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射中靶心
【摘 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充足的材料之后,写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议论文来,叙议定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聚焦论点,调整叙议重心,有的放矢,才能使论证精辟。本文从注意叙议方向的角度去探索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迪。
【关键词】议论文 叙议定向 写作教学
笔者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发现不少的学生即使到了高三,积累了不少的材料,然而下笔千言,虽不是离题万里,却往往说不到点上,大大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例如他们在作文中运用到这几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往往是照抄颁奖词或事迹,而不考虑自己论证的观点是什么;有的同学把例子当记叙文的事例来叙述,以叙代议,使文体特征不分明,同时淹没了观点;有的学生生怕自己所举的例子是老师不知道的,把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的是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让自己所举事例与写作的中心紧密结合,无法充分发挥事例论证的有力说服作用。为了做到写作中有的放矢,必须强调叙议的定向。本文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述与议论不能有效统一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叙述要选好侧重点
一个材料有时隐含多种意义,可用来证明多个论点,在论证不同论点时,叙述材料不必面面俱到,要聚焦论点,转换角度,侧重描写某一方面,找到论点与论据的契合点,使论点论据紧密配合,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如屈原的事例,可以证明下列观点:
1.选择彰显人格。
2.坚守精神的高地。
3.爱国是最高的品格。
4.正直是做人之本。
5.责任。
要论证以上不同观点,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调整重心,这样的论据才是有效的。对应以上观点示例如下:
1.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社会,是选择“随其流,扬其波”,还是“怀瑾握瑜”?选择前者,可能就选择了得意,选择了青云直上,同时也选择了人格的卑微;选择了后者,往往也就选择了失意,选择了崇高,甚至选择了献身。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殉道者,才使我们的民族大厦屹立不倒。屈原选择不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他的选择,彰显出人格的光辉。
2.屈原因上官大夫之流“争宠而害能”被流放,在无法达则兼济天下之时,退而穷则独善其身。举世混浊,而不去“随其流扬其波”,众人皆醉,而不会“餔其糟而啜其醨”,不会让自己“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始终怀瑾握瑜,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他的高洁,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辉。
3.屈原被流放后,本来他可以泛舟江湖,过他逍遥自在的日子,但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在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情况下,自沉汨罗江,希望以死唤醒国人,爱国之心,天地可鉴。
4.正直是人的根本,是人的脊梁。屈原在遭上官大夫嫉妒被诋毁流放之时,并没有低下他高傲的头颅,坚持自己的信念,虽不为世俗所容,也坚持内心的方正。不阿谀奉承以保全自身,不溜须拍马以求青云直上,不阳奉阴违,不文过饰非,不谋私,不贪利,即使一再遭受打击,但一身浩然正气永存天地之间。
5.屈原因谗言遭贬,本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在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眼看楚国“国将不国”明知自己人微言轻,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劝说怀王不要去秦国,可惜楚王不听,最终客死于秦。屈原虽无法挽救楚国,但极尽了作为人臣的责任。
从上面事例可看出,只有根据论点,叙述材料有所侧重,才能说到点上,避免扣题不紧,说服力欠佳的毛病。
二、议论要鲜明指向中心
事实论据是说明观点的材料,是议论的一种凭借,但是不能代替说理,要使事例与论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重要的是对所举例子进行分析。然而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引述事例后,由于事例可表现多角度,就往往找不到议论的明确方向,致使议论与中心脱节,没能发挥借事例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譬如学生习作《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中关于金子发光的一段议论: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一生博学,其知识面之宽、学术研究领域之广、著述创作之丰,当今中国恐怕难有人能企及,可谓学界一块金灿灿的金子。虽然季老为人低调,多次坚决拒绝媒体对他“国宝”、“国学大师”的称谓,但无论精神品格还是学术成就,他都堪称一块真真正正的金子。金子的价值总是要显现的,金子的光芒总是耀眼的。”
这段文字举的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事例,紧扣“金子”“发光”来议论。关于季羡林的事迹,可谓数不胜数,但本文作者能紧扣他在国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来谈季老的“金子”光芒,可谓议论紧扣中心,有鲜明的指向。
再看另一段关于金子发光的议论:
“若不是先将自己打磨成金子,就急急忙忙要去推荐自己,将自己“亮相”,那将只能是徒劳。一位年轻的画家辛辛苦苦守了一年的摊也未能卖出自己的一幅画,他很懊丧,很苦恼。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画家。年轻人发牢骚说自己花了一天时间画的画竟然摆了一年时间也没卖出去。老画家语意深长地告诉年轻人:你不如倒过来试试。
一幅急于求成的画毕竟“含金量”太小,一堆沙砾岂能与一粒金子相比?好个“一年”与“一天”,无数事实告诫我们:只有苦心经营,勤力修炼,持之以恒,努力完善自我,方成正果。——老画家委实深谙此道啊!”
