅读带来的是苟且、破碎的审丑快感,对美好的感情无视。
值得警醒的是,如果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唤不起孩子内心的庄严感,他在将灵魂的美好与神圣玩笑化,那么请当心,祸及的将不仅是语文,可能会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甚或价值观的缺陷。教育是人的教育,终极目标是培育人格的健全与心灵的丰盈。因而,“垃圾快餐”式阅读是时候叫“停”。
【基金项目: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应用于师范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 王宁(1979—),女,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崔媛媛(1984—),女,廊坊市第一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