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性转变和时代变革中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唐晓清

    [摘要]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概括了我们党发展历程中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客观分析了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挑战、新课题,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性转变;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0-0003-0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是在全面解析党的历史方位转变和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决定》从概括党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入手,客观分析了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性转变——历史方位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方位,意指方向和位置。党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坐标和走向。“辨方位而正则”。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直接决定党的建设理念和思路的重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决定》概括的“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88年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每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都给党的事业带来新局面,都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境界,同时也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考验、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三大历史性课题:

    历史性课题之一: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夺取政权的党到执掌政权的党,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权力关系的根本转变,反映在党的建设上,就是必须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个重大课题。在党的建设基本理论上,要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对党的性质、执政纲领、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等作出科学定位,实现从革命党理论到执政党理论的根本转变。在党的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上,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重点解决提高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两大课题。执政与能力相辅相成,在执政党能力建设上,要从提高领导战争能力转变为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执政党要防止权力腐败,必须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历史性课题之二: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下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从领导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是党的执政目标的重大转变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创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一次历史性飞跃。但传统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如理想信念与现实目标的碰撞,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的矛盾。党员标准与现行政策的冲突,等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全方位开放的执政环境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全党按照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行动,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性,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重大考验。

    历史性课题之三: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课题。三大历史性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深层次课题——就是如何坚持长期执政,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格局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当代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当代社会发展,是政党主导的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不同,其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的最直接挑战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曾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但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恰恰是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丧失政权。这里似乎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发展民主。但同时又会面临民主对长期执政的“挑战”和“威胁”。如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长期执政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是探索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道路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时代性要求——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内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提出了现实性挑战:

    现实性挑战之一: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建工作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使我国经济实

    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力还有很大差距,各种深层次矛盾还很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际风云变幻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只有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

    现实性挑战之二:必须正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出现的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宗旨和目的,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民心是执政之本,民意是执政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深化改革和应对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公平因素,存在一些影响稳定的社会隐患,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矛盾,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健康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让发展的成就振奋广大群众,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不断提高群众认同能力,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

    现实性挑战之三:必须从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研究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和执政环境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效果,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综上所述,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正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新课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曲亚囡 杨斯婷<br />
    摘 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

  • 全球经济治理变迁与中国应对战

    黄薇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逐步从全球经济秩序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建设者。在接下来的五至十年中,中国不仅需要对外在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