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是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要求的底线

    贾晞儒

    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①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 关于“知耻”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思想,几乎在各民族的典籍和口传文化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无数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故事传说等。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耻之心和道德理念,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和世代传承的做人标准和伦理准则,连刚离开襁褓,踉跄学步的幼儿也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耻之礼,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生产发展,人心凝聚,荣辱分明,社会文明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美谈。但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破四旧”的风暴中,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遭到了摧残,是非颠倒、人妖混杂,“假、大、空”成为时髦,“批判者”红得发紫,人们失去了道德依据而无所适从,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观念的扭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在思想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物欲横溢又淹没了人的道德、良心,贪污腐化、弄虚作假、抢劫偷盗等社会恶劣行为和不良风气蔓延不已,难以遏制,严重地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感到困惑。对此,我们应该大声疾呼民族“知耻之心”的苏醒,让知耻之心,遏制腐败蔓延、端正党风、民风,纯洁社会风气。

    一、“知耻”,是做人道德的最底线

    人是社会的人,要是一个社会能够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作为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而“知耻”则是对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什么是“耻”呢?就是羞愧之心。换句话说,就是以伤天害理的事为耻、违背社会公德,损人利己为耻;贪污腐化、官僚昏庸为耻;弄虚作假、阳奉阴违为耻;以强欺弱、以大侮小、以富压贫为耻;好吃懒做、奢侈荒淫为耻,等等。如果做了这些羞辱的事,那就是耻辱,是见不得人的,是失去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如禽兽。因此,作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知耻之心”自律,经常反省自己,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人要诚实。孔子说:“言巧、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即在与人的交往中,不为权势而乞灵,不为私利而媚骨,要诚实、正派,不可用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来讨好对方,为人做事不低三下四、不口是心非,要表里如一。“……心欲忠。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中正者,治之本也。”③这就是说,人心应该忠诚,耳目应该端正,忠诚端正,则是治国之本。这种道德要求不仅在汉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就是在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不乏其例的。例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关于要求人们忠诚守信的名言警句也是世人皆知的,特别是在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执政的时代,依据佛教戒律《十善法》的内容制定了世俗法凡20条,把“诚实守信”作为法律条文确定了下来,其中就有“谎言者割舌或命发誓”、“出言忠信”和“斗称公平,不用伪度量衡”等要求的法律条文。在《萨迦格言》里还有许多强调诚实,分清善恶,知耻修身的诗句。例如:“人分良莠不一样,善恶真假腹中藏;莫听嘴上漂亮话,考察实际便分晓。”(《水喻格言》第5章),就是教育人们善于通过一个人的言行,辨别他的善恶真伪,因为只有分清了善恶真伪,才能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只有懂得了荣和耻,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做诚实的人。蒙古族谚语中教育人们真诚守信的内容十分丰富,如:“真话面前死人也点头,”“不诚信的朋友,比不抵抗的敌人还要危险,”“人好在诚实,马好在力气,物好在品质”等,都是褒奖诚实守信的人,贬斥虚伪、奸诈之人的箴言、警句。要做诚实的人,就必须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要行为庄重而不浮躁,待人宽厚,不虚伪、不奸佞;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要办事勤快,不偷懒、懈怠;要恩惠与人,不损人利己。这样,必然是“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功则说。”④这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二)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任何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他出生的那个族群的一个成员,并接受这个族群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这个族群里“索取”他必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没有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他是难以维持其生命的,更谈不上长大成人。换言之,当一个人出生之后,乃至长大,都是由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自觉和不自觉地,显性或隐性地为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养料。因此,当一个人长大之后,在继续接受这个世界给他的“恩赐”的同时,也应该报答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自己和下一代的幸福,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生命延续的条件。无论是富,还是穷;无论是苦,还是福,他都离不开这个世界而生存,而且应该与周围的人友善相处,绝不应该损人利己,要同别人一道为这个世界做好事、做美事,这就是孟子说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⑤的道理。“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⑤也是值得赞扬的。这种与人为善,不坑害别人的道德观念和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这种道德规范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享誉全球。

    人人做到了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知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就和睦、安宁。在这样的社会里,“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⑦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社会就有了“知耻”之心,整个社会也会是和谐、美好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好处,快乐生活。在《萨迦格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要想使自己进步,首先要专门利人;想修饰容貌的人,首先要擦拭铜镜。”、“毫不利己专为人,有谁不愿去归顺?硕果累累水甘甜 ,谁不向往这宝地?”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的社会,谁能不向往呢?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了“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的知耻之心,贪官污吏、官僚政客、贫富不均、假冒伪劣、奢侈腐败、入户盗窃、阿谀奉承、弄虚作假等不逞之徒及其恶劣行为和社会不良风气,就无滋生的土壤而被根除殆尽。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中华民族为此而奋斗不息的。

    二、重在培养官员的“知耻之心”

