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

    张顼

    【摘 要】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职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教师的渗透意识不高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地位令人堪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刻不容缓,为实现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应将传统文化元素有通过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完善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支柱。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的基石,它蕴含了千百年来智者贤人的哲学精华和伦理价值,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屡创收视佳绩,而且我国中小学生全国语文课本于2017年9月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将传统文化的比例调整高,这意味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和迫切的需要。然而我国的职业类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有比例并不显著。中职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令人深思。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应在积极重视专业能力的同时带动传统文化的交流,坚持不断传承和创新,努力做到以文育人,以文树人。

    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总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语文作为人为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必然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战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及时加强并改进中职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推动力。

    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骄傲,但在近些年的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说出基本的国学常识,如四书五经是指哪《四书》和哪《五经》,也几乎没有翻阅过《诗经》、《史记》这样的著作。

    (一)中职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有限

    1.基础不牢,家庭影响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春考班的学生较3+2分段和中专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加牢靠,然而平均水平也并不理想。中职生本身对于知识的渴求欲望就比较少,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是极其有限的。此外,家庭的价值观也影响着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部分家庭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来到中职学校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门技能以便未来可以立足于社会,因此在学生上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使得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在三年的中职生涯中,中职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高自身的專业技能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无暇估计传统文化的研习,因而中职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收效并不显著。

    2.热情不足,没有目标

    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文化课程的热情度并不高,加之对未来的人生没有设置明确的人生目标,因此许多学生在混沌中度过了三年的中职时光。由于对自身没有设置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意识并不强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依旧有限。

    3.传统文化,认同淡薄

    中职学生原有的文化素质阻碍了目前文化教育的进程,学生们对常见常用字写错读错已经习以为常,在书写过程中字迹潦草不能将中华的方块字继承发扬而是随心所欲的书写表达。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草率的将浅层意思作为最终答案写在答题处,甚至部分同学的回答张冠李戴,所答非所问。在背诵古代诗词时,抱着差不多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当薄弱,导致原有文化素质就薄弱的学生语文素养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增加了传统文化教学的难度

    (二)教师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职教师被社会贴上了“职业”教师的标志,因此教师们逐渐被标签所束缚,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授。

    1.工具性大于传统文化继承

    职业教育,基础教师受重视程度较低,基础知识不如专业课更加实用,语文课程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科目,其渗透的强度值得思考。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而教师们在教授过程中更关注于语文工具性特征而淡化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口语应用文的课时比重越来越大,使得中职语文教学的天平失衡,影响了人才的正确培养模式。在失衡的天平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学习缺少深度,其价值观也容易出现偏差,长期以往导致了中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景况愈下。

    2.传统文化偏重讲解缺乏领悟

    中职语文教师,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在教师在古诗词的讲授上更偏重文字的讲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意,从而忽视让学生感悟中国悠悠五千年的璀璨的文明的精髓,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接收到往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领略文章的精华,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缺少引导性的讲授使得传统文化渗透不深。

    中职教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针对中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行课程内容的甄选,讲授基本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层,而不能将学生调动起来,在有限的课堂中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仅仅局限在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弃儿不顾。

    (三)中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

    2017年9月1日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又称“部编本”)。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多种形态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在新的“部编本”中中国传统文化讲授课程的比例大大提高,以语文为例古诗词较曾经的“人教版”“苏教版”等教材篇幅大增,这一重大举措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教育不容忽视。然而,在大部分中职院校中,人文课程的学习不被容重使得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处在尴尬的位置。

    (四)外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经期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地位不仅仅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成为巩固国家地位的关键。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文化进行着碰撞,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人民。中职生处于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希望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下产生的文化,而由他们于缺乏鉴别能力无法对西方文化进行良好的甄别,从而导致价值观人生观的偏差,不自觉的否定民族的传统文化,滋生崇洋媚外的念头。如近些年来国外的情人节2月14日成为了年轻人追求爱情和狂欢的节日,而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却被漠视。如圣诞节比元旦更容易让学生兴奋,在中职院校,圣诞前老师都要开班会进行教育,禁止学生为了过洋节而分心甚至逃课。学生思想被国外价值观所影响,导致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跌落,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学习显得尤为迫切。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展开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的辩证关系

