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几点浅见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的潜心阅读,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刘心武红学研究
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独树一帜,成果卓著,经过百家讲坛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我聆听了刘先生的讲解,认真的阅读了刘先生的一部分红学著作,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我似乎发现了一些小小的瑕疵,想谈谈自己的管见,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我爱刘先生,更爱红学,因此不揣冒昧斗胆献丑。如能有抛砖引玉之效,我心甚慰。
一、老大老二
刘先生在《贾府婚配之谜》第三讲中说:“书里面有贾母的两个侄子,书里面设定贾母姓史。所以他们也都姓史,他们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那么你去查李煦的家谱,你就会发现,李煦有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这不可能是巧合啊,哪能那么巧合啊?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是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
刘先生没有弄清鼐和鼎的意思,鼐是最大的鼎。《诗经·周颂·无衣》中云:“鼐鼎及麝”燕是指小鼎。因此按道理李鼐本来就应该是哥哥,李鼎就应该是弟弟,不知刘先生按的是什么道理?
二、昏定晨省
《秦可卿生存之谜》第五讲中说:“《红楼梦》来来回回的写,贾宝玉林黛玉他们早晨要到长辈面前去晨省,晚上要去晚省,就是晚辈每天~早一晚都要去给长辈请安……”
刘先生“早省晚省”的说法似乎欠妥。“省”是探视、问候的意思。《礼记·曲礼》中云:“昏定而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晨起省问安否,后亦泛指向亲长问安。《汉书·杜钦传》云:“亲二宫之饔膳,改昏晨之定省。”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诗云:“青衿废诗书,白发违定省。”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昏定晨省”,也可以说“早省晚安”。
三、生死穷通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第十三讲中说:“戚蓼生作序的古本《石头记》第十三回的四句回前诗是这么写的:‘生死穷通何处真?英明难遏是精神。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这四句是什么意思呢?‘生死穷通生和死不用解释了,穷和通也是两个概念,跟生死是搭配的,穷就是完蛋了,到尽头了,通就是通达了,走通了……”
刘先生此言差矣。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困穷”连用时,包含有“贫穷”的意思。“穷通”的“通”本义是畅通,没有阻碍,比喻得志,地位显达显贵;“穷”与“通”与“达”相对,指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穷”并非是刘先生所说的“完蛋了”。
四、“三春”何解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说:“第二十七回准确地点明芒种节日期,大写饯花神,更证明了第一回到五十三回,应该就是写乾隆元年的事情……那么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九回这几回,我又可以断定它是乾隆二年的事情……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
刘先生在《红楼望月“三春”何解?》中又说:“曹雪芹非常细致地来写这三年的生活,从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用了三十五回的巨大篇幅来写‘初春,,从第五十四回到第七十回则写了‘二春,七十回到八十回则是写的‘三春……”
“三春”据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先生考证分别是乾隆元年、乾隆二年、乾隆三年。前后对照就不难发现刘先生的纪年有自相矛盾之处。
五、雪珠雪花
《红楼望月》中说:“以诗词典赋写景。穿插于小说中本不稀奇,稀的是曹雪芹在书稿中仅用小令一次,奇的是用在一个似乎是最不必展开风景描写的坎上,凤姐去宁府赴宴,特意看望了病得离奇的秦可卿……一般说来,这样的写景,也同时表达看景人的心境,这显然和前面的场景对不上茬口……如果我们再加细究,就会更加疑窦丛生。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写到天已下雪‘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袭人还有‘被雪滑到了的遮掩之词,可见已入冬……天气只能是一日比一日更是冬象,怎么还能‘黄花满地,白柳横波?又哪能‘清流激湍?至于“暖日当暄,更添蛩语,这话就愈发令人奇怪!”
刘先生所说的小令原文如下:
黄花满地,白柳横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喧,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倚山之树;纵观西北,结几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我对刘先生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不知刘先生注意没有,书中说的是“雪珠儿”,而不是“雪花儿”,其实“雪珠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雪”,而是“霰”。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常见于冬季,但在北方山区,深秋时节,下雨后由于天气骤冷,紧跟着下“雪珠儿”的事并不鲜见。至于北方秋天“黄花满地,白柳横波”更不足为奇了。《西厢记》中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何况书中写的是“白柳”而不是“嫩柳”。实际上柳树的生命力是相当顽强的,北方的柳树叶子凋谢是相当迟的。而“暖日当暄,又添蛩语”,就愈发不足怪了,因为“西风乍紧”,候鸟莺迁徙到南方去了,而蝉要去南方恐怕就不太现实了。再说“暖”和“寒”是相对的,那么“初罢莺啼”的时候,蛩语也就极有可能了。如果“暖日当暄”能理解成“倘暖日暄”或“暖日会暄”的话。“更添蛩语”便是一种假设的情景,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了。另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秋初冬之际怎能没有“清流急湍”?
刘先生还说:“这《园中中秋景令》其实隐含着关于秦可卿真实身份和家族期盼的信息”。“至于那一句接一句的秋景描写,都应是暗含着秦氏家族将在秋天起事,在东南和西北都惨淡经营,希图达到‘笙簧盈耳,,‘倍添韵致的佳境这一类的意思。”刘先生的意思似乎是说小令中的景色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凤姐听了秦可卿的密语后主观上出现的幻觉,也就是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倘若这样推理,这显然又和前面的场景非常吻合,用自然之美反衬现实严酷,怎能说“对不上茬口”?
六、李史一家
刘先生在《红楼望月》中说:“李嬷嬷就是贾母很信任的一个奶母,是宝玉小时候的一个奶妈,是在贾母面前比较有头脸的一个奶妈……”但是当李嬷嬷擅自喝了宝玉的枫露茶后,宝玉本来气得要撵走她,“当我们读到最后会惊讶地发现,被撵的不是奶妈而是茜雪”。
我觉得刘先生本不应惊讶,因为刘先生已经说过贾母的原型是李煦的妹妹,那么李嬷嬷极有可能是贾母娘家的人了,这就不难理解贾母为什么“很信任”她,为什么要用她做宝玉的奶妈,她为什么“有头脸”。而且从事件的前后及她的言语行动来看,她还可能是贾母的眼线,贾母对她的信任不亚于鸳鸯。《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中有这样的内容,因为贾赦要纳鸳鸯为妾,贾母气得浑身乱战,说:“我通共剩了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又向王夫人说:“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布我!”这虽是气话,却也是贾母的真情的流露,安插一个娘家人当耳目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王夫人懂得把王熙凤安置在身边,贾母难道不谙个中的缘故吗?因而李嬷嬷极有可能是贾母的便衣,她背靠大树好乘凉,倚老卖老,做些出格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李嬷嬷的这种特殊作用,乳臭未干的贾宝玉是不谙其中的世故的,别人也不好向他解释说明,因为贾母就是贾府的“太岁”,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刘先生的探秘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某些考证之据不足而穿凿附会,就难以令人信服了。当然,这终归是瑕不掩瑜,刘先生的红学著作永远是我喜爱的精神食粮之一。
作者简介:杜志义,山西省灵丘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