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抗战照片引发的历史解释

    方海霞 赵剑峰 邵中技

    

    

    

    关键词:历史解释,抗战照片,何应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51-07

    每遇八九月份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张与之相关的照片总会刷爆朋友圈(图1)。不少历史教材、专著也采用了这一图片及说明,如2009年版上海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试验本)》①、陈冠任著《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第2部)》②等。揆诸史实,递交投降书的真是冈村宁次吗?何应钦弯腰真的是毫无民族气节吗?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带领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历史解释,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③它不仅是历史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且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素养。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以图辨析为例,笔者认为应该循序渐进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历史叙述的关系

    关于历史事实,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的客观实在,二是进入历史学家的叙述结构中的存在。历史叙述则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借助不同的叙述逻辑和叙述方式串联史事,传递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等信息。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④并能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不同层面。当历史学家对历史进行研究时,首先要确定研究的对象,即历史事实;其次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呈现的过程中已蕴含着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①忠实于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历史叙述蕴涵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又通过历史叙述来实现。三者水乳交融,难以截然分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历史叙述的关系,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达到的历史解释素养的起点水平。

    怎样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历史叙述的关系?

    1.递交投降书的真是冈村宁次吗?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图1的历史叙述有误。

    从当时《中央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何总司令命冈村大将呈出证明文件。冈村乃命小林总参谋长呈递何总司令,何氏检视后,当将该证明文件留下。旋将日军降书中文本两份,交由萧参谋长转交冈村宁次大将。冈村起立,双手接受”。冈村宁次签字盖章后,“一面命小林总参谋长将降书呈递何总司令,一面点首,若在表示日本业已无条件投降矣。小林总参谋长,当将冈村签名盖章之降书两份,谨慎持至受降席前,双手呈递何总司令,何氏加以检视后,即于日军降书上签字盖章,态度从容安详。旋以降书一份,令萧参谋长交付冈村宁次大将,冈村起立接受”。②中日双方都由参谋长递交文件,故冈村宁次未亲手将投降书交予何应钦,呈递降书的是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上述《中央日报》的报道说明,现有资料将图1将彼时情景表述为冈村宁次递交降书有误。

    “向何应钦呈递投降书的是小林浅三郎”既是历史叙述又是历史事实,同时包含了“呈递投降书的不是冈村宁次”的历史解释。如此,图1中以讹传讹的历史叙述“何应钦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就背离了基本史实的历史解释。

    2.为什么海峡两岸均误认为递交投降书的是冈村宁次?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与影片资料,可以肯定图1的说明文字是错误的。为什么海峡两岸均在“谁呈递投降书”这个问题上出了乌龙?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林德政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点出了这种误导背后的原因:“台湾早期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误导大家呈递降书的是冈村宁次,因为冈村宁次是日军驻华的最高司令官,可能有这样的一个作用,是最高的司令官亲自来呈递这个投降书,大概有那一种潜意识在里面。最早在台湾揭发这个事实的是李敖,他揭发说根本不是冈村宁次,是小林。”③对出错原因的追根溯源也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④同一件史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记录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求真求实都是历史研究的底线,历史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历史事实并非自动就会出现在史家笔下,史家不是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事实,而是像探照灯一样选取、照亮和澄清事实。”⑤选择历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本身就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解释,并且是后续叙述与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础。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尽可能确保所选择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历史叙述的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换视角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及其形成原因

    历史解释不仅要将历史事物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历史语境、观点立场、意图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有价值的材料并准确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并以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①这是对学生历史解释素養的中级要求。

    递交降书时,何应钦是否弯腰?我们到底应当如何着手进行历史解释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变换视角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及其形成原因。

    1.后世关注者引发的历史解释

    如果不是台湾作家李敖对“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的质疑,“何应钦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这张抗战老照片可能会继续以讹传讹,继续传播于大众媒体之中,至少不会引发这么多人的强烈关注。

    李敖在2005年9月24日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栏目中对“何应钦弯腰”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怎么你打赢了战的人的腰弯得比这个打败了的还多呢?……很显然,上了当,或者没注意到,你不该弯腰弯成这样子。……按照规矩,你向我投降,你向我敬礼,而我呢,我不要回礼,大模大样坐在这里,享受一个战胜者的一个快乐。可是冈村宁次回忆,最后我在投降文件上盖章,而由小林参谋总长呈现给您的时候,您却站起来给他回礼。看到没有,这个照片拍出来了,就是刚才我所说的,看到没有,他站起来给他回礼,还接受这个降书,他可以不站起来,他站起来了,结果这个腰出了问题,看到没有,腰板太弯了,尤其远看,这个接受投降的何应钦将军,腰比他还弯,丢人丢死了!看到没有,丢人丢死了!这就是笑话出来了。”②陈冠任著《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第2部)》也采用了“受降仪式上:胜利者的腰比战败者的腰弯的更厉害”这样吸引眼球的标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敖关于“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的“历史解释”燃爆了网络,网络上几乎众口一词地对何应钦进行攻击甚至谩骂,认为何应钦竟然起身接降书是毫无气节、向日本人低头之举,有“媚日”之嫌,有损国格。

