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摘要】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要有文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性的内容做支撑,而且也要有科学技术做保障。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革新都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影开始以新的面貌与形态面对世人。本文从数字电影的制作方式入手,探究数字电影作品的特性和本质,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艺术;虚拟;真实

    【作者单位】陈丹,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影视艺术是以“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1],再现和反映我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影视艺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声音技术的应用使影视由默片时代步入有声时代;彩色胶片记录技术的应用,又将电影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一个斑斓的世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交流手段和一种工业,主要取决于技术的革新”[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展开,数字媒体技术兴起,数字技术被应用到影视领域,对影视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电影制作不同,“现代电影制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特性中的存储、建模、贴面、虚拟、记录、压缩、特技、合成、预审、转换、复制、制描、编辑、制作、预置、采集、控制和传输等方式和程序,表现传统电影制作手段无法完成的银幕视觉形象”[3]。自20世纪末起,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电影在全球放映,《星球大战》中外太空的场面,《侏罗纪公园》中逼真勇猛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浩大的游轮撞击冰山的场景,这些电影中展现的壮阔画面和呈现的新奇世界令观众震撼。数字技术对电影视觉呈现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可以制造虚拟的人物、场景和空间,制造强烈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就可以弥补传统电影单一使用摄影机拍摄的不足之处。数字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使得人类以往不能在电影中呈现的想象有了展现的可能,电影也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类型——科幻片。直到今天,提到美国,我们很自然就想起美国大片,那些制作精良的科幻大片让观者震撼。

    《星球大战》第一部于1977年在美国上映,在制作该系列第一部时,乔治·卢卡斯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影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开电影特效行业之先河。《星球大战》三部曲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好莱坞自此便转向拍摄较为脱离现实,注重特技视觉效果的影片,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流商业电影的生产商。2013年上映的《地心引力》是难得一见的一部纯正硬科幻佳作,不仅收获了无数赞誉,而且票房成绩十分瞩目。2014年的《星际穿越》,2015年的《火星救援》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还有2016年上映的李安的《比利·怀恩的中场战事》等电影都是数字科技融入电影的典范之作。

    尽管数字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为电影发展注入了活力。数字技术使得这些电影中展现的世界更加璀璨夺目,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永远不会终结,所以电影工作者也不会停止对数字技术在电影中应用的探索。电影不仅只能通过摄影机拍摄,而且可以运用电脑或是摄影机与电脑相结合,用数字技术构建出虚拟的影像、虚拟的现实时空,为观众创造出一个别样的数字电影世界。数字电影时代已然来临。

    二、电影领域中数字技术的特性

    1.虚拟:运用数字技术呈现电影画面的方式

    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电影和传统电影制作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首先,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存储方式是“比特”,“比特”在电脑中按照二进制方式进行各种编辑和转换;其次,运用数字技术可直接在电脑上生成影像,包括2D和3D的电脑动画。目前,数字技术参与电影视觉画面制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后期影像合成,先由摄影机拍下影像,在后期再为影像添加建筑物体等背景。电影中一些不太容易拍摄的大场面的后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中的大型打仗场面就可以运用后期合成的方式来制作。二是数字建模,电影制作者先使用各类运动捕捉设备,捕捉人物或动物的样貌、各个状态下身体各个部位、器官和关节的状态、反应,然后用捕捉到的个性化数据在电脑上进行制作。CG动画中的人物和动物的动作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制作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世界上第一部“拟真人CG 动画电影”。而2016年上映的《奇幻森林》中的小男孩是唯一的一名演员,电影中那些栩栩如生又饱含人类情感的动物都是运用数字技术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不管哪种方式,“运用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影像都不是完全由摄影机拍摄的实像,而是数字符码的创造,在人机交互的界面按照所需所爱对比特这个存储介质进行的变换”。“在这个世界里,比特是那样轻盈灵动,无拘无束,它完全不同于我们所习惯了的这个世界,除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我们的世界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一堆堆坚硬的物质实体。而比特则解构了这一规则。比特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自己的形态,而唯一不变的是它的灵魂。”[4]使用虚拟的“真人”来做主角对数字技术来说是真正的挑战。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模拟人的面部表情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注意到它们,我们对人类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非常熟悉,有一点点不合理、不自然的地方,我们都会注意到,所以模拟人类的运动、头发和衣服对数字技术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电影中的演员概念被延伸,一种虚拟的演员出现在银幕上”[5]。 《泰坦尼克号》中,大量资金被投入冰海沉船的壮观场面制作上,许多形态各异的乘客都是虚拟的。《最终幻想》的惊人之举就在于首次用电脑来制作所有的演员、道具和布景,影片中没有一个真人,但是虚拟演员在线条、毛发、皮肤、纹理和表情等方面几乎与真人别无二致。在影片里,我们会完全投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感受到没有突兀感的,只有在幻想中才会出现的视觉效果,而忘却演员的虚拟身份,这种处理几乎是无形的。所以,虚拟可以说是數字技术参与电影影像制作的特性之一。

