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研究
程丽平 高鑫茹
摘? 要 省属高校作为地方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输出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省属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真实状况,发现省属高校存在传统教育模式制约性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条件,省属高校可通过改革教学体系,建立“双向型”创新团队,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 省属高校;调查问卷;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学科竞赛;实验室;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4-0020-03
1 前言
2018年3月,中国学生曹原在《自然》上发表两篇关于石墨烯的重磅论文,年仅22岁,开创了物理学全新的研究领域,成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排名第一,让世界为之赞叹,“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真正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因此,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必将是应对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省属高校因其通识教育的宽容性以及学生资源的多样性,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同样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人员、专业人才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庄严使命[2]。韩瑜、邵红芳等应用德尔菲法对省属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与探索,设计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3]。本文借鉴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设计省属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真实状况的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省属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2 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为了解省属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分析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问题,更好地为将来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服务,特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目前省属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真实状况。
对象及方法
1)对象:山东科技大学工科学院320名大三男女学生。
2)方法:采用随机发放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数据分析
1)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大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态度。在对待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必要性方面,数据显示有83.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有16.2%的学生对参加比赛持无所谓的态度。然而针对是否参加过科技竞赛的问题,数据显示仅35%的学生参加过创新竞赛。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是有必要的,但真正参加竞赛的很少,说明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还是存在一些障碍。
2)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遇到的一些障碍。从大学生自己主观意识方面出发,对他们不参加或不想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原因进行调查,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参加此类活动知识储备不够;21%的学生认为平时学业较重,没有精力参加此类活动;15%的学生认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做支撑去参加科技创新活动;10%的学生表示对此类活动没有兴趣,不想去参加创新竞赛,从来没去了解过这方面的信息;3%的學生没有给出问题答案。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够强烈,参加创新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体会到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益处。
从外部原因方面出发,主要有: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硬件条件,氛围不浓厚,指导教师指导不给力,组队困难等。可以看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个人、团体、教师、学校多方共同努力。
3)针对已经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是为了获得评优加分或保研需求,占参加过竞赛人数的60.7%;17.9%的人是为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14.3%的人是因为个人兴趣;为了结交朋友的占3.6%。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目的性非常强,主要着眼于短期个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4)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结果。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情况进行调查,由结果可以看出,只有9%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46%的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总获奖比例为82.14%,获奖层次较低,高水平获奖比例不高。调查影响获奖层次的因素,结果表明,22%的人认为获奖取决于项目的策划创新能力;30%的人认为源于团队的较好合作;还有26%的人认为是因为自我的努力与坚持;9%的学生认为是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这些问题表明,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个人,对团队、教师、环境多方面都有要求。
5)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从调查情况来看,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了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最有效的渠道是校内通知,如班级通知、学院通知、辅导员通知。而大学生日常深入了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只有45%的学生是通过校内通知了解到有什么创新活动,校园网站并没有对创新活动的详细介绍,也没有相应的网站链接,大部分学生通过搜索相关网站和论坛获得信息。统计结果说明,省属高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重视,对于创新类活动的宣传工作远远不够,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6)从调查问卷中获知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校支持需求。省属高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参差不齐,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最缺乏的是培训机制,除此以外还缺乏组队机制、科研场地、资金支持等。从教学方面的需求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学校在教学方面最需要做到的是进行实际案例教学,使学习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方面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由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水平,还需要各个高校给予更多更高的重视,无论是提供环境平台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 省属高校问题总结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省属高校在应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方面虽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及教学问题。
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制约性强?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一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过程只单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使学生养成以模仿、背诵和练习为主的学习及思维方式,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启发,难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践教学的付出远远大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然而,我国省属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突出,实践资源匮乏,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设施与经费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创新意识不高。
4 对策和建议
为了全面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大学生创新提供更专业和更优良的平台,学校在教学方式、氛围营造、实践条件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省属高校为营造一流的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付出努力。
改革教学体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1)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打破现有管理体制和专业教育模式的制约,合理设置实践课程,重视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5],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践实验中去。
2)将学科竞赛引入教学计划。将学科竞赛培训模式全程引入教学环节,调整课程设置,增设特色课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强调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投放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相关的课程中去[5-6]。
3)建设学生和教师安心研究的软硬件条件。积极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研究环境,减少硬性规定,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释放学生的创新潜能,带动追求知识的创新学风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广聚教学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双向型”师生团队? 2019年2月22日,2018年度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布,山东科技大学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按照学科竞赛组建不同的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由三到五位教师负责,每个学年初,师生之间开始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团队,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按自身能力及竞赛要求选修个性化课程,通过互相鼓励、相互监督、集中兴趣,让学生找到自己热爱与适合的方向,拥有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一般是上半年进行学科竞赛,下半年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师生结构合理的“双向型”创新团队。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实验时间开放、环境开发、器件开放、内容开放[6]。省属高校在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从硬件(设备保障)和软件(制度保障)两方面保证实验室的开放,省属高校的教师更应具备奉献精神和管理优秀学生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学、科研紧密联合,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条件,并鼓励开展更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或研究。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省属高校与地方企业联系更为密切,专业设置也具有一定的行业趋向性。因此,可以借助和发挥这一优势,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和实训,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实现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对接,真正实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7]。
与企業合作,联合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园,企业也是“学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手段实现实践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使学校的实验资源及实践手段发挥更大作用,也是省属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学校要主动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从而争取到经费和资源上支持[8]。
5 结语
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永远离不开创新。大学作为精英人才的训练营,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省属高校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努力营造更优良更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也应不断追求提高自己,不辱使命,努力成为能推动地方发展乃至于国家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J].中国人才,2017(10).
[2]贺永平.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自由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187-188.
[3]韩瑜,邵红芳,薄晓明,等.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4):445-448.
[4]张大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J].中国大学教学,
2017(6):4-5,17.
[5]陈丽静,樊金娟,钟鸣,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6):12-13.
[6]遇华仁.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型拔尖人才[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1-3.
[7]赵立芬.寻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16-17.
[8]刘竞.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