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林鑫

    

    “在北京漫长的历史中,中轴线不光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也串联起北京人的生活。”

    家住帽儿胡同的宋壮壮这半年来见证了自家附近的不少变化。帽儿胡同所在的地安门外大街区域在2021年下半年逐渐完成了街道修缮工程,大街的铺面参考历史风貌进行了恢复。“这两年陆陆续续拆掉了一些 影响中轴线风貌的建筑,比如地安门外大街去年拆掉了一座六层高的医院。”这段街道是他个人最爱的中轴线区域,不光因为这里承载着他童年的记忆,还因为 这里是现在中轴线沿线几乎仅存的具有市井风情的一段街道。

    宋壮壮是“帝都绘”品牌的创始人之一,这个最初以介绍北京这座城市为内容的自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集北京城市内容创作、平面设计、线下活动、跨界合作于一体的工作室。 在2021年由帝都绘创作的绘本《中轴线》中,地安门大街被呈现为繁华的商业街,众多民间商业活动都曾经在这条街上发生,成为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也是古老北京城“前朝后市”城市格局的典型体现。今天,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一轴、两翼、三节点”中的“一轴”,从以前的新闻中我们看到,早在2014年,这条北端以鼓楼为起点的大街就开始了景观提升工程,当时提出将街道建筑高度限制在两层以内;2019年和2021年,北京市政府分别对地安门外大街进行了整体提升工程、立面提升工程。近几年,在环境提升过程中,部分商户临时歇业。宋壮壮发现,许多商户都会在店面贴上风格笔法一致的“清仓”大字:“我就觉得一定有一个类似于街道书法家的人,在这条街上从南到北留下同样的字迹,写得非常漂亮。仅在这条街上走一次,你是不可能有这种发现和感受 的。”

    

    这样看似普通又另辟蹊径的视角是宋壮壮一直以来观察、叙述北京中轴线的角度。他说:“我们本身是做信息设计、城市文化研究的团队,对我们来说,直接钻到一个非常细的维度里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从一个相对旁观的角度去发散。”

    在深度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看来,这样的视角在当下是令人激动和值得鼓励的。他说:“关于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可能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北京中轴线本身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和场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吕舟几乎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因修缮、修复而发生的所有变化。10几年来,从因改造为主题的大规模改建的商业街而被诟病无数的前门大街,到如今遵循“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理念,尊重城市肌理进行改造的地安门外大街,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经历了从探索到渐趋成熟的过程。2021年,俗称“前门箭楼”的正阳门箭楼开始修缮工程,在吕舟等与中轴线申遗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士的想象中,如果将它开放,它能不能变成一个大家可以很容易到达并在里面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如果做成了,它将是多美好的一个地方。世界遗产不光是前人创造出来的财富,也是当代生活的载体。“社稷坛变成了中山公园,太庙变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于1918年就被开辟成市民公园,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年,它就是我们生活的载体。又比如钟鼓楼地区,钟楼和鼓楼之间就是一个小广场,南北长度为八十几米,东西宽度三十几米,但它就是一个当地社区活动的中心;加上周围的居民,它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北京老城的生活环境。”

    几百年来,数不清的市民文化、日常生活不断在中轴线上演。如同北京“大本钟”的钟鼓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市场;“要想吃炒肝儿,鼓楼一拐弯儿”,姚记炒肝儿是北京平民美食文化的课代表;摇滚音乐人何勇的一首《钟鼓楼》歌唱着胡同里每天不断上演的一幕幕景象,也让人回忆起有着 MAO Livehouse、聚集着众多滚圈儿老炮儿的北京摇滚黄金时代;皇帝祭天必经的“通天之桥”天桥地区曾经容纳无数杂耍艺人,如今成为北京舞台剧、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演出的新据点…… 在北京漫长的历史中,中轴线不光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也串联起北京人的生活。吕舟说,北京市政府也在反复讨论未来 怎幺样把中轴线的步行系统建立起来,从交通的角度,能够用步行的方式贯通南北。可以想见,未来中轴线还会继续成为北京城市生活的一条中心线。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一种空间概念。”

    “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7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座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和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一种空间概念。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参与北京城市规划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于北京中轴线的赞美,已经成为关于这条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最经典也最精辟的叙述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中轴线上许多或大或小的元素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明清皇城北门的地安门与天安门对应,象征天地平和风调雨顺,而地安门及两侧的雁翅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整治交通被拆除,在天坛内用拆除下来的原建筑构件复建的计划也因原构件被一场大火烧毁而终止;在最南端,寓意“永远安定”的永定门城楼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此外,天坛、先农坛、太庙等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曾出于种种原因被占用,无法呈现完整的面貌。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于遗产保护认知的不断深入,中轴线的保护和再现日渐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2004年3月10日,已经筹备近三年的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正式开始动工兴建;2005年,崭新的永定门城楼在南二环重现。与城楼一起建成的还有一个开放式公园,曾经皇帝通往天坛、先农坛或者出城到南苑的必经“御道”出现在公园内。2019年10月,少有人知的燕墩遗址也被开发为公园并对外开放。2011年,地安门复建被提上日程。2014年年底,城楼两侧的雁翅楼先一步复建完成,并在次年重张变身为24小时营业的中国书店。

    吕舟一直十分关心先农坛的修缮,他说:“先农坛是大家长期以来关注不够的一个地方。它被挤占较多,在这次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先农坛那些被挤占部分的腾退正在进行中。”的确,先农坛这个在封建王朝与天坛齐名的重要遗产今天却被保护完好、气势恢宏的天坛“抢尽了风头”。如今,来到先农坛,被称为庆成宫的建筑在2018年启动腾退后静静矗立,原内坛区域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使用,保存相对完整;其余区域仍然被诸如学校、居民区、先农坛体育场等建筑群占用,难现全貌。