    2.真实: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内在逻辑

    正如上述所说,数字技术是以虚拟的方式参与制作电影的影像,其能制作出虚拟的景象,甚至是虚拟的动物、人物。但是这些虚拟形象又无一例外地遵循着真实性原则。这里的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而非生活上的真实。导演陆川认为,数字化在电影中的使用要看不出痕迹来,要实现无缝衔接。通过数字技术,电影能做出非常逼真的、让人震撼的画面、场景,但是观众不会觉得它有“数字味”。导演吴子牛在谈到《英雄郑成功》的数字化技术时也说:“我觉得数字化还是要跟片子本身结合得比较紧才好,要尽可能做得比较朴实,观众看不出痕迹。”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谈他制作《泰坦尼克号》的动机时说:“我打算制作这样一部电影,它将再现事件的真实状态, 我想置观众于船上,让观众经历它的最后几个小时,在泰坦尼克非凡迷人的荣耀中经历它的悲剧。”[5]为了使这段故事更加真实,詹姆斯·卡梅隆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但是与以往不同,他没有使用标题般醒目的表演效果,而是不露声色地重现了生活中真实的场面,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这种数字化的“虚拟真实”,影片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同。观众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沉船灾难,同时还沉浸在一段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凄美爱情故事中。“数字电影艺术家从普通人的审美体验出发,特别注意挖掘人类的直接审美经验。”[4]使用虚拟的“真人”来做主角对数字技术来说是真正的挑战,如果虚拟的这个“真人”不真,看着假,观众可就不买账了。例如,《最终幻想》票房惨遭滑铁卢,还有好莱坞曾宣布的李小龙和玛丽莲·梦露将复出拍片的消息,CG技术毕竟还不够成熟,如果那些明星们一颦一笑没有展现出真人之神韵,那一定会让他们的影迷大喝倒彩。所以,归根结底,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为了给观众一个更加可感知的真实世界,因为电影始终是供人观看欣赏的。数字技术作为电影的技术层面始终是要为电影内容服务,遵从电影叙事逻辑,若逞能炫技,忽略了内容,只能是空有躯壳,不足推敲。

    三、电影中数字技术的正确定位

    1.数字技术对电影业产生的冲击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在为电影的发展提供和发掘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对电影的一些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传统电影美学看中电影的纪实本性,“以现实反映现实”,即使是伪造的现实(摄影棚的布景、搭建的环境),它在现实中也必须有实体存在,被摄影机拍摄记录。但数字影像可以不需要把一个实际的客体放在镜头前,对要制造一个看上去与物质世界一模一样的影像来说,无論是摄影机,还是被拍摄对象都已不再是必需的。现代电影可以不是真实的记录,也可以不是改写,而是将想象演化为一种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它只需要依据科学精确的数据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指出,“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6]。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有时反而比真实场景更具真实感。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影像。“影像只是事实的一个版本,而不是事实本身,它只是通向真实世界的一扇窗户。”[7]由影像合成的电影,它也只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折射和解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解读,它们可能都无限接近现实,但都不是现实本身。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电影中,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已被渐渐消解,现实完全可以被虚拟,一切都是可被复制的,甚至由于技术的进步,这种虚拟会呈现一种超真实性,比真实还要真实。

