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提 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反映着当前做好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领域,应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指引当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人生之路,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
[作者简介]常建宝(1982—),男,南昌理工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44)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要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德育为先。评价一个人,德行往往放在首位。《左转·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叔孙豹和范宣子在讨论“身死而名不朽”的问题时,叔孙豹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一个人的成功,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最后才是写书立言,把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成书流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充实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努力把培育和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切实推行“多维互动、知行合一”思政育人新模式。
二、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当下,随着物质水平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受外来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年一代,接触新生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新生事物的层面越来越广,更容易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霸座姐”、“花臂男”、“戏精”等新闻报道不时刷新头版头条,这些报道反映的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治安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面对这两个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教育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一)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德行,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的总称,也就是所信奉和践行的价值观念。把“有德行”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旨归,是人类社会教育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希望,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在荒漠中没有指南针一样失去航向。
(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才学”人
才学,指的是一个人所掌握的实际本领和学问。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现代大学科系架构的形成,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知识创新,培养更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仅仅是走向社会、回馈社会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彰显自身所具有的高尚品质。
(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根基”的人
根基,就是指一个人所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家国观念。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一定是一个有“根”的人、有“魂”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稳固,才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遇到狂风暴雨依然可以岿然不动。
(五)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格局”的人
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所体现的胸襟和眼界。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大格局”“大情怀”,具有世界眼光和对全人类的悲悯情怀,既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考
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如思想政治意识淡薄、互联网负面信息影响、社会思想多元化、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突出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地位
据可查证资料,全国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2000年出生,这意味着目前的大一学生主体是“00”后。这是一群思想活跃、有主见、够自我、爱表达的群体,容易受互联网负面影响的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首位,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充分把握和运用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发挥德育对于促进和激励各种知识学习的作用,把握品德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性和主控性。
(二)丰富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思政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相对枯燥,偏重于理论说教,缺少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促使“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要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比如把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团队建设、实地参观等形式,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创新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
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转变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多采用通俗化的语言、趣味性强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学生在现实体验中感受历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感、动感与实感。比如当前我校正在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活动,通过诵读红色家书与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起来,涵养家国情怀,传承优良家风,让思想受到洗礼,让精神得到升华,让心灵得到触动,以赤子之心、赤诚之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四)拓展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
应加强微媒体平台建设,将微媒体与传统立德树人教育有机结合,搭建集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微媒体教育平台。如在烈士纪念日、9.18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通过网站、微信群、QQ群等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教师应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丰富多样、喜闻乐見、共同参与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新形势下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离不开素质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始终,春风化雨般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精育良才,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方晓东,李玉非.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9-11-03(2).
[3]张小丽.“德育”“智育”“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考论[J].教育学报,2015,(6).
[4]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5).
[5]叶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尝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6]周杰.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的现状及其评价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4,(33).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