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陈阳建 李凤燕 张立飞 罗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实施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生物化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孤军奋战”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往往“各自为阵”,无法融会贯通。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1]。
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能够起到很好的专业引导作用,在该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一方面能够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一方面能够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办学应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这有赖于高校所有学科与课程的协同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教学来看,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未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仍“孤军奋战”,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单纯依赖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校要以“育人”为核心,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相得益彰,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全员育人职责。可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3]。
1.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认同感弱、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这是因为在专业引导和立德树人方面做的不够,在学生对所学专业不自信、不认同的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然会影响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习和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落实“课程思政”并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生物化学作为核心基础课程,自然承担着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强化价值引领,又要注重价值引导、强化专业技能,使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两不误。
2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讨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使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2.1提升教师素养,培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师是高校育人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力量,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求任课教师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659)和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6YGH103)的研究成果。
意识。一是培育“课程思政”新理念,“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或一类课程,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需要改变过去专业课往往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二是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把握研究动态,强化对学科、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而不是生搬硬套,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体。四是坚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2.2 修订课程标准,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生物化学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将原来的素质目标融合德育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总目标,有利于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着眼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生物化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各环节明确育人要求,提出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在凝练总体目标时要注重“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即课程要聚焦育人价值的本源,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找准定位,明确“课程思政”是为什么而做,可以做什么,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
生物化学既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凝练“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针对其自然科学课程的属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还需要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二是针对其与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密切相关性,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关注人文情怀,关注生命健康。
2.3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并非改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设计,而是把价值要素及内涵有机地融入到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与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相结合。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其科学人文精神,重点强化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关怀、生命健康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情感认同,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获得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并提升职业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要始终坚持情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用实例分析使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2.4
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革,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讲授,而是实现多元化师生互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形式,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和更具活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介绍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传播科学家探索的勇气、爱国爱家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格。生物化学中的很多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需充分建立知识与人、与事物、与生活的交融关系,通过丰富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打动学生。例如,在介绍“糖代谢异常”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对糖尿病的介绍,促使学生去关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并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将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融入德育元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例如,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充分发挥和体现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现象,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可见,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2] 闵辉 .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 思想理论教育,2017
(7):21-25.
[3]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实施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生物化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孤军奋战”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往往“各自为阵”,无法融会贯通。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1]。
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能够起到很好的专业引导作用,在该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一方面能够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一方面能够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办学应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这有赖于高校所有学科与课程的协同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教学来看,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未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仍“孤军奋战”,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单纯依赖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校要以“育人”为核心,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相得益彰,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全员育人职责。可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3]。
1.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认同感弱、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这是因为在专业引导和立德树人方面做的不够,在学生对所学专业不自信、不认同的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然会影响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习和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落实“课程思政”并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生物化学作为核心基础课程,自然承担着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强化价值引领,又要注重价值引导、强化专业技能,使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两不误。
2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讨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使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2.1提升教师素养,培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师是高校育人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力量,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求任课教师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659)和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6YGH103)的研究成果。
意识。一是培育“课程思政”新理念,“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或一类课程,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需要改变过去专业课往往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二是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把握研究动态,强化对学科、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而不是生搬硬套,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体。四是坚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2.2 修订课程标准,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生物化学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将原来的素质目标融合德育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总目标,有利于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着眼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生物化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各环节明确育人要求,提出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在凝练总体目标时要注重“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即课程要聚焦育人价值的本源,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找准定位,明确“课程思政”是为什么而做,可以做什么,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
生物化学既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凝练“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针对其自然科学课程的属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还需要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二是针对其与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密切相关性,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关注人文情怀,关注生命健康。
2.3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并非改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设计,而是把价值要素及内涵有机地融入到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与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相结合。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其科学人文精神,重点强化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关怀、生命健康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情感认同,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获得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并提升职业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要始终坚持情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用实例分析使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2.4
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革,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讲授,而是实现多元化师生互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形式,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和更具活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介绍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传播科学家探索的勇气、爱国爱家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格。生物化学中的很多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需充分建立知识与人、与事物、与生活的交融关系,通过丰富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打动学生。例如,在介绍“糖代谢异常”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对糖尿病的介绍,促使学生去关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并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将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融入德育元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例如,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充分发挥和体现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现象,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可见,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2] 闵辉 .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 思想理论教育,2017
(7):21-25.
[3]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