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泉伊豆,近泉则清
摘要:《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文本分析,对《伊豆的舞女》中的小人物的生活及心灵进行阐释,认为其生存困境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贫困和周围人的不认同,但这些人并没有为生活所累,而是保持着如伊豆温泉一般纯净的心灵。近泉则清,受他们影响的主人公也发生了变化,其内心最终也变得如泉水一般清澈。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小人物;温泉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这部叙事诗一般的作品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伊豆的舞女》以第一人称讲述“我”在伊豆旅行的途中遇到舞女一行人及与他们的短暂交集。
伊豆是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地方,修善寺温泉、汤岛温泉、汤野温泉等不胜枚举,这里的人也同温泉一般温和干净。在日常生活中,底层小人物总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他们就像温泉一般,一点点洗涤着人的身心。作者用旅行中的一个又一个温泉将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点点滴滴聚成一幅鲜活的小人物画卷。“我”也从开始时对他们礼貌性客气和淡淡的疏离感变为敬重和亲近,最后甚至被感染,使得心中长存的孤独感慢慢减弱。
文章从“我”来到伊豆的第四天开始写起,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制帽的“我”来到伊豆旅行,一路上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底层的小人物。被重点描述的有三类人:舞女一行五人、天城岭北口的茶馆老太婆和老大爷、临回东京时遇到的建筑工人模样的汉子和老婆子。这三类人性格不同,却都形象生动鲜明,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了小人物的贫困和善良。
一、生存之困
伊豆位于静冈县东部的伊豆半岛及东京都的伊豆诸岛,“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原始的未经人类破坏的景观既显示出伊豆的安宁,这也暗示了伊豆不如其它城市一般富裕。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虽然没有被重点突出,甚至可见的艰辛都被其乐观和热情所淡化,但文章处处都透露着他们的贫困。首先,他们生存的困难显示在生活中的吃住行上。“我”在茶馆看到的患了中风的老大爷是老太婆的伴侣,他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瞳孔和青肿的身体使得他看起来像一个怪物,身边堆积的旧信和纸袋显得他所在的环境尤为恶劣。没有钱治病的老大爷只好抓一些从各处打听来的药方堆积在自己身边,凝望着药方打发日子。“我”要走的时候老太婆因为一个五角钱的银币激动得热泪都要夺眶而出,步履蹒跚还执意要送主人公,这既衬托出在老太婆的世界里钱币的稀有,又展现出她知恩图报的一面。舞女一行人的步行也显示出她们的贫困。从修善寺到汤岛,从汤野到下田,弯弯曲曲的山路,几乎每次出发都要走十多公里,一行五人只有一个男子的他们在路上没有一个空着手,甚至年龄最小的舞女背的鼓和鼓架也出乎“我”意料的沉。他们在汤野小客店居住的房间铺席和隔扇又旧又脏,从他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恶劣的居住环境早习以为常。随后容吉带“我”去另一家温泉旅馆住,小客店和温泉旅馆的差别更显出他们生活层次的不同。
其次,底层人物的困境主要来自于周围人对他们身份的不认同。艺人的身份在当时社会被认为是低贱的,通过巡回演出谋生的舞女一行人自然逃避不了来自周围人的轻视。在“我”和纸张批发商下棋时,纸张批发商甚至连瞧也不瞧艺人一眼。随后,在“我”请容吉吃饭之后,又淳朴又亲切的旅馆老板娘还告诫我说“请这种人吃饭,白花钱”,四十开外的鸟商甚至还轻浮地拍了拍舞女的肩膀。途中,村庄的入口处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人们将巡回艺人放在坐吃白食的乞丐后面,其中的鄙视成分不言而喻。
生活的贫困和周围人的偏见使底层小人物生存不易,然而处于艰难处境中的他们却没有为生活所累,仍旧如当地的温泉一般纯净。
二、心灵之善