    平心而论,李敖关于“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的“历史解释”也不是毫无道理,他紧紧抓住图片中何应钦的弯腰幅度做文章,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解释。当然,这与李敖本人对国民党的厌恶也有关系。但是,“图像的可信度有多高,其误导程度就有多深”,③“图像的可阐释性更大,往往同一帧图,持不同观点的论者能赋予截然相反的解释”。④历史解释必须保证观察角度的全面性,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就以偏概全。只有尽可能全面、充分地考察全部的史实,才能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从历史语境、观点立场、意图目的等多方面,尝试厘清同一事实不同的历史解释,并对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加以评析。

    2.事件亲历者的历史解释

    (1)冷欣的历史解释

    “上帝就在细节里”,①“图像往往可以表现出当时的人可能习以为常因而在文本中不屑提及的细节”。②从中方受降代表、陆军副总参谋长冷欣中将的手记可以看出,受降仪式现场桌子、椅子、帽子、头发等细节的安排,均体现出中方对受降仪式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

    实际上,当初为了显示中国作为胜利者的身份,筹备受降仪式时做了不少特殊安排。仪式前,日本投降代表都被要求剃了光头,以示战败输光。仪式上,中方五名代表的帽子都放在桌子上,而对日方仅允许冈村宁次将帽子放在桌上,其他六人脱帽后须拿在手中。甚至于双方所坐的椅子都不相同——受降代表坐皮包椅,投降代表坐布包椅。③

    何应钦的“弯腰”一刻,正是由会场上对双方的不同安排导致的。观察图2能明显地感觉到,中方桌子的宽度大约是日方的三倍;同时在何应钦正前方的桌上,还摆了一个方形的话筒(也有人认为是座钟)。所以小林浅三郎将投降书递交何应钦时,不能让身体过于靠前,以免碰到话筒或座钟,以至何应钦不得不弯一下腰,才能将投降书接到手中。

    “理解一张照片,不仅要看见这一瞬间,还要有能力从中阅读出这一瞬间所藏身的连续性的时间。……那被记录的一瞬间,以及这一瞬间没能呈现的,都应该成为我们观看一张照片所谨记的。”④相对于瞬间定格的照片,动态的视频更能完整清晰地表现出历史的全貌。台湾东森电视台保存了接近两百个小时的关于抗日的历史影片资料,包括受降场景的整个过程。从视频中看,何应钦的这个屈身动作十分自然,绝非有意“还礼”。⑤而且,仅仅凭受降仪式上一张弯腰的照片,既不能看出何应钦媚日,也不能说明中国因此受辱。我们在照片中所看到的仅仅是从照相机的角度、从按动快门的那一刹那间拍摄下来的世界,试图依靠一张孤立的照片还原整个历史事件,难免会背离历史的真实。

    变换角度、关注细节之后,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解释。还有哪些角度是我们解释历史时必须关注的呢?

    (2)何应钦的历史解释

    何应钦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冈村宁次高他几届),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荣,对日本有一定的感情。何应钦曾说过:“中国是礼仪之邦,日军放下武器向我们投降,我们就应该按国际公法来对待。”⑥当年国民党当局曾设立小组讨论应以何种态度受降,大家觉得不应傲慢,但也不能谦卑,最后何应钦从座位上半起身接下投降书。有人评价说何应钦“亲日”,也有人辩解说何应钦其实是“知日”。

    何应钦的解释未必完全可信,但作为当事的重要一方,他的“历史解释”不应当缺席。

    (3)冈村宁次的历史解释

    我们再来看冈村宁次的回忆录:“据中国参谋透露的内部消息说,会场布置,最初中国方面为避免威胁感,拟采取圆桌方式。但由于美军方面的干涉,才改为长方桌对立方式。另外,还规定投降者必须敬礼。……前后共敬礼三次。中国方面对此均不回礼。这恐怕也是出自美军的建议。但是,在第三次小林总参谋长呈交降书敬礼时,何总司令却不由得站起來作了答礼。看到我这位老朋友的温厚品格,不禁想到:毕竟是东方道德。”⑦

    3.重要关联者的历史解释

    (1)蒋介石的历史解释

    何应钦的“答礼”也与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态度密切相关。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发表了《抗战胜利对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广播演说》:“我说到这里,又想到基督宝训上所说的‘待人如己与‘要爱敌人两句话,实在令我发生无限的感想。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并不要企图报复。更不可对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侮辱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军民同胞所应该特别注意的。”①“以德报怨”是蒋介石这篇讲话的基调,后来被称为“以德报怨”的宣言,且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战败国——日本之处理政策的基本信念。蒋介石的态度必定影响了何应钦在受降仪式上的态度。

    (2)王楚英的历史解释

    图2照片中,当年站在何应钦身后的国民党新六军第14师司令部的少校——作战科长王楚英回忆说:“小林将降书呈交何应钦,桌子较大,小林太矮,何应钦只好站起来接过降书。”②王楚英的口述,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那段曾被人遗忘的历史。他的回忆文章,曾在国内最为权威的军事历史期刊上长期连载。按照多位研究者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确立了他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近年来许多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历史论文与作品,都引用了王楚英的回忆。③