    2.数字电影时代技术和艺术的平衡

    现在,大部分电影都不再使用胶片拍摄,而是用数码摄影机,所以,现在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数字电影,这使得电影在后期的处理以及传播中更加便捷,但人们对电影的审美期待并不会改变,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进一步解放了电影制作中的桎梏。数字技术的应用表明,它可以给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提供一个新的舞台。“电影制作者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叙述一个逼真的故事,更深入地表现导演的意图,创作出优美绝伦的艺术画面,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寄托的关注和思想情感,更加彰显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3]这其实是对人类想象力、洞察力的一大考验。电影需要技术的支撑,但它始终是一门艺术,一门关照人类情感、社会百态和世界未知的艺术。再精彩的高科技也只是个载体,电影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星际穿越》中为人类的生存而进行太空探索的开拓者,《火星救援》中即使孤身一人流落火星,面临生死困境也不放弃的宇航员,都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情怀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但是,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就有一股一味追求视听奇观的趋势,选择拍摄的电影题材脱离人们的现实体验和生存环境,无论是故事还是视听造型都越来越缺乏人文意蕴,越来越强调表象刺激,玩弄技术。这种趋势无疑正在将电影带向一条远离真实,远离人性的道路,其结果是电影远离了艺术的真正本质,成为技术的堆砌,从而湮没了电影中的人文精神。有些电影一味地玩弄技术,创造视觉的饕餮盛宴,而忽视了电影的叙事内容层面,这无疑是本末倒置。2016年,漫威出品的动漫改编电影《奇异博士》就出现了这种问题,电影的视觉效果无疑是一级水平,但考量其故事叙事,我们就会发现电影的致命缺点,主人公的行为支撑点太弱,动机性不足。真正好的电影都是能够让人们回味的电影,其中大多数都不仅是靠技术叫座的。比如,影片《泰坦尼克号》,回味整部影片,我们一定会为电影中那伟大的爱情所感动,对人们面临灾难时表现的美好人性有所敬畏,而并不会去关注这一切是如何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的。所以,与其说《泰坦尼克号》使用数字技术再现了一场冰海沉船事件,毋宁说该影片表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海难为浪漫爱情产生灾变和毁灭的厄运提供了契机,也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得到升华。在这个意义上,影片超越了传统灾难片的模式,而成为感人至深的爱情寓言,从而获得了以前描绘“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所不能企及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超高的票房成绩。但若没有数字技术的应用,该影片也呈现不了电影中那精美而又震撼的画面和场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并不矛盾,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要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注重其中的人文内涵。数字技术不能湮没了艺术内涵、人文内涵的表达,电影艺术的本质决定了电影成功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中的人文精神。因此,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人文与技术的融合是电影艺术的内在要求。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

    [2]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8-25.

    [3]张慧.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像及其反思[D].广西大学,2006:7.

    [4]马立新.数字美学论——一种数字电影理念的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1):86,88.

    [5]肖瑶,张华斌.论数字电影的艺术表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3):68.

    [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140.

    [7]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20.

相关文章!
  • 手机测评类微信公众号考察

    赵宇<br />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手机的更新速度也是逐渐加快,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手机品牌,消费者购买手机时需要考虑

  • 网络文化传播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渊<br />
    【摘 要】随着我国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重视,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成为近些年来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分析“创新”

  • 跨文化教材出版的国际化与本土

    【摘要】教育国际化向上支撑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向下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诉求,引出了跨文化教材出版的重要命题。文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