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投射的美丽光辉
李宝虹+周群英+王清洁
审视当今的中学生,尽管其整体思想品格状况比较积极健康,但在不少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崇尚自我,是非不分,价值取向错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其二,享乐思想泛滥,虚荣心强,好逸恶劳,对学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其三,意志薄弱,不能经受挫折,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影响身心健康;
其四,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文化而没有教养”。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除家庭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乏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随着各种娱乐工具的涌现,一些中学生沉溺其中,致使课外阅读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习兴趣低下、精神空虚等不良现象。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不料此课成了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泰勒博士认为,长期接受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与阅读,养成积极的心理态势,可帮助人们发现、引导、积蓄、培养自身积极的意识、思维、能量、美德,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阅读对于人的心理有着同样积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闪烁着美丽的人文光辉——思考未来,呼唤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思考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生存与生命意识等问题,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品格。因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那么,阅读对塑造中学生优秀品格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走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精神支撑和创新资源,它对于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性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阅读优秀作品,会使学生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同其中的“理想化身”作对照,从而评判自己的行为,同时从中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见贤思齐的优秀人格、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讲究礼仪的道德准则等。
二、有利于培养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美是艺术美的重要形式之一。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所不在的:从本体论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看,人有爱美的天性;从心理学看,人有审美的艺术需求。文学作品中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形象美、自然美、情感美、哲理美……无一不是体现艺术美的形式。
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生命状态,它的触角会延伸到艺术、自然、社会生活,延伸到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和精神的家园,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舞台,还是滋长其精神力量的重要平台。阅读时,中学生往往会通过眼、心、口、耳等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与作品进行对话、沟通心灵的同时,还会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和心志。
三、有利于培育人文情怀和提升人格修养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充盈着人文之灵气,闪耀着情感之光辉,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情感的体验,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文学作品恰恰可以引领他们透视千姿百态的人生,体会人文意境,接受丰富情感的熏陶,甚至有利于构建文理相通的知识结构,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一位作家都是一位精神导师。所以,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李白的诗,学生会折服于他的洒脱与才华,被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所鼓舞;读《红楼梦》,学生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读《红岩》,学生会被江姐等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所鼓舞;读《鲁滨孙漂流记》,学生会被鲁滨孙的坚毅和智慧所打动……那些优秀人物的卓越思想、博爱众生的悲悯情怀、纯洁神圣的人类情感等,都会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格修养,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
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閱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尤其是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所讲述的丰富的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等及时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同时还会调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把作品中的知识和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情感上、价值观上的体验和碰撞,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这种学习过程,可以激发、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模式和价值尺度。
总之,阅读对于塑造中学生的优秀品格、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恰似一抹无比美丽的光辉,将人文精神投射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阅读与塑造中学生优秀品格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5〕-JKGHYB-0209)
(责 编 帕 拉)
审视当今的中学生,尽管其整体思想品格状况比较积极健康,但在不少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崇尚自我,是非不分,价值取向错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其二,享乐思想泛滥,虚荣心强,好逸恶劳,对学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其三,意志薄弱,不能经受挫折,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影响身心健康;
其四,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文化而没有教养”。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除家庭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乏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随着各种娱乐工具的涌现,一些中学生沉溺其中,致使课外阅读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习兴趣低下、精神空虚等不良现象。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不料此课成了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泰勒博士认为,长期接受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与阅读,养成积极的心理态势,可帮助人们发现、引导、积蓄、培养自身积极的意识、思维、能量、美德,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阅读对于人的心理有着同样积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闪烁着美丽的人文光辉——思考未来,呼唤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思考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生存与生命意识等问题,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品格。因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那么,阅读对塑造中学生优秀品格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走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精神支撑和创新资源,它对于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性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阅读优秀作品,会使学生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同其中的“理想化身”作对照,从而评判自己的行为,同时从中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见贤思齐的优秀人格、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讲究礼仪的道德准则等。
二、有利于培养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美是艺术美的重要形式之一。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所不在的:从本体论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看,人有爱美的天性;从心理学看,人有审美的艺术需求。文学作品中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形象美、自然美、情感美、哲理美……无一不是体现艺术美的形式。
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生命状态,它的触角会延伸到艺术、自然、社会生活,延伸到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和精神的家园,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舞台,还是滋长其精神力量的重要平台。阅读时,中学生往往会通过眼、心、口、耳等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与作品进行对话、沟通心灵的同时,还会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和心志。
三、有利于培育人文情怀和提升人格修养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充盈着人文之灵气,闪耀着情感之光辉,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情感的体验,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文学作品恰恰可以引领他们透视千姿百态的人生,体会人文意境,接受丰富情感的熏陶,甚至有利于构建文理相通的知识结构,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一位作家都是一位精神导师。所以,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李白的诗,学生会折服于他的洒脱与才华,被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所鼓舞;读《红楼梦》,学生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读《红岩》,学生会被江姐等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所鼓舞;读《鲁滨孙漂流记》,学生会被鲁滨孙的坚毅和智慧所打动……那些优秀人物的卓越思想、博爱众生的悲悯情怀、纯洁神圣的人类情感等,都会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格修养,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
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閱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尤其是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所讲述的丰富的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等及时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同时还会调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把作品中的知识和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情感上、价值观上的体验和碰撞,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这种学习过程,可以激发、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模式和价值尺度。
总之,阅读对于塑造中学生的优秀品格、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恰似一抹无比美丽的光辉,将人文精神投射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阅读与塑造中学生优秀品格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5〕-JKGHYB-0209)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