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修养、创造力为目标的造型基础教学探讨

    张秋实

    摘 要:造型基础课程是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及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而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融会贯通。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程;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对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及相关专业建设不断提出并探讨的问题之一。新兴专业的建立与学科的细化,使得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指向性、具体化,这就要求作为入门课程的造型基础课程适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目标,剔除“一刀切”的模式,微调并修改适应“宽口径”“大美术”的教学方式。

    1 艺术感受力与判断力

    “艺术修养(art cultivation)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包括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对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1]造型基礎课程作为艺术相关专业的学习入口,是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它建立在传统技法训练之上,是对艺术感官统筹能力与执行能力、艺术感受力与判断力的提升。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到,感受强调自然界的事物对人类心灵和思想的作用力。眼见颜色、鼻嗅气味、耳闻声音、嘴尝味道,这是第一层次的感受;美与丑、悲与喜、张与弛,这是更深一层的感受。而美的定义并不唯一,感官的判断也因为人不同的天赋背景而有所差异。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境遇迥异的人相遇,却能理会“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知其心之所想,音韵等同,感受力的有效传达让经典得以成为经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学作品与艺术创作有一个相同的手法,即比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将瀑布比喻成银河,这是他所见所想的展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将感受力转化为判断力的体现。

    对于造型的基础性训练,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这是视觉艺术依赖的土壤,让学生对周遭的自然花木进行细致体察,对社会环境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和判断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观看对象的角度出发,这是作为“我”的表述。拉斯科洞穴壁画让我们在艺术产生之日起便将感受力的表述发挥得淋漓尽致,幽暗的洞穴并非光亮的石壁外部,绘画者和观者都必须进入才能“体验”,甚至在今天看来,观者与绘画者的身份发生了重叠,绘者即观者,感受力与判断力也不分先后,此外别无他意。二是从观者出发,这是“第三人称”的传达。观者携带自身的修养来体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的判断力让感受力的输送也千差万别,而那重叠部分的大多数,即为普世价值。正如20世纪美国抽象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一经问世,一片哗然。《野营和加油站》《茶杯》《秘密的保护人》这些题目让观者在面对一大片没有主题、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随意泼洒的点和线的时候费解不已,观者判断力和感受力发生碰撞,也是审美体验被刷新的时刻。

    2 动手能力与经验积累

    在社会结构不断转变的同时,对学院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开阔的创造性视野,可以进入社会各种领域工作,并具有强适应性、预知性、统筹能力和可以将才能发挥到最大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本科教育,特别是本科基础性教育更加侧重创造性思维—启发个人价值、动手能力—思维转换。而二者的结合也必将形成艺术表达的新经验,成为一种“贯通”的美学思想。

    2.1 以限定表现对象为主的单色训练

    在限定的表现对象中,从静物写生、摄影图片到单一素材、组合素材的不同尝试,在限定对象的同时,对绘画工具做了宽泛的处理,不规限材料,使学生在面对更换对象的同时,调动思维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想尽一切办法实现目的。在将对象进行归纳、整理、转换、分类处理的同时,培养学生重新解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将研究物象的间架结构、画面的构成秩序、黑白灰的恰当处理、起承转合、节奏韵律等问题作为训练的主要目的。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力和表现力,通过对形体和思维方式等的训练,完成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验的累积。

    2.2 以限定绘画工具为主的材料训练

    学生在经历高考这个高强度选拔性考试之后,已形成了惯有的模式化应考思维,而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旨在突破单一材料带来的视觉疲劳,鼓励学生发掘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痕迹、形式感、空间上的不同,从而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唤醒对对象的感知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现方式上,尝试分析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从写实到抽象所呈现出的不同画面效果。而不同材料带来的视觉上的差异也为启发思维、训练创造力提供了可能。

    3 教学实施的具体路径

    素描作为造型的基本载体,可以拆分为锻炼绘画技能和训练总体艺术思维方式的子课题。而分解的课题促使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的舒适圈,让其在特色课题的专项练习中形成对物象的新认知,以及新的本体经验。

    3.1 线的组织与表现

    在保持单色画面的前提下,让学生用不同的硬性绘画工具,如针管笔、签字笔、油性白板笔等,鼓励学生对复杂物象进行提炼,尝试用线进行概括并造型,区分线的粗细与疏密,用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明度、纯度关系,用线构成的图案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该子课题以毕加索的《牛》作为导入,从相对较为写实的牛到一幅幅越来越提炼、越来越抽象的牛,在研究毕加索如何对形体进行提炼的同时,强调线在造型语言中的重要性。由于此课题下学生的绘画工具多为硬质,在面对大尺幅的创作时,必须对物象的轮廓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在无法修改的前提下,用线的疏密代替阴影的涂抹,用线与线之间的穿插解释形体的转折等。

    3.2 分解与重构

    此课题旨在根除学生对于物象惯有的临摹和抄写的弊病,锻炼学生观察与分析世界的能力,达到挖掘自身潜力的目的。在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各部分信息,分析形体组织结构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为解构。重构是对已被打破规则的各部件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的重新构造和安排,

    考虑形状与形状之间的重叠、咬合、穿插关系,将具象形提炼至抽象形,在突破现有美感的前提下,建构出合理的、符合审美意图的新图式。

    该子课题以绘制新版人民币为创作对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民币所承载的庞大信息量,对不同种类的防伪标识有了初步的认识,继而选取版面上感兴趣的内容重新安排在自己的画面上,合理统筹画面,使其有重点、有对比、有强弱、有内容。在经历几次课题实践后,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提升,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分割画面空间,让不同部分前后呼应,形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效果。

    4 结语

    造型基础作为本科教学的基础,看似开门见山的课程,却起着承上启下的贯通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同时,也承担了培养创造审美型人才的使命;在训练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创造力的同时,全面积累审美经验、提升艺术修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作为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从一而终地贯穿于造型基础的实施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643.

相关文章!
  • 影像时空建构的审美感知

    赵莉一、 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典型方式魏晋宗炳的《画山水序》可谓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理论上的奠基之作。他提出的远映法理论构建了中

  • 由《母亲教我的歌》和《白发亲娘》

    张雪婷【摘 要】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和我国歌曲《白发亲娘》都是用以歌颂母亲的伟大与对母亲的怀念的著名歌曲,但是在音乐的写作上呈

  • 色彩造型的依据

    摘要:色彩造型艺术是通过描述物象形体表面的色彩来塑造形体的。因此,把握物象形体体面及空间环境固有色明度、色相、固有色纯度、因受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