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的分文体阅读教学

    摘要:在明确文体特点的情况下,从人本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教学,能够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框架的同时,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要关注人的存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文化内涵。描绘景物的散文要关注人的情感,能够更好地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魅力。记叙简单事的文章要关注人的心理,能够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陈述复杂事件的文章要关注人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人本;文体;阅读教学

    一篇文章怎么阅读,怎么解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作者创作一篇文章,虽然创作的初衷是表达自身对社会、对人生的个性化认知,而形成作品之后,读者阅读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未必与作者的最初创作目的一致。而如果文章被选入课本,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了。文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服务的单元阅读目标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重难点。有时候作者的写作初衷、与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和编者的编写目的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教材编者将作品选入课文时,附加在课文上最主要的价值,并非指向作品的内在思想,而是指向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归入说明文教学之后,法布尔满怀兴趣和热忱写的《昆虫记》,变成了学习昆虫的特点的说明文。茅以升以对桥梁一生的挚爱写成的《中国石拱桥》我们只看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古今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苏州园林”也许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写景散文无论是《春》还是《紫藤萝瀑布》,我们总沉溺于它优美的修辞。叙事文章又总脱不了对起因、经过、结果或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梳理。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服务于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文体的概念,但却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为什么分类严密、目标明确的教学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呢?也许枯燥的说明方法、修辞格、议论方法作为语文知识并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讨论过21世纪什么知识最重要,得出的结论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最重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什么是社会、民族以及整个人类,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手段。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而仅仅从知识上学习。

    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提起阅读兴趣,同时又能服务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呢。在明确文体特点的情况下,从人本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教学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文,没有人。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要关注人的存在。描绘景物的散文要关注人的情感。记叙简单事的文章要关注人的心理。陈述复杂事件的文章要关注人的关系。

    一、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关注人的存在

    学习介绍事物、事理的说明文,我们往往只关注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却忘记了文章无论是介绍事物的还是事理的,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即使是介绍事物的文章也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比如,《说屏》这篇文章,我们从人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银烛秋光冷画屏”映衬了“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宫女的寂寞,屏风挡住了“忒看得这韶光贱”的锦屏人的青春,屏风彰显了“闲倚画屏”的富贵者的悠然,烘托了“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的“我”的“销魂”快乐,以及“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的羞怯与好奇。联想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屏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梳理出“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有大小之分”这几项知识。同样的,《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体现出的是人(特别是传统中国人)的审美。《桥之美》中,人不是在桥上的,而是远观桥,理解了人的特别是画家、摄影师的立足点,才有了“点线面”的桥之美……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够通过这个物件理解到人的审美、人的情趣、人的文化和人的生活。这样才能让说明介绍事物的文章更加富有人文魅力。

    二、描绘景物的散文关注人的情感

    我们学习写景的散文常常要品味优美的语言,特别是要从修辞、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景文章,配合了比喻、比拟等知识卡片,突出了让学生从修辞角度品味语句的教育目的。但是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文章,作者的感情是不能忽视的。忽视了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忽视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那么各种修辞也是无所依傍的空洞语句。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赏析语句。《济南的冬天》当中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品味语句是相辅相成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雪后山上“顶着一髻儿白花(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一道儿白(雪),一道儿黄(草色还露着)”的山坡比作“花衣”,“风儿吹动”的山比作“肌肤”,日落的时候,阳光下的雪像女子一样“害了羞”。这一系列的比喻不仅仅是写出了山上雪景的美丽,更体现出作者对山的喜爱就像男子对日本看护妇那样温柔的女子的倾慕一样。运用系列的修辞把这种爱慕写得更加形象细腻。

    三、记叙简单事件的记叙文关注人的心理

    有些叙事的文章人物关系比较简单,行文以记叙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这样的文章就可以从理解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角度来学习。比如,学习《花木兰》这一课,“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个夜晚显然对花木兰来说是一个不眠夜,让学生写《在那个不眠夜》去揣摩理解木兰的心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花木兰这一爱国、爱家、敢于担当的女英雄的形象。同样,在学习《邓稼先》的时候,让学生从邓稼先的角度写《在那个不眠夜》,有的学生选择邓稼先重病时在病房写核武器发展建议书的夜晚,有的学生写他辞别亲人献身大漠的夜晚。通过揣摩人物的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在开展主题写作活动中,学生又主动写了诸葛亮写《诫子书》的“那个不眠夜”。借用作文和联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文中的人物。

    四、陈述复杂事件的记叙文关注人的关系

    有些记叙文有多个主要的人物,这样的文章要重点品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孫权劝学》这篇课文中,孙权和吕蒙是劝和被劝的关系,我们可以学习孙权的劝说方法和步骤。同时可以模仿孙权的劝,让学生写写方仲永与吕蒙的对话。孙权与吕蒙是君与臣的关系,我们可以关注孙权的语气和语态,多次反问,语气强硬,由此可见孙权不单单在劝学,其实也是以君王的身份在“逼”。另一方面,孙权和吕蒙是君王与武将的关系。武将功高盖主,常是君王忌防的对象。作为君王的孙权说话不忌惮武将,可以看出孙权的君主魄力和自信。作为武将吕蒙对君王的逼迫的不反感反而虚心学习又可以看出吕蒙的粗犷和淳朴。加上文官鲁肃的拜贺,其实体现了东吴君王、文臣、武将一派祥和的政治图景。从人物的关系来读,可以把短小的文言文读出丰富的内涵。

    语文阅读教学既要照顾到文体特点,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从人的视角出发,在教授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时候,要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一门和人息息相关的学科,让课堂的内容更加新颖,让学生对课堂更加感兴趣。

    作者简介:吴家榕(1987—),女,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椭圆中的定点和定值问题

    张晓帆在椭圆问题中,部分几何量和参数无关,不会随着参数大小的改变而改变,而定点和定值这两个几何量和参数无关,这就构成了椭圆中的定

  • 理解是个缓慢的过程

    陶兴悦16岁,正是美好而又敏感的年纪,仿佛一夜之间摆脱了假小子的性格,在香樟的清香中,眼神莫名地温柔、细腻起来,开始用别样的眼光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