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李永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教学理念不断转变优化,新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些都给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指导下,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环境氛围,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综合素养;课堂活动;教育技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将小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促进自身各方面综合发展,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据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一、转变传统观念,以學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流程由教师掌控,学生机械单一地接受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书本内容,即便无法理解,也要全盘接受,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缺乏针对性、多样化、层次性,所有学生都面对同样枯燥的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觉得简单,学习不好的学生感觉很困难,这样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传统观念迫切需要改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小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出的问题、设计的题目也应该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多样性,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提一些具有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应该以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从而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二、丰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和积极性,数学课堂也变得气氛沉闷。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再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拓展开来,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新课标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数学知识、计算原理,而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变得更加活跃轻松,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也乐意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不要照着课本让学生呆板地看课本上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是应该将生活中父母买菜、逛超市时消费人民币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中,通过PPT课件等将这些场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课下可以联系家长,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人民币消费的整个过程,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逻辑性强,但是对于年纪较小、思维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不好理解,也比较抽象难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些知识虽然课堂上能记住,但是课下又会忘记,也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PPT、电子白板、微课等,发挥它们图文结合、声像具备的优势特点,将数学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具体地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记忆也更为深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切分水果的视频,分别将水果分成两份、三份,也就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简单,记忆也更加深刻明确。此外,也可以引用过生日分蛋糕的视频,让小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父母切蛋糕的场景,这些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呈现特点,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对知识的理解地更加深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探究,老师起引导作用,负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秉持新课改理念,转变自己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方便学生记忆,这样,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蒯超英.学习策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