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对拟态环境理论的重构

陈彦彦
摘 要 移动直播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以视频形式直播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这可以保证网络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最大程度地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在这个意义上,移动直播打破了拟态环境理论。文章通过梳理移动直播演进过程,分析移动直播特性,探讨移动直播如何对拟态环境理论进行重构。
关键词 移动直播;拟态环境;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3-0008-02
1 从文字到直播,互联网进入移动直播时代
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走过近30个年头,其内容呈现方式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录播、直播)快速更新迭代。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内容可视性愈发增强,表象形式愈发多样,信息量愈发增多,生动性愈发丰富,互动性与实时性成为目前主要趋势。由于视频直播门槛的进入标准较低,因而移动直播等形式迎来大规模的发展,正在成为当下移动互联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移动互联时代从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不断更新迭代;图片时代从猫扑、天涯等论坛开始,并成为引领第二代网络潮流的标志;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社交App如微信等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了视频时代,无论是十几分钟的长视频还是短到几秒的短视频,如抖音等,其内容生产门槛也在进一步降低;播出形式方面,由录播到直播,沉浸式的体验,将人们带进了新的领域。
到了2016年,网络直播迎来了大爆发。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直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网络的即时直播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时尚。可以说2016年是移动直播的“元年”,直播将会全面迈进移动直播时代。
2 移动直播的特性
视频直播具有连接场景的能力,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实时性、现场感等特点,相较于网络直播,移动直播则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性。
2.1 人人直播:移动直播成本低
直播在“低成本”方面,移动端占据绝大部分优势。一是“设备成本低”,只要有一台几百元的网络智能手机,就能在移动端开播;二是“开播成本低”,移动直播用户注册方便快捷,可以通过社交账号一键登录开播,没有传统平台开通直播繁琐的资格申请步骤,更不需要任何花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同时流量资费的降低,网速的提高以及方便携带的视频设备,使得各色直播软件层出不穷,同时在设计上操作简便,也使人们即可一键直播。
2.2 事事直播:移动直播内容更宽泛
移动直播内容目前为UGC(用户生产内容)生产模式,可以说直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生活中的任何琐事都可以直播,再无聊的琐事进行直播都有人观看。传统直播内容更强调专业性,主播大多有一技之长作为内容支撑,比如秀场类直播、游戏竞技类直播等,从横向方向来看,移动直播的种类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除游戏外,音乐、体育、电商等也成为直播的主要题材。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皆可参与到直播中来,此类直播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移动直播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和多元。
2.3 处处直播:移动直播场景不受限
移动直播最大的优势在于直播场景不受限制,正是由于此,移动直播用户可以把最新鲜最及时的内容带给观众,只要主播手持移动设备,保持网絡的接入,直播就可以一直进行。由于移动直播场景突破了特定场所的局限,因此移动直播可以深入各种PC端无法涉及的场景,比如攀登珠穆朗玛峰;高空或者地下作业等场景。所有这些,都是PC端直播无法进行复制的。
2.4 实时直播:移动直播实时互动
移动直播可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尤其是针对突发性事件有着第一时间直播的优势,是PC端无法比拟的,同时其实时互动性强,可直接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针对反馈及时作出调整,降低事实被扭曲的可能性。
3 拟态环境理论概述
拟态环境理论是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提出。它是通过大众传媒机构根据传播意图和目的的需要,对客观现实进行初步的遴选、结构性调整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新闻事实。拟态环境的产生与大众传媒机构、传播者、受众均有关系。
3.1 媒介框架理论的束缚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即媒介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媒介作为机构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政策空间才能正常运营,这就决定它不得不受制于某些特殊的利益团体,在一定的媒介框架原则下进行信息组织构建。
3.2 “把关人”的存在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在大众传播时代,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的筛选、过滤等进行审查的个人或者媒介机构。把关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对任何新闻事件都不可能做到全景式的展现。把关的过程,是对传播内容重新组织构建的过程,把关人是构建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3.3 受众解码的差异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受众解码有三种模式:主导—霸权、协商式、抵抗式。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由于其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甚至有可能导致一幅完全不同于客观环境的主观事实的产生。
大众传媒在信息生产、制作、传播流程中有着种种局限,无论是大众传媒的媒介框架、把关人,亦或是受众的不同解码,无一不在说明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发生的偏差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4 移动直播对拟态环境的重构
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媒体在媒介框架原则下对消息来源进行把关筛选,进而组织构建不同的新闻价值。但在移动直播时代,在事件的原因、预测、影响等中层、微观框架当中,受众的认知则更多包含了对媒体框架的修饰、充实甚至推翻。媒体框架的重要程度在降低,它成为受众的认知途径之一。
4.1 传播内容的重构
相比于其他网络媒体,移动直播构建的拟态环境更加真实。其不同于传统媒体机构生产的信息内容方式,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信息传播个体的智慧和能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与干涉。
移动直播对拟态环境的重构首先体现在对传播内容的自由把控上。这种传播的自主性相比于传统大众传播机构前后的双重把关模式,无疑是给予了现实中的个体更多了解客观现实的途径。此外,移动直播内容是事后审查,只需要有和互聯网相连的技术终端,就可以第一时间直播各种信息,真正做到和事件同步传播。
传播内容选择上的充分和多元,真正实现了传播的自主性。即便在面对由国家权力或者媒介霸权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时,移动直播也能通过民间和草根的力量从多元渠道解构这种环境。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让过去由传统大众传播机构一手把持的信息渠道不再单一,要想建构符合权力机构意愿的传媒图景,在移动直播时代显得更为艰难。
4.2 传播速度的重构
过去由传统大众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因为有加工、有选择、有整合,因此当信息真正开始传播的时候,与事件实际发生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隙。这期间,有无数机会和可能对客观事实进行加工。而在移动直播时代,直播是第一时间的现场化记录和身临其境的影像展现,最大限度排除了对客观事实进行加工的可能。并且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移动直播可以不断跟进连发。由于移动直播构筑的拟态环境更加贴近客观事实本身,同时,用最简短的言语去描述客观事实,无疑更加贴近生活本身。
4.3 受众实时反馈
受众在观看移动直播内容过程中,可实时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主播也会针对反馈进行同步回应,降低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错误解构与阐释的可能性,也让信息本身更加真实可信。
5 结束语
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传播速度的时效性等都在消解着媒介框架下构建的拟态环境。移动直播的传播方式改变了拟态环境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当下学界与业界的深刻
反思。
参考文献
[1]刘金松.直播时代:社交、网红和注意力的未来[J].互联网前沿,2016(2).
[2]蔡磊.网络直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以网络直播体育赛事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4(23):92-93.
[3]张旻.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16(6).
相关文章!
  • 集中意见领袖 阐释国家战略

    田建平+孟令仪【摘 要】“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公众号是颇具学术影响力的专题微信媒体,其所发文章紧紧围绕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集结了专家学

  • 清库存的另类商路

    邓晓慧<br />
    【摘 要】在电商发展陷入低迷之际,以品牌“扫库存”为销售手段的电商唯品会却扭亏为盈。本文从唯品会的定位与转型、运营模式

  • 化科为幻,化幻为美:数字技术、

    陈娟娟+刘涛【摘 要】 电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共同孕育了构成电影的种种要素,但何者才是电影最本质的属性,“电影是什么”,这是电影学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