    翻开历史典籍,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在培养人的“知耻之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方面,都特别强调官员的知耻之心的培养与教育。为什么这样重视对于官员的“知耻之心”的教育呢?“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也说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明良论二》)可见,所有官员不论其地位的高低和官位的大小,只要都能做到“知耻”,国家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羞耻之事就会杜绝。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凡官者,必以教人,而非人教者,很难被人民群众所监督。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官员的平庸之语被捧为“重要指示”或 “重要讲话”之类的阿谀之言,似乎当官的就是高于老百姓,不是被教育者,而是教育人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老百姓的话即使是千真万确的,也轻如鸿毛,但是,老百姓都说的滚瓜烂熟的话,一旦从官员的口里吐出来,那就又成了金科玉律的真理了!于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有幸做了官,他也会觉得自己成了“神仙”,每说出一句话,都有人捧场。久而久之,他也忘了自己而开始走向反面。如陈希同、陈良宇之辈。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官员的一言一行和有无知耻之心,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官不忘本,就必须加强自律,时刻保持知耻之心。为此,在全社会开展知耻之心的教育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各级官员的教育上,而不是普通老百姓。要形成一种机制:官员的行为应该在阳光之下,老百姓监督官员,而官员的模范行为感染百姓、引导百姓,官民互动,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升。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或者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如果他们的领导者失去了“知耻之心”,那么,整个地区、整个社会,或者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风气也就会变坏的。社会道德败落,必然使国将不振,民将不宁。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导致了被其部下宇文化及的缢杀,甚至连他的宗室外戚也都被斩杀殆尽。可见“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管子?权修》)官员做不到知耻,就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知耻”之心;只要各级官员都有了知耻之心,还愁社会风气变坏吗?可见,官员的一言一行,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祖先的遗训中,可以知道作为一个官员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为官员,首先要在做人做事上讲究诚信,不说大话、假话、空话,要说到做到 ,要为人民做实事。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主张“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把说的多,做的少当做一种羞耻,因此说话要谨慎。说的好听,却做不到,是一种谎言,是十分羞耻的事情。“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只要有了诚信,天下就会和平相处。荀子说的更为具体,他说:“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我们的官员应该像尧、禹那样为人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可像桀、跖那样为非作歹,伤害百姓。在藏族格言诗中就有:“身居要职大官员,立国富民记心间。”(《国王修身论》)、“百姓贫穷长官富,应当知道是耻辱。”(《树喻格言》43首)的教诲。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而且在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同样有许多语言形象、生动的谚语、格言、故事、传说,成为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例如,撒拉族的《狐狸的下场》、回族的《诚实的鹿》等民间故事,就是教育人们要像“鹿”那样诚实守信,不作奸诈的狐狸,否则,就会像狐狸那样自取灭亡。各民族的这些优秀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吸取精神养料的源泉。

    (二)廉洁奉公是做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官员的“知耻之心”道德要求的最底线,否则,他必将是祸国殃民的蟊贼。廉,敛也。“古之矝也廉,今之矝也忿戾。”就是要秉性刚直、方正,不苟取,不贪婪。正如孟子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身居高位,不为民着想,却满肚子的私心杂念,还要装出为人民服务的样子,那是最大的羞耻。这样的官员最大的特点是“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汙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而且往往是“失之己,反之人。”⑧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满肚子私心杂念、品质恶劣、不学无术的无耻之徒,反要人们说他是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大公无私、聪明智慧的“完美”之人,一旦工作出了差错,还推得一干二净,而责怪别人。这样的官员绝不会“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因为他做不到廉洁奉公,当然不会有宽容的胸怀,也就不能“成天下之大事矣”,而必败无疑。因为,无耻,他就会买官卖官、行贿受贿、贪污腐化,大话、假话随口即出而自以为高明,由此,在社会上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贩卖假货赚利而以为荣等不知羞耻的事就会屡屡发生。

    “知耻”成就伟业,“无耻”祸国殃民。这个历史事实及其教训,在中国各民族历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有的以故事、传说的形式代代流传,家喻户晓、有的以格言、谚语的形式当做箴言教育后代,这都是今天的官员应该认真研读的。《萨迦格言》教育我们“不顾廉耻和礼仪,不懂敬奉和蔑视,只图吃喝和钱财,这种地方不可居。”蒙古族谚语中也有“人不要脸,树无皮,无耻官员没正气”的描述,这样的官员一旦得逞,人民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贪官污吏横行,贫富差距愈大,盗贼必将蜂起,民不安生,是非混淆,这样的地区谁不忌惮呢?

