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与和谐社会

    庞红付

    [摘要]如果说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有形”基础,那么民主则是和谐社会的“无形”基础,两驾马车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和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民主也实现了自身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民主;和谐社会;灵魂;手段;目标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0-0064-02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主与和谐社会同民生与和谐社会一样已列入特别重要的日程。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然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由此可见,民主同民生一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一、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民主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就是保证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同时,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如果说“民生”是和谐社会的“硬件”,那么“民主”可谓是和谐社会的“软件”。要想让“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地运行,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电脑的结构。当前,要让民主精神真正引领和谐社会,必须克服“软件”过“软”的问题,和一个“硬”,一个“软”的问题。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很难做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非常严峻:新旧问题层出不穷,主次矛盾相互转化,内外环境交错影响。为克服这些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其中包括牢固树立民主治国理念。这个特殊时期,“民主”软件不但要有,而且还要不断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更新换代,才可能让民主“软件”与“硬件”的兼容得更好。才可能使民主“软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机器”兼容得更好。民主才可能实现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民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才可能真正算得上是“好东西”:有了民主,和谐社会建设才可能算有了真正的“主心骨”,有了民主,才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有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就可以减少和杜绝靠牺牲生态文明换取物质文明的情况;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问题上,有了民主机制、民主制度,就会减少和杜绝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的发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民主对和谐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已不容争辩。当然,民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万能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要慎用民主,否则,可能产生副作用,严重的会影响和谐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行。这一点俞可平先生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已做了诸多警示,可以借鉴和参考。

    二、民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

    民主和科学都是生产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不难得出:“民主也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管理学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社会领域,随着民主应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民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民主革命直接推动革命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直至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民主建设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和谐社会的呼之既出,和谐社会对民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民主对和谐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甚至它的作用可以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民主不但扮演生产力的角色,而且还扮演上层建筑的角色,这样“双管齐下”,推动和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既需要民生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更需要民主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创造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位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必须做到“我的地盘我作主”。把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这样一变,真正的民主凸现了。因为前者突出的是民众的客体性和被动性,而后者则突出的是民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个民主社会中,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而政府只不过是由民众选出进行管理的机构,民众和政府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两者是平行的对等的,民众的认同是其权力的来源并且是唯一的来源,所以政府必须对民众负责,政府必须为民服务,决不能对民众搞专制独裁。政府必须想方设法让民主为和谐社会服务,为民众的福祉服务。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应该是“草根民主”与“精英民主”(包括代表制民主)有机结合的社会。如果只有“草根民主”(主要指基层民主),没有“精英民主”(主要指上层民主),“民主”可能会形成“下动上不动。动了也白动”的不良局面。如果只有“精英民主”,没有“草根民主”,民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色和活力。这种民主从本质上讲与社会主义民主格格不人。因此,现阶段只有将“草根民主”与“精英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深化民主内涵,丰富民主形式,民主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民主才能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抓手和动力。以民主促和谐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三、民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九条,第一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由此可见,实现民主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它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深刻的阐述了民主是人类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真谛。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主始终指引和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渴望民主像渴望自由一样,时刻不停地追求着、奋斗着,甚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人们无怨无悔,过去追求着、现在追求着、将来也一定继续追求着。当前,中国政府选择了由党内民主带动人民

    民主,实践已经证明,是发展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政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政治权力核心,几乎掌握着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此外,作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国社会广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如果没有党内民主,就意味着没有核心权力层的民主。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的途径和条件。实现人民民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构建和谐社会。注意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稳定、民主与集中、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在民主与法制关系问题上。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必然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在民主与科学关系问题上,讲民主必须尊重科学,必须学会用科学和实践辨别真民主和假民主,不能让假民主大行其道,否则会压制真民主,践踏和扼杀真民主。为此,必须首先学会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和建构科学的民主观。同样,讲科学也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扬民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科学的百花园生机盎然。在民主与稳定关系问题上,时刻牢记“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条件。学会以稳定来保证民主,用民主来促进稳定,将民主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充满生机的“稳定——民主”的和谐社会。为此,要注意搞好民族团结,加强统一战线,切忌瞎折腾、乱折腾,杜绝“大民主”和“大跃进”。在民主与集中关系问题上,没必要片面地讨论是民主多一点好,还是集中多一点好。民主与集中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关键是看民主集中过程是否遵循科学规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落实在工作中,就是要学会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走群众路线,不做群众的“尾巴”。在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充分借鉴西方民主观的合理东西,不照搬照抄西方民主观,不重蹈民主社会主义旧辙,开拓创新中国式的民主观,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综上所述,民主与和谐社会密不可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民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在工作中,要首先提高广大党员民主素质和能力,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以党内民主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引领和带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浅析树立法治意识与建设法治国

    摘 要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尼泊尔新宪法出台后的政局发展

    吴兆礼目前,尼泊尔政治转型初步完成,但经济社会转型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尼泊尔在维护对外政策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有可能对中印两大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