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周丽娜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璀璨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特别是教授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深挖教材内涵,编制有关内容的习题,利用经典创设情境,想方设法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数学课堂 ?传承发扬
前不久,听了和美课堂刘伟男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古老的数字——苏州码》,令我十分震撼。
新课刚开始,学生们看到课题都感到特别意外,因为课本中没有这一课。老师出示“、、、”等文字,让学生说说在哪见过这些文字。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在苏州的古桥上见过,有的说在中药铺子里见过,还有的说在老街的石板上见过……随着新课的进行,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同学们知道了这种符号叫作“苏州码”,也叫“苏州码子”。是早在800多年前就广泛使用在中国民间的商业数字。它比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还要早的、正宗的数字符号,它是一种古老的进位制计数系统,古时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到现在,香港、台湾、苏州等部分商铺还在使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十分激动,大家都为我国有如此璀璨的古老文化和历史文明深感自豪。这节数学课使学生们获得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直观体验,也加深了对我国灿烂的古老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了解,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完美展现。
刘老师的这节课令我深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怎样把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怎样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经过认真思考和初步探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做起:
一、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细细整理小学数学课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教材中都蕴藏着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课后的“你知道吗?”就是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26页的“你知道吗”就介绍了我国的刘徽,利用相补原则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原理”就是把平面图形进行切割、移动、拼补,而面积保持不变;四年级教材“小数的意义”后面的“你知道吗”就指出,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紀,我国数学家刘徽就提出把整数个位数后面无法标出的部分称为“徽数”。到了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就提出了“小数”的名称;在苏教版第六册课本35页的“你知道吗”,就介绍了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算盘记数和计算并沿用至今;六年级下册26页《九章算术》中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明了计算不同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也就是底面周长的平方乘高,再除以十二,这种算法与现在的算法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取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书中还记载了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也与现在的算法一致;教材中,这些知识的编入,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内容。教师可以依靠教材,引经据典对学生逐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让小学生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又让学生感到我国古代的人们非常善于钻研,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当时我国的各项研究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同时还有不少传统文化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图画和说服力强的数学材料方式呈现。例如在实践课《美丽的图案》所展示的传统图案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的巨大财富。在教学中让同学们边欣赏课本中的图案,边思考美丽图案的来历和发展规律,引导他们逐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学生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深挖教材,创设情境,注重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蕴藏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例如一年级教学物体大小比较时,我就利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既学会了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又感受到礼让他人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替换”策略时,我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三国时的曹操想知道孙权送来的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一筹莫展,九岁的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在水面达到的地方作出记号,再把大象赶下船,再让船装载石头,当水面也达到了记号的地方,称一下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所用的方法就是等量替换法。故事引出课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教育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如果不能直接解决,就要多想办法,运用策略。特别是我们的先辈对待问题都十分讲究策略,善于思考,勤于动脑,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未来的接班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克服不了的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坚定意志,使教学增强了思想性。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测量大树有多高时,怎样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呢?我就引用经典《阿凡提卖树荫》的故事,创设出受挫的巴依老爷为了报复阿凡提等长工的情境,巴依老爷提出让长工们量出大树的高度,且不准去砍树,不准爬到树顶。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主意,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老爷的诡计呢?这样,同学们都会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接着教师再讲出“阿凡提卖树荫”的故事,引出了测量大树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收集到的天坛、故宫、赵州桥等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的雄伟壮观,以及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既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深刻领会教材,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
三、创造性地编制有关传统文化的习题,把传统文化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一些习题,或自编一些题目,来满足教学需求。我常常会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传统文化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例如:自编题,“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比第二大河黄河长836千米。黄河有多少千米?”通过习题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长江黄河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生存河,我们炎黄子孙都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又能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而献身的志向。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就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导入,唐僧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猪八戒不同意,要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这样他就能吃到两份,要比唐僧给的一份吃的多些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这样想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小学生们都喜欢听,讨论也很热烈,肯动脑,有思考,有争论,最后达到了统一。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又一生动的实践。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坚持勤动脑、多思考、勇创新、敢探索、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全方位地使其渗透到我们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思想性,提高艺术性,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产生共鸣。逐步体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