    (三)求知如渴,不耻下问。官员不是天才,更不是什么“神仙”。当他从一个普通的人荣升为官的时候,其知识、智能并不会因此而提升,而要有自知之明,刻苦学习。要学习,就必须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要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精神和“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的品德。蒙古族常以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言组成各种格言、谚语教育自己的后代刻苦学习,尊重知识,如“森林是大山的壮观,知识是人的智慧源泉”、“大地有了植物才有灵气,人类有了知识才有威力”、“知识越多越好,傲气越少越好”,等等。撒拉族的《富与穷》的故事,也是教育自己的后代要刻苦学习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技能要比财富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看到这样的现象:因为他当了官,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高明,什么都懂似地指手画脚,发生了令他下面的人啼笑皆非,无所是从的笑话。笔者就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事:那时,笔者担任一个学术刊物的主编,刊物出版后,就兴冲冲地给一位与我们的工作有关系的单位领导送去了几分,满以为他会高兴的。但是,事与愿违,他竟然冷冰冰地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不好好工作,搞这些玩艺儿干啥?我们一天到晚连文件都看不完,谁还有时间看你们这些东西?……”因为他不学无术,工作是“按葫芦画瓢”,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在他主持那个单位工作的几年中,大家的积极性受到挫折,人心涣散,工作无任何起色。更使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次专家评审会上,大家对一部著作进行评审的时候,谈到近现代文学的问题,一位官员突然大放厥词,说:“简直是胡扯,只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哪里有什么近代、现代文学?”顿时,会场一阵惊吁,不知其何言欤?一位专家急忙给他解释,他却不以为然。无奈,会议主持人宣布暂时休会。这种班门弄斧,不懂装懂,还死要脸皮的人,不但不以无知而感到羞耻,反以为荣,其根源就在于他放不下那个“官架子”,把自己看成了无事不懂,无理不晓的“神仙”!还有一位领导给一位学者介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时,说:“办好学校的基本经验就是:一要抓球队,二要抓文艺演出,三要抓校园卫生。”令对方咂舌“叹绝”,无以言状而成为“名言”!这种现象尽管是极个别的,但反映出在我们的官员队伍中确实有一些不学无术、狂妄自大者,难怪工作会有疏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有刻苦学习,“学而不厌”的理由,决没有懈怠、满足的借口;在知识面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虚心好学,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牢记祖先遗训,重树知耻之心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耻”与“荣”的界限混淆难辨,以“耻”为“荣”的事比比皆是。例如:媒体上明星发布虚假广告,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钞票装入私囊,伤害百姓而不知耻,反以为荣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媒体为撒谎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不知耻,却成为他们爆富的理由;高考窃题不以为耻,反而当作荣耀向他人宣扬者,大有人在;职称外语考试斗大的“A”字不识几个,一夜之间达到标准而自荣者,也不在少数;学术界,有的人把弄虚作假和剽窃的行为当作荣耀,不以为耻而招摇撞骗的事,触目皆是,曾被誉为神圣殿堂的学术界却成了“垃圾场”,令人汗颜;官场里的卖官买官的丑闻不绝于耳,造成了社会道德的败落等,都是因为颠倒了“荣”与“耻”的关系所致。总而言之,今天的腐败之风的蔓延不羁、弄虚作假的横行不讳,人为矿难不断、空气、河水污染时有发生等,盖自“无耻”之生也!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和丰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作用的无限扩大化,使人们产生了唯钱是从,一切向钱看的片面思想和观念,把诸如教育、医疗等公益性事业也当作市场来运作,造成了政府部门、教育、医疗,乃至商贸界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不知耻的行为和思想也有了滋生的土壤。今天,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之风,首当其冲的,就是呼唤中华民族的“知耻之心”的复苏,牢记祖先的遗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加强对官员的知耻教育,首先要把对官员的法制教育与知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什么首先要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呢?因为官员不论大小,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他们的行为是否端正,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直接关系着党群关系的好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箴言,不可以不牢记。如果官员都能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引导群众向好,社会风气能不好吗?但是,如果他们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不顾廉耻,社会风气怎么能好呢?因此,要使国家强盛、文明,首先要选好官员,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参加面试的“准官员”在考官面前对答如流,信誓旦旦,但是当捞到官位后,就“原形毕露”,哪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可见迷信考试可以选拔人才的思想是十分幼稚的!它正好为那些能说会道的投机者创造了美好的前景,我们应该从祖先那里学会选用人才的本事。

    (二)知廉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传统,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与法制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知廉耻的道德教育。毋庸讳言,我们的官员一天到晚都在忙于法制建设,但相比之下,对于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结果法律种类不断增加,“法”却成了空中楼阁,缺乏威慑力,犯罪(包括官员犯罪)率有增无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由于国家改革开放,外面的恶风浊气都“飘”到了中国的原因。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但根本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内部。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人不知耻,无法可治”。连“脸”都不要了,害怕“法”吗?诸如贩毒、走私者、侵吞国有资产、包揽二奶、三奶的官员等,因为他们丧失了知耻之心,堕落到不如禽兽的地步,才敢胡作非为。陈希同、许宗衡等不就是这样吗?今天他们在监狱里还享受着特殊的待遇,显示着他们的“光彩”。

    (三)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廉耻的教育。我们强调对官员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知廉耻的教育。“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只有我们的后代都有廉耻之心,不但会有培养清正、廉洁官员的土壤,而且也会有监督官员的社会基础。这样,一个廉洁、清正、和谐、美好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向我们走来,我们正为此而奋斗着。

    注释:

    ①《孟子?告子上》.

    ②④《论语?公冶长》,《论语?尧曰》.

    ③《管子?宙合》.

    ⑤⑥《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尽心上》.

    ⑦明?李贽.《答耿司寇书》.

    ⑧《荀子?儒效》,《荀子?荣辱》.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西安经开区1100万元表彰优秀企

    2016年1月19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2015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对区内88家优秀企业、30名优秀企业家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金额达到1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