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博物教育:让教育更富有诗和远方

    铁铮 张先勇 张迪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对得起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儿童博物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岁末年初,儿童博物教育研讨会线下线上召开。其主题是“家园协同,博物育人”。在我国“双减”政策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前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次研讨的显著特点是,专家学者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们一起,针对儿童博物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问题进行广泛分享与深入交流。因此使得研讨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

    博物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博物教育与自然教育、生态教育有什么关联和异同?博物教育活动应该如何组织与实施?与会者围绕这些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指出,博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以成人,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技能化的教育、社会化的教育、生存教育、智慧教育和跨文化的教育。这位哲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引入了“湿知识”、“湿认知”、“湿教育”等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他说,“湿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非逻辑性、非公共性等特点。“湿认知”是一个感受、体会与体验的过程。而博物教育则是一种“湿教育”。它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性,通过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动员必要的资源调动学生的“湿认知”,并彼此共享个人知识、分享经验、交流实践心得体会。

    全球生态教育联盟的主要发起人、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樊美筠博士的报告,厘清了生态教育和博物教育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她认为生态教育是博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教育是一种有根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传统教育和热土教育。她例举了学习树、思考地球、想象与自然等案例。她说,这些博物教育项目引领孩子们走进了大自然,在存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提升注意力、行动力,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则从两个科幻故事切入,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与机器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培养机器?

    他认为,机器是千篇一律的,人则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独一无二的人。这就呼唤一种后现代的通人教育。所谓通人,就是主动与万物联结的人,能和自己通、和他人通、和自然通、和社会通、和万物通。在他看来,博物教育就是一种培养通人的教育。博物教育提供了一种与万物联结的机缘。博物教育最终是要培养既善于融会贯通又通情达礼之人。他说,博物教育倡导的是一种厚生意识、同体意识、生态意识,即万物一体,万物有情,万物有价,生命最贵。儿童博物教育不仅要关注是否看见儿童,更要关注是否看见生命。

    “青蛙是害虫还是益虫?”“动物是否可以被制作成标本?”“探究兴趣与珍惜生命如何取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廖丽英的报告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人类不是世界唯一的标准”“人类的道德视野必须扩大到自然”“科学教育不是猎奇、占有和掠夺”等富有博物情怀的观点。

    她强调,好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而教师的宽容、智慧、热情、负责任是主导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理解、引导、呵护。在教育工作中要相信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调整博物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享受学习和生活。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洛阳龙门海洋馆馆长丁宏伟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他提出,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而言,新博物馆学理论反对传统博物馆面向过去,以藏品的整理、保护、研究和陈列的建制原则,认为博物馆在注重过去、现在、未来历时性衔接的同时,应关注人类、自然共时性的和谐发展关系。通过多样化的展陈设计为观众“营造”体验场所,以关怀社会、社区、社群的需求为指导原则,发挥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场所的社会功能。

    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师周大凤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校园环境条件下开展在地化自然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自然观察与写作课程”“植物文化导赏课程”“幼儿自然情景剧”等。“自然观察与写作课程”引导学生利用自然观察、自然摄影、自然写作建立与自然的沟通,与自然发生联结,学会爱自然、记录自然。“植物文化导赏课程”则利用校园的科普长廊、楼道展示植物自然知识与文化自然,以植物為主题,讲述与该植物相关的古诗词、植物学特征以及文化典故。“幼儿自然情景剧”主要是结合古诗词和节气物候特点,开发一系列自然情景剧,引导孩子们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变化,参与自然的体验游戏。

    周大凤引用两段话支撑自己的观点。一段是生物学家海因里希说过的:“芽的绽开是场奇景,但很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一段是爱默生说过的,“说真的,几乎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够亲眼看到自然。”

    北京怀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兼北京市昌平区怀氏幼儿园园长阎晓霞指出,儿童博物教育不是另辟途径,而是对现有教育反思与创新。博物教育是让教育过程更有诗和远方。

    她说,博物教育不等于自然教育但包含着自然教育,而是更加重视情怀和审美,更加重视身心的融入、情感的融入。不仅关注融入自然,而且关注融入大社会。博物教育更加关注孩子天性的绽放,关注生活与生命的品质,关注人性。针对儿童博物教育的落地问题,她提出的策略是“四个走进”:要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走进图书馆、走进大社会。

    博物教育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博物情怀的人,要知识渊博、善于思考,要包容、接纳并尊重一切生命。要热爱和欣赏大自然,要有追求、有梦想、有浪漫的情怀。

    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保罗教授解析了芬兰教育的秘密。它山之石,可否攻玉?芬兰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认知性教育和非认知性教育并重。从幼儿园到小学强调非认知性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才开始强调认知性教育。从教育目标上看,芬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以成人,即培养身心健康且会学习的人。他强调,在我国“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未来教育要重点关注非认知的人格建造。

    冬去春来。与会者们相约,走进大自然,关爱大自然,继续探索儿童博物教育的未来。

相关文章!
  • 香蕉可以减肥吗

    香蕉是可以减肥的。香蕉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虽然纤维多,但是热量低,所以非常适合减肥。香蕉减肥法介绍1.早餐吃香蕉。一般来说,香

  • 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耿国彪近日,继2021年分两批公开通报27起破坏森林资源典型案件后,国家林草局公布新一批12起典型案件,在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方面释放严加

  • 香蕉是不是凉性水果

    香蕉属于寒性水果,香蕉是凉性水果。香蕉果肉香甜软滑,我国香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和海南。贵州、四川、重庆也有少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