    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语文学生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为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雕刻专业学习传统的雕刻技艺,剪纸专业可惜传统的剪纸艺术,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传统的建筑文化。学习专业课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方向走的更坚定走的更辽远。在专业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淬炼学生的心智,如机电类专业,日复一日的打磨接口,在焊花火屑中呈现完美的焊接品,这需要精益求精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而这也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匠人精神的呈现。通过专业素养的日益精进,学生可以得到精神的升华,领悟传统文化精神的精粹。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相辅相成。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国家稳固与传承传统的关系

    文化的侵蚀强大于武力,武力的侵略不会使人迷失心智而文化的侵蚀会让人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拜。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日益强烈。我国青少年收到国外价值观的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渐怠慢,而我国正在逐步强大,近日电影《战狼2》的票房说明了爱国情结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应当乘着战狼之风,破西方之浪,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焰燃烧在课堂之中,校园之内,国土之上。国家的稳定,让我们有更好的环境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更稳定的環境下,更有利于我们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中职语文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教材涵盖了各种问题,延伸到礼仪规范、风俗民情,科技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这些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有义务与责任为中国民族延续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钻研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运用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通过引导中职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师生双方共传统文化学习创新高。

    (一)语文教学中有机传承传统文化教育

    1.从文本中探寻传统文化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学文本,文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文体,挖掘出传统文化知识的承载点,挖掘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会学习和体会传统文化,这也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

    (1)人物形象分析

    典型人物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对人物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时代的描写。例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她体贴丈夫,开明稳重,关心国家兴亡,积极向上,集种种传统文化美德于一身。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感受领悟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2)解析文章主题

    剖析作品主题,感悟优秀道德情操的延续。在语文职业模块中,不同模块渗透给学生不同的主题如自信、自励、诚信、敬业都使得优秀的道德情操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开花。教师通过对文章主题深化,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

    (3)创设教学情景,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演讲)

    在课堂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渗透给学生传统文化,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个性化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理解文本,教师可以变幻多种形式来进行诵读,使得学生感受多样阅读带来的不同个体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示范领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诵读。在诵读内容选择上,教师要加强重点句落或者经典文段的吟诵。

    在早自习中,可以适当的加入国学经典的吟诵,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可以在课前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演讲,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3.口语作文中素材积累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中学生最抵触的便是作文写作,但如果将中国不计其数的神话传说和成语了然于心,那么写作便会轻而易举。教师可以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能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知识点无论是神话传说、名人事迹还是成语故事通过老师的点评,挖掘故事情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象。

    4.硬笔书法练习

    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字迹潦草,书写随心所遇,将传统的方块字全然不顾,俗话说字如其人,工整书写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央視刚刚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就有讲解汉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字的魅力。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要求,可以对作业进行月评比,并将优秀的进行展示,激励学生工整书写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5.多媒体视音频资料播放《感动中国》

    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课程中可以播放《感动中国》的视频来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的同时感受传统精神。

    (二)加强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1.语言文字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对中国古典文献的学习,对古代文学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品读语言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将传统文化如行云流水般的渗透给学生。

    2.伦理道德素养

    “身为人师,行为师范”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君子气概等等,并将这些精神付诸于行动,才能塑造出高大的教师形象,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3.民风民俗文化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汇聚着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教师只有更多的了解相关的民风民俗,才能在课堂中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征服学生,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陶醉在各异的民风民俗中从而增加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专业专题文化

    中职语文教材面向不同专业的中职生,但是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有机的整理不同专业的传统文化知识,适度的添加跟学生本专业相关的专题知识,如建筑文化,剪纸艺术,礼仪文化等。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所积淀的智慧结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借教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将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赵映艳摘 要: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却很少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

  • 深度学习视域下数学问题设计探

    张兴 摘要:数学思维源于问题,打造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要以有效的问题设计为基础。教师要正视数学问题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