    笔者也曾一度对这段口述历史深信不疑,对王楚英敬佩不已。但非常遗憾的是,经过章东磐和林天宏的详细考证,王楚英的口述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记忆,而是篡改历史、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的历史解释。

    这次误信给笔者的深刻教训是:不是所有的历史解释都是能站得住脚的,都是可信的。在探究历史问题时,我们既要尽可能占有史料,又要认真筛选史料,对史料进行仔细辨析,以求获得一个合乎逻辑的、有说服力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解释”。④我们特别希望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特别希望用某种历史解释一锤定音,但这是不现实的。考察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选择的参照系不一样、使用的工具不一样,对于同一歷史问题进行历史解释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有时候会大相径庭。我们所获得的历史理解水平取决于所选择史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历史解释过程中,必须重视事实的完整性,尽可能捡拾起各种零散片断,而不能仅挑选其中的一部分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尝试着拼合起一幅可以辨识出轮廓的历史图景,尽可能把握历史的本质。

    以上我们从三个角度分辨了不同的历史解释及形成原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辨析不同的历史解释,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不同的历史解释,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综合各种历史解释形成独具见解的历史解释

    “无论我们多努力,我们将永远无法绝对确知发生了什么。”⑤“见证人能够而且只能够表现在特定的时间从特定的角度所看到的东西。”⑥仅仅辨析别人的历史解释还不够,还应当努力尝试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达到的历史解释素养的最高水平。⑦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图片: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陈坚花费16年心力的鸿篇巨制,画中260多个人物都是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创作,栩栩如生。整幅画生动再现了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日本战犯冈村宁次及他的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递交投降书的情境。

    教师设问:对比照片《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和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你认为哪一个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话实说,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油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油画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油画中“何应钦将军腰身板正,气宇轩昂地接受日本鬼子递交的投降书”与照片中“何应钦弯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本能而直观地认为照片是“真”的,“油画”是“假”的,是后期创作的,是掺杂了个人情感的、是背离了历史真实的。

    经过几年的时间沉淀和拓展阅读,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目前能看到的照片只是一个被固定住的瞬间,而这个瞬间来自连续性的时间。要还原历史,我们既要看到这个孤立的瞬间,更要把它恢复成连续性的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透照片背后隐含的深意。油画看似篡改了照片记录的所谓真实的历史,但是,换一个角度,是否可以说,油画其实是一种升华了的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历史解释呢?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我们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

    设计意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用“神入历史”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当历史人物的代言人,并透过历史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历史,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从因果分析和描述动机的尝试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②通过角色转换,学生逐渐形成自身对历史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用“神入历史”的方式推测,我们可以探知:作为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执行者,何应钦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出卖过国家主权,还答应制止华北地区的抗日活动,受到全国爱国人士和各族人民的痛斥,蒋介石把举世瞩目的受降工作全权交与他主持,对何应钦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借此可以挽回他失去的面子,赢得国人乃至世界各国的注目,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③从“何应钦离开礼堂时特地把他签字的毛笔携走, 以作永久纪念”④这一细节,也能看出他对受降仪式的看重。在这无上荣光的关键时刻,笔者相信何应钦不会选择卑躬屈膝。而且受降仪式是在众多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之下举行的,参加受降仪式的有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同盟国家的军官数十人,还有中外观礼官员、记者等400余人,何应钦即使有心“媚日”,也会顾及颜面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意外的收获。有位学生答道:“何应钦微微弯腰并非‘媚日,而是‘爱国的表现。我们知道,这一纸‘投降书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的结果,凝结着多少志士仁人的血泪,任何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急切地想得到这一纸降书。我想,何应钦先生‘此时此刻也是万分期待,万分急切,他微微弯腰除了‘礼仪的外显,我想更多的是内心热切的‘爱国情怀使然。”也许这位学生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局限,但不正是在本课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解释触动下生发出的新的历史解释吗?理解他人的历史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这不正是本节课力求达成的教学目标吗?

    一切已知历史都是历史解释。历史,既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也是指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和研究。对历史事件的叙事中包含作者的理解和解释,历史解释也要以具体而详细的历史事件为基础。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权利去作出自己的解释。①当然,也不能由此偏颇地认为,历史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解释不仅有深浅之分,也有正误之别。“历史解释的终极目标在于揭示历史真理、历史精神、历史意义和历史智慧”。②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素养,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作者简介】方海霞,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市第八中学历史教师。

    赵剑峰,中学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淮北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邵中技,中学一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王向阳】

相关文章!
  •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提问?

    杨朝晖王芳关键词:教学相长,学生提问,教师发展,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40-07一、研究问

  • 关于创建历史时间学的对话

    冯一下张利娟关键词:历史时间学,年代学,知识构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47-05张利娟(以下简称“

  • 从批判到解释:美国何以取得独

    陈春东鲁东海关键词:美国,独立战争,史料,历史逻辑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35-05华盛顿在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