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严开莉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们的母语教学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大量的外国文学、西方文化元素充斥语文教学,在有些版本的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几乎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

    关键词:传统文化 素养 习惯

    历经四年磨砺推出的语文部编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整个小学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增量之大,令人惊喜,可谓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强有力的“中国风”。笔者以部编版编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1]

    《端午粽》一课选自我国作家屠再华先生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全文以儿童的口吻围绕端午粽,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第4自然段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热爱中华传统文化。[2]

    全文包含13个要求会认识的生字,立字旁和米字旁2个偏旁,以及7个要求会写的字。文中叠词较多、长句子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指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教材特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个: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文中的长句子。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3]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尽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认真倾听、认真书写的好习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生活中,还不够深入了解其来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要充分考虑到学情,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以下的设计: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让学生欣赏并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从而引出:端午节以及人们在端午节里粽子、登山、插艾叶、挂香囊、撞鸡蛋、赛龙舟等传统习俗。随后我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端午节吃过哪些粽子?从而引出课题:端午粽。“端”和“粽”都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一个是三拼音,一个是平舌音,强调了易读错的地方,并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想办法记住字形。导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端午节的愉快氛围,初步了解相关习俗,另一方面识记了课题中的两个生字。

    本文长句子多,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以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听准字音和断句。随后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读结束后,我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后生字、深度理解课文,随机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节”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学生: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小朋友们知道的节日可真多,有的是国际性的节日,如:劳动节、儿童节;有的是国外流传过来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还有一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然后我利用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 ;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扫墓祭祖先;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倡导我们尊敬老人、爱护老人。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要过好这些节日,传承中华的传统习俗。

    在学习“肉”这个字的时候,我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了“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中的“肉”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块切好的肉,甲骨文慢慢演变到金文和小篆,“肉”写得就像“月”字,上面的两条斜线像肉的条纹,到了隶书的写法就有点像现在的“肉”字了。所以作为偏旁,肉与月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常说“月肉旁”就是来源于此。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体察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很有趣味的方式。

    在学习“念”这个生字的时候,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背诵“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饱含思念之情的经典句子。我又通过全班交流、动画展示、老师介绍等多种形式介绍端午节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都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这些知识的随机渗透、讲解,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浸潤。

    部编教材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即将刮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作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此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浸润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让我们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

参考文献

    [1]姚本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学周刊,2019(16):82.

    [2]魏艳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05):24-25.

    [3]郭宏雪,高春燕.新课标示域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经济师,2019(05):191-192.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三语文复习中应试技能与核心

    王引弟摘 要:众所周知,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但是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且还是对我国“立德树人”战略要求的回应。鉴于

  • 那件旧物

    由昕艾在我们的认知中,时光似乎总是“冲淡往事”,但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一次经历,抑或是一个不起眼的旧物,勾起我们如水的回忆。“砌下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