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保护政策研究及启示
岳琴 季娴
【摘 要】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无论工业方面还是农业方面,各发达国家都紧追步伐制定了各自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本文选取了以大米政策为典型代表的日本,从日本大米的生产与消费以及日本大米政策的演变与改革,分析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特点,总结出我国对外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做法。
【关键词】 日本大米保护政策 日本大米政策的演变与改革 借鉴意义
1 日本大米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大米一直是日本人民的主食,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受到了重创,粮食的供应量逐渐减少,为了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政府积极的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1.1日本大米的生产情况
政府采取积极的支持手段,二战后日本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提升了水稻的出米率。截止1955年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高达304.5公顷,与此同时水稻的产量也步入了新的时代,跃入“千万吨时代”。
1.2日本大米的消费情况
由于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的改变、泡沫经济和大米价格的影响,人们对传统主食大米的需求量逐渐下降,农民也从单一的主食大米的种植结构转向加工用米、储蓄用米、新规需要米。但是由于生产的不稳定性、政党与农协的博弈、种植技术的提高等原因和大米生产情况和消费情况的变化导致了日本政府进行大米政策的改革。
2 日本大米政策的发展与改革
大米是日本人民的最重要的主食,1921年颁布的《谷物法》是最早的大米政策,并且为以后的大米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1]。战后日本为了缓解大米的供需关系,1942年颁布了《粮食管理法》,食管制度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生产、流通、销售和价格。
伴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粮食管理法》与大米经济现状逐渐背离。强烈抑制了大米生产者、流通业从事者的利益需求以及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需求;1994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主要粮食供给及价格安定的相关法律》。放宽了对日本大米流通的严格规制,实行大米的国内流通与进出口的管理职能。
日本大米的价格在2000年又出现了历史最低。农民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调整生产结构和价格机制,2004年政府出台了《新粮食法》,该政策提出了利用條形码实现米产品的可追溯制度,废除了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水田经营安定对策”和“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着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3 日本大米政策的演变与改革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和日本是典型的小农国家,其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日本的大米政策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发展和中日贸易之间的关系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实行严格安全标准和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
日本本国产出的大米较高,但是消费者基于“信任溢价”或者“偏好溢价”愿意付出更多的价钱去购买本国的优质大米。中国市场上明显存在着进出口两种标准,国内大米的质量远远落后于出口大米的质量,因此,中国应该重视提升大米的质量,提升国人的信任度。
3.2合理的分配大米的生产,保证主食大米的供给,增加饲料大米的种植
随着日本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大米消费量的下降,日本政府引导农户由主食大米的种植转向饲料用米的种植。近年来国人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人民对大米的需求量也在下降,促使主食大米的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在保证主食大米正常供应的情况下,国应该及鼓励农民转向饲料用米的种植。
3.3完善贸易壁垒调查机制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应对入世后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应围绕强化我国农业的国际竞力而展开。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借鉴美、欧等国比较成熟的贸易壁垒调查机制,完善我国的贸易壁垒调查机制。
3.4积极应对并制定相应保障措施的机制
首先,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外实施保障措施的有关机制。其次,面对别国发起的保障措施,应积极地应对。最后应掌握和运用适当的方式解决有关保障措施的纠纷。
4 总结
日本的大米政策从来都不是一项单纯的农业政策,其发展和变革既囿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又受制于政治环境的制约,还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参考和学习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和法律,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勤昌,石 雪. 日本强化农业保护的经济与政治原因[J]. 现代日本经济,2014,( 2) : 48 - 58.
[2] 高 强,刘同山,孔祥智. 日本大米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大米政策改革探析[J]. 现代日本经济,2014(4):85—94.
作者简介:岳琴(1971—),女,汉族,辽宁大连市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季娴(1995—),女,汉族,辽宁庄河市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
季娴*(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