    

    为中轴线重生添砖加瓦的不止先农坛。在采访中,吕舟提到了众多被修复的古迹:天坛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外坛整治是天坛列入世界遗产时中国政府的一项承诺。这两年,天坛医院已经搬走,很多外坛区域建筑也在逐渐腾退。寻找正阳桥工作正在推进,现在发现了镇水兽,但桥本身状况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太庙内部加建的非文物建筑基本被拆除。

    组织过多次关于中轴线主题活动的宋壮壮告诉我们一个宝藏地点——西板桥。这座意为“西边的石板桥”的小桥位于景山西街,很长时间以来和柏油马路融为一体,只留下一个仍被公交站使用的名字。“它的石板其实就在马路边上,若不仔细看,你根本不知道是座桥。现在西板桥彻底恢复了原貌,甚至原来桥下的水系也要恢复。但目前还在施工,还没有露出来。”

    以吕舟为代表的学者专家们希望重现的不仅仅是中轴线上的一座座古迹和建筑。“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够逐渐形成一种认知,即北京中轴线不是一个个零碎的元素拼凑起来的,它就是一个整体。中轴线整体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有很多点,而是它因为这些点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最核心的。”

    汉字“中”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最开始的含义是物理上的空间概念。随后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逐渐引申出以中为尊的秩序感,而“中”字丰富的含义无不体现着中国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为北京“脊梁骨”的中轴线也不仅仅是一条城市发展的线索,更是中华文化最核心内容的载体。“乾隆皇帝的《皇都篇》说北京作为都城对应着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天人对应的关系。《帝都篇》形容北京‘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这是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都城的地理环境原因,二者构成了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这种自然观和世界观构建的秩序感,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中被清晰地体现出来。”

    

    “我们通过整条中轴线,把这个城市就像一本历史书整理出来,拂去灰尘,一页一页地翻开给你看。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烟火《历史足迹》,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29个巨型“焰火脚印”从中轴线南端起点永定门,经正阳门、故宫、鼓楼等,最终到达鸟巢国家体育场。一路走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一呈现在世界面前。

    作为宝贵的物质遗产,北京中轴线上的古迹一直吸引着公众的目光,许多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文章,在中轴线的古代建筑风格、传统历史价值上也着墨颇多。就像“焰火脚印”所经过的区域一样,那些关于当代中国的点滴同样呈现在中轴线上。帝都绘创作的绘本《中轴线》打破时空局限,将古代与现代并列呈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观察到不少有趣的逻辑。例如,天安门广场的位置,无论何时,都是一个与行政功能息息相关的区域。古代,这里聚集着分管中央行政事务的六部;今天,人民大会堂和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坐落于此。“我们希望尽量挖掘历史与当代的联系。毫无疑问,它是仍然活在现在这个国际大都市北京中心的一条线。”

    吕舟认为,北京中轴线的一个重要意义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绵延不绝。“你看天安门广场就是在延续‘以中为尊’的思想。为什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要采取一种对称的方式来布局?这种布局符合《周礼· 考工记》里‘左祖右社’的规制。它是一种民族的审美基因。直到今天,这些国家纪念性的建筑通常都采用这样的一种形态,这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所以中轴线不光是古代的中轴线,也是当代的中轴线。”

    坐落在天安门西侧且与故宫一墙之隔的中山公园松柏森森,前身为社稷坛,1914年对外开放时是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内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是1942年建成的“新”建筑,1999年形成了如今的模样。在中轴线上,这样一座如此年轻的建筑何去何从?吕舟等专家学者曾反复讨论过:“它是坛庙公众化的重要见证,所以我们要保留它。只要这些后来加进去的元素能体现中轴线的价值,就应该保留。”

    2021年的最后一天,沿北京中轴线建造的地铁8号线全线贯通运营,标志着今后人们可以乘地铁体验中轴线。这条线路于1983年第一次出现在北京地铁规划中。2013年,当线路由鼓楼大街南延至南锣鼓巷时,宋壮壮非常惊喜,家门口终于有了地铁,他作为住在附近的热情居民,甚至参加了地铁安全演习。在8号线全线贯通的第一个月,网络上不少年轻人热情高涨地分享地铁官方举办的“畅通南北探索最美中轴线”集章活动,晒出8号线标志性的绿色集章册中一枚枚精致的印章。

    

    吕舟觉得,如今的中轴线“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状态都好。”“我们通过整条中轴线,把这个城市就像一本历史书整理出来,拂去灰尘,一页一页地翻开给你看。北京有700多年的历史,要通过中轴线把它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通过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呈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它的历史文化最好的一种状态。”

    在2022年春节前夕,经过一个半月修缮的鼓楼与经过一年修缮的钟楼陆续宣布重新开放。立春后的一场大雪洋洋洒洒落在北京。夜幕降临,鼓楼内暖黄色的灯光再次亮起,仿佛提醒街上踏雪的路人,是时候回家休息了,就像它在过去700多年来的无数个夜晚都曾响起的暮鼓那样。

相关文章!
  • 香瓜是发物吗

    香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发物,因为出血及体虚者,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不宜食用香瓜,容易加重病情。发物,虽然根据中医传统和民间习俗

  • 看点

    2月5日,始祖鸟携手装置艺术家JUJU WANG共同打造的LEAVE NO TRACE无痕之境,落座上海始祖乌阿尔法中心,以正在融化的冰川为灵感,将远方

  • 香瓜不能喝什么一起吃

    香瓜不能和河蟹一起吃,不然会引起中毒;香瓜与海螺、田螺、螃蟹和油饼同食,会引起身体不适,腹痛腹泻;此外,出血及体虚者,脾胃虚寒、腹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