这段议论先作一个假设,然后以画家事例来作议论,扣住“含金量”以及“一年”与“一天”的对照,强调“只有苦心经营,勤力修炼,持之以恒,努力完善自我,方成正果”这个观点,也能看到明显的指向性和叙议的有效结合。
三、叙议要讲究交融
许多学生写议论文,叙归叙,议归议,议论没能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致使叙议完全脱节。请看下文: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面对离别,许多人已走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已走出了郑谷“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惆怅,于是我们便有了观望世界的心,便有了走向世界的脚步。
第二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能说不美,但没有围绕第一段的叙事展开,叙议明显不搭调。试着联系所叙场景展开议论:
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桔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的含泪挥手的那一动作……
这一幅幅告别的画面,一个个离别的场景,无不展示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真诚,那份美好。我相信,这份真诚与美好,将化作浓绿的春草,绵延在每个人的心头……
改后的文字,紧扣第一段所叙场景展开议论,叙议结合得紧,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叙议方法要多样
譬如话题“动力与欣赏”的写作,学生举的例子很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父亲周弘对聋女儿周婷婷的欣赏。
2.小学校长对罗杰·罗尔斯的欣赏。
3.刘备对诸葛亮、信陵君对侯嬴、周文王对姜子牙的欣赏
4.屠格涅夫对托尔斯泰的欣赏,欧阳修对苏轼的欣赏。
5.孙海平教练对刘翔的欣赏。
而学生议论的方法也有多样:
(1)夹叙夹议法:边简述事例边议论可以使文段简洁有力。
示例:欣赏给人的力量如冬日暖阳,感动每一颗善良的心。诸葛孔明为蜀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只为先主的三顾茅庐;俞伯牙出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只为钟子期这个知音;侯嬴献窃符救赵之计,只为信陵君虚左以待的知遇之恩。
(2)画龙点睛法:列举事例之后的归纳总结,画龙后的点睛,扣在了要证明的观点上。
示例:父母对孩子的欣赏是一种关爱与支持,老师对学生的欣赏是一种信任和鼓舞,上级对下级的欣赏是一种机遇和善待。一句句欣赏的话语,就是一份份的卡路里,一份份能激发潜能并朝成功方向加速前进的动力。
(3)因果分析法:通过探索这些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示例:因为有了欣赏,贫民窟中长大的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街头小混混,才脱胎换骨,最终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州长;因为有了欣赏,诸葛亮竭忠尽智,披肝沥胆,屡出其奇辅助刘备使蜀国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因为有了欣赏,失聪的女儿才自立自信自强,成为中国式的“海伦·凯勒”。
(4)假设反推法:紧接事例,正面事例反面推,反面事例正面推。
示例:如果没有欣赏,诸葛亮纵有万千韬略也只能终老隆中,不能成为智者的化身;如果没有欣赏,列夫·托尔斯泰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泰山北斗;如果没有欣赏,刘翔只能在跳高项目中默默无闻,不可能缔造雅典奥运会的神话。
总之,叙议定向,把材料统一在同一观点的统率下,才可以说得上论证精辟,而不是隔靴搔痒,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自己的论证无懈可击,深刻透彻。
★作者简介:卢凤霞,广西桂平市浔州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