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械基础》为例的微课教学在中职专业课堂的有效应用与实践
易婵洁
[摘 要] 在中职专业课课堂,一堂原本45分钟的《机械基础》课,可以借助微课进行有效、高效的学习。从课内到课外,微课自由地跳跃在其中任何一个刻度之上,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它以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被日渐磨蚀的学习热情;它以整个互联网为平台,任意穿梭在课堂各个角落,它以“简”和“短”的知识探索路径成就专业课教育的“质”和“量”。
[关 键 词] 中职;机械基础;微课;四杆机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15-01
一、微课在课堂的发展前景
当微课游离于课堂之外,可以作为教学辅助,解决课堂无法解决的疑难。那么,如果让微课进入课堂之内,它又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能够帮助专业课堂进行什么样的改善或提升?一个答案是:替代。在合理范围内,微课可以替代课堂的其中一个环节,比如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创设等。另一个答案是:开发。微课拥有着许多的可能性。比如它已经开始革新PPT的功能,利用微课的录屏方式,教师可以在PPT上直接进行教学演示。当下,微课所拥有的可能性中,大部分尚未被开发,这无疑是课堂的机遇。
二、微课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课上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知新温故,前后联系
对中职学生而言,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如果加以正确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在上机械基础课时,老师讲到‘机架,说判定曲柄存在的条件,除了满足杆长和条件外,还要看以谁为机架。这个判定条件里的杆长和条件是新内容,而‘机架却是上节课讲的一个知识点,幸好,我在学习前利用微视频先学,否则,我就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盲点,也不会对上一节内容进行复习,对新知识的学习也不会那么顺畅的进行。”
(二)课中运用
1.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中情境式导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方面,微课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在讲轮系传动比计算时,有老师将正在热映的电影《速度与激情8》里赛车的视频作为导入,再配以专业的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原理图和公式,相比图片而言,动态的视频更吸引眼球。这里有一个细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数以男孩子居多,他们喜欢车,融合专业的特点,加上平日里汽车变速箱的装拆实训,对齿轮传动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这种电影大片的导入形式,可以说点燃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之火。经课堂实践,有的学生学习这堂课竟“走火入魔”,他们平日里对专业课学习兴趣一般,经微课视频学习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他们在赛车的时候为什么都用手动挡变速,而不用自动挡变速?变速通过改变传动比来得到,那么变向是如何实现的?要知道通过微课学习能点燃内在学习的动力,发动自主学习的引擎。同时,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教师从一个幕后的“制片人”到课堂解惑答疑,主导的地位在这里明确。这样一来,学生在之后的自主学习阶段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漫无目的地翻阅课本上。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通过微课视频自动挡和手动挡的比较还能对其应用场合和特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是对课前学习中温故知新最好的强调手段,也能使新课学习在导入就充满“魔力”,让学生学习思维“一发而不可收”,这便是微课最强大的功能。
2.重难点分析:微课,从“Teacher”到“teaching”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对曲柄存在的杆长和条件、最短杆条件,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反复多次的观看,遇到不会的,中间可以暂停、倒回、快进,完全顺从自己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进度,在课堂展示中,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表现欲和求知欲也都一一展現,更为重要的是当被老师、同学肯定后,学习的自信也在课堂滋生。
对曲柄存在条件的共性问题,例如“当四根杆件长度相同时,是否有曲柄存在?”“当四根杆件长度两两相同,是否有曲柄存在?”时,面对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发挥引导功能。通过教师的相机引导,意味着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症开方。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杆子长度自行制作,通过动手体验得出结论。
(三)课后拓展:总结提升,快乐学习
作业布置也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形式。例如,在讲解四杆机构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移动设备去寻找、去发现。例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有很多学生把用手机拍摄到公交车车门启闭机构、健身房一些带有双曲柄机构的健身设备自制成微视频,将利用网络找寻飞机起落架、雷达俯仰装置等做成微课片头。
时代所带来的技术以及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正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正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正在为师生的课堂服务。教师需要做的是扮演好一个主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利用这些服务将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快乐、有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赵国忠,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