伊豆不仅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人“美”。当地人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使得“我”一路都感受着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老太婆是主人公和舞女一行人在天城岭的茶馆遇到的。看到浑身淋湿的主人公因所处房间没安窗户而瑟瑟发抖,她便将他请到起居室取暖。起居室一般是比较私密的地方,而老太婆却完全没有介意,这使得她淳朴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真正和舞女一行人的接触始于和容吉的交谈,当主人公佯装冷漠时,容吉热情的搭话使得他们慢慢熟识,对于刚认识不久的人,容吉天南海北地聊,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毫无保留地说出,凸显出容吉的好客和单纯。了解舞女一行人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他们巡回演出的日子其实是无忧无虑的,虽然没有太多的收入,居住的环境也不好,但他们依旧十分乐观。或许与城市里的人相比,他们身份低微,但他们却以快乐活力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他们从未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知足让他们将心灵深处的善意保存。
在“我”要回东京的时候,一个建筑工人模样的汉子过来央求“我”送一个老婆子去水户,老太婆“背上背一个吃奶的婴儿,左右手各拖一个女孩子,小的约莫三岁,大的也不过五岁光景,污秽的包袱里带着大饭团和咸梅”。仅一个老婆子便让人担心其生活能否自理,何况她还带着三个小孩。看到此情此景,船舱上的人们围坐在她的身旁,竭力抚慰她。善意在这里再一次升华,不只是底层小人物对于来自都市的“我”的善意,也有民众对于底层小人物的善意。
三、温泉之清
“我”对舞女的感情是故事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线索,许多评论家称其为“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其实,舞女对“我”的感情质朴单纯且一如既往,可以被称为“初恋”,但“我”對舞女的感情却经历了在接触中慢慢由轻佻变为尊重的过程。人总免不了被环境影响,忧郁孤独的“我”在有着温泉和温泉一般的人的伊豆也渐渐变得澄澈。
“我”是在第二天去汤岛温泉时遇到舞女一行人的,“我”眼中的舞女“发型古雅又奇特”,“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型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让“我”感到“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这时的“我”虽然对舞女十分客气,但态度还是略带轻佻,是将舞女当做旅行中遇到的趣事来看待的,含有玩赏的意味。
在和老太婆攀谈的过程中“我”问起了舞女们的住所,“哪儿有固定的住所哟,哪儿有客人,就住儿呗”。老太婆的回答甚至煽起了“我”的邪念,“我”想让舞女今天晚上来自己的房间。这时的“我”脑袋里存在的还是对舞女这个职业的固旧认识,认为舞女可以随意陪睡,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对舞女的描写并没有融入太多自己的感情。而与舞女接触之后,多处细节都体现出舞女的体贴,甚至阿妈还一语中的说舞女有恋情,听到阿妈的话“我”十分诧异,但他被山上老太婆煽起的遐想已经戛然而止。知道舞女对“我”的感情,“我”不由得慢慢正视尊重舞女。“我”在看到舞女从昏暗的浴场赤身跑出来时,“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我”也被舞女周身散发的天真无邪所感染,像被温泉拥抱洗涤过一般舒畅。这时的“我”反而没有任何污秽的杂念了,似乎任何杂念出现在如此快活单纯的舞女身上都是亵渎,她还只是个孩子。
离开伊豆的时候,“我”和一个陌生少年相邻而睡,少年请“我”吃竹叶包的食物,“我”十分自然地接受了,甚至忘了这是人家的东西。吃完也十分自然地钻进少年的斗篷里。这时的“我”已经不自觉的将伊豆人传达的善意存在心里,从内心深处不再排斥与别人接近,“一切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了”。温泉一般的伊豆底层小人物让“我”的头脑也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出后将孤独和犹豫带走,什么都没有留下,却觉得非常舒畅。
小说中对底层人物生活环境及其社会关系的描写有现实意味,作者不刻意描写,却从细节之处显端倪,虽平淡却意蕴深远。而底层人物待人接物的方式让人从内心深处接近小人物们如温泉般的平和纯净。“我”作为全文线索也以自身的融入和蜕变将小人物传达的美好保留。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艺琳(1995—),女,贵州省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