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涉农院校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张世文 张兴春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涉农院校教师师德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技能4个方面阐述教师对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涉农院校;师德;大学生;三农工作

    高等涉农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推动农业教育、科技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师资力量是衡量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1]德则排在首位,与其特定的职业内容任务的相关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远大的职业理想对学生的影响

    职业理想是指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农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关系衔接多、工作周期长的学科,从事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田野调查、科学实践。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初入学校,对农业专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部分学生认为涉农专业未来工作条件艰苦、个人发展前途受限。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职业理想影响学生,消除误解,以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远大的职业理想。

    教师自身树立远大理想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如果教师对自身工作懈怠,在教学中不能身体力行,对涉农行业有悲观情绪,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带来的内在否定”,[2]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又以师德为本,师德中又以理想为要。远大、坚定的理想,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能教育学生兢兢业业从事农业、踏踏实实走进乡村。学生从心里爱农学农,会产生渴望学习农业知识的强烈意愿。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按教师指导的方向前行。远大的职业理想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提升。因此,教师树立远大理想是涉农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培养服务“三农”优秀人才的基石。

    2 朴实的职业情感对学生的启迪

    对涉农专业来说,职业情感主要体现在涉农教师的职业道德追求。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有教无类”是这种职业情感的标准。涉农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尽管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学生是一块璞玉,内心质朴单纯,因此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雕琢,使学生成器成才。涉农学生在学农的道路上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主要看老师如何去引导与塑造。教育也是人格培育的一种方式,教师的质朴情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读书、大胆思考、求真创新,在生活上使学生学会朴实、坚强、刚毅、勇敢,这些都是涉农专业学生应当具有的精神。

    学农是最艰苦的,但往往有更强的获得感。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成长,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会效仿老师,与老师一同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生活中,教师用善意的劝导、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对从事农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摆脱精神压力,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对学生总以“老居士”态度对待,面对当今学生越来越脆弱的心理,将会起到消极的作用,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这对学生日后学习农业课程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学生会不专心上课,总想逃避困难,最后使教学工作无法开展,还会引发一些极端的行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时常关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然沟通;时常询问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困难,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信。这是一个涉农教师应当完成的任务。

    涉农高校的学生要“接地气”,要融入农村,深入农村。畏难与胆怯是无法深入开展三农工作的,浮夸与吹嘘更无助解决任何涉农问题;只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朴实真诚的态度,才能有效学好农业知识。

    3 良好的职业态度影响学生的追求

    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可、热爱及投入程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教师的治学严谨程度下降了,过度追求物质价值,存在“身在讲台心在外”的现象。爱岗敬业、刻苦求新已然很少提及,部分教师出现不钻研业务、知识陈旧、教学死板现象,这种教师在涉农专业领域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农业学科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就会有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就会产生新的思考。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甚至会“带偏”。学生在学习中对当下产生的“三农问题”就会抓不住关键点,产生危及学生发展的灾难性后果。

    要使学生深入学习农业知识,教师要有坚定的职业态度,教师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是对教学水平的摧毁。只有执着于事业,开朗平和,勇于在教学中探索前进的教师,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执着于自救真理。教师拥有坚强的职业态度,会反作用于学生,只有对涉农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出最科学的选择。学生在学习“三农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老师传授的基础知识,老师的基础不牢固,水平不扎实,那么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就不了解。不了解农业知识的学生,是不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任何帮助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现实状况与理论知识不符合的尴尬境地。这将归罪于老师的肤浅态度。农业知识好比大海,学生犹如海上的帆船,教师如同航行的舵手,舵手对大海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帆船的命运。因此,涉农院校教师要放宽心胸,开拓创新,勇于求索。虽然不一定所有的教师都是如此,但获得成功的人都有这样的意志与品行。

    4 扎实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涉农专业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取决于教师是否到农村进行过深入调查,是否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驻扎达七年之久,对“三农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要求涉农教师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目前,高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不甚了解,更需要教师在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在讲课内容和方法中做好精心的准备,讲课富有深意,热情饱满;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中国农村,学好专业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指导学生涉农社团,通过“在社团的文化实践中传承与创新”,[3]培養学生的职业精神。

    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拥有很高的信任和期待,在职业技能上更是如此。学生在学习时,发现不理解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正确开导。师德不是天定的,不是主观形成的,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专业技能中的核心也是务实精神,这表现出教师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勤劳、实干、践履笃实,“勇于求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4]能够用心探索科学,培育后人,提携才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促进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更好地参与全球开放合作”。[5]教师持续推进农业的进步,学生就会有一种坚定执着的奋斗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地思索,对困难问题则绝不后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带给学生的影响。梁希、晏阳初等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推动了农林业的发展,最终也铸就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丰硕的科学成就。

    高等涉农院校的师德对学生的精神高度、学习水平、认知水平都有很大的关系。弘扬优秀的师德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大有帮助。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才能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以有力措施深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

    参考文献:

    [1] 庄众显.我国教育公平的当代追求和突出问题[J].戏剧之家,2018(22):171-173.

    [2] 张砚宸.基于生态视角的特需行业子女教育场域初探[J].大众文艺,2019(12):209-210.

    [3] 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207-208.

    [4] 庄众显.美国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计划实践中的问题及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8(20):151-153.

    [5] 朱克迎.从居延汉简看西汉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发展状况[J].汉字文化,2019(06):59-60.

    [6]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作者简介:张世文(1995—),男,新疆昌吉人,硕士研究生。

    张兴春(1978—),男,江苏徐州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師。

相关文章!
  •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吴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我对刘聪老师的第一印象,此“声”不仅仅指他的经典代表作——艺术歌曲《故园恋》,还指从别人口中传来让我略有耳

  • 影视传播过程中的意象嬗变

    涂苏琴朱毅影视艺术是人类所有艺术之中唯一有确切诞生日期的艺术。影视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与影视传播形影不离,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

  • 动画影片中情节主题与情感主题

    【摘 要】电影主题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故事发展中内隐的线索,它确定了剧本创作中事件的选择,并戒律了故事将如何收尾。一般,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