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利益调整型改革

    姚 亮

    [摘要]增益型改革转向利益调整型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利益调整型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公正,以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优化社会结构和加快农村发展为突破点,通过保障公众合法权益、调整不合理利益和增进弱势群体利益来促成改革的成功,达到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利益;调整;改革;社会公正;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7-0061-02

    中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又离不开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但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公正、合理、有效的改革。在社会转型时期,要让改革成为有利于发展的改革,要让改革成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改革,要让改革成为被社会各个阶层所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改革,就必须实现改革的转变,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急迫的转变就是促使“增益型改革向利益调整型改革”的转变。

    一、进行利益调整的必要性

    (一)维护社会稳定需要

    毋庸置疑,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改革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协调,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社会不公正现象日益增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如贫富差距拉大、权力腐败、社会保障滞后、三农问题、劳资纠纷等已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事件6万余起,2007年上升到8万余起。信访量也日益增多,仅全国民政部门,2007年为81万人次,2008年升至90万人次。2008年,群体性事件依然层出不穷,先后发生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多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受全球金融危机、失业率激增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将面临着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危险。这些都表明当前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的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不同社会阶层而言,高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最强,但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低收入阶层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其购买力却是最低;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以中等收入阶层占主导位置的社会,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而增益型改革的一个重要负面效应就是致使社会利益结构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这种亚健康的社会阶层结构导致了中国经济内需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困境就必须进行利益调整,调节贫富差距过分悬殊,促使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最终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三)边际递减效应

    在增益型改革的初期,只要参与到改革中来的社会成员都普遍受益,社会总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因而广大社会成员都接受和认同改革。然而当增益型改革到达一定临界点之后,社会财富就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上,贫富差距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虽然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看似在不断发展,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现象。相应地,双重的“边际递减效应”就凸现出来:对富有阶层而言,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问题,即新增的财富所带来的效用呈现逐步递减趋势;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如若财富分配机制的不公正,即使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而财富的边际效益却是递减,因为对于大部分社会成员而言,社会财富的增加并未使得他们的牛活状况有所好转,有的甚至反而更糟糕,那么这种财富的效益为零甚至为负。简言之,边际递减效应说明了进行利益调整的必要性。

    (四)现代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等现代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其中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而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就在于以人为本,实现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要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必须深化改革,推进增益型改革向利益调整型改革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等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正如恩格斯所言:“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推进利益调整改革的举措

    (一)利益调整的基本立足点

    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进行利益调整时,其基本立足点是既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自身能力发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平台,激发社会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又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为社会贫困者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总之,每一位社会成员,无论是社会强势群体,还是社会弱势群体,都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得到更多的实惠,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成社会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以及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与弱势群体的生活改善两者之间的同步化,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利益调整的基本途径

    1、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当公民个人正当、合理、合法的权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挫,就会削弱社会的活力,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对公民的基本权益进行确认和保障,如生命权、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健康权、平等权等。只有对公民的这些基本权益予以切实的保障,才能够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亦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才能为社会的正常运转确立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如果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人们的积极性和社会的活力就得不到激活,“恒产者有恒心”表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2、调整不合理利益。当前,在我国存在的不合理利益主要有:垄断利益、避税利益和寻租利益等。这些不合理的利益,造成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并在心理上将实际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放大。而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不会自动打破,也不会自行调整,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积极、强力和有效的干预,坚决取缔垄断行业的利益,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惩治腐败行为,防止“以权谋私”。并采取

    多种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调整经济增长成果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增进弱势群体利益。在利益调整中,应通过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目前我国实际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适当的住房保障,实行较为充分的社会就业。确保弱势群体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加收入和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摆脱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和社会心理上的困境。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转移、税收调节等科学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利益,防止两极分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对城乡弱势群体,努力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难有所帮。

    (三)利益调整的突破口

    1、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过程中发生思想观念的激烈冲突并不奇怪,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问题在于,在利益平衡机制还很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强势利益集团往往占有甚至垄断表达渠道。这种情况一旦左右现实发展方向,就会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成员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便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进行利益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利益表达机制。“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政府要提供多元的利益需求表达机制,让社会各成员能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防止个别强势阶层垄断利益表达的话语权,避免“言塞湖”的形成。二是利益约束机制。政府要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来规范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抑制不合理收入和非法收入,缓解利益冲突。三是利益调节机制。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缓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四是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的个人或利益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以保证改革过程中利益调整的相对优化状态,从而提高社会公正程度,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优化社会阶层结构。要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一是要使必要的社会阶层不能缺位,“该有的阶层不能没有”;二是要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数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该大的阶层应当大起来,该小的阶层应当小下去”。即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的健康、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三是加快社会流动。必须消除有碍于社会流动的一切负面因素,如户籍制度、区域分割、所有制歧视等,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流动的畅通无阻,特别是向上的社会流动。“高流动机会使得人们减少对社会中社会差异体系的不满,减少组织起来反对它的倾向,它有助于分层体系永久化,与此同时稳定支持它的政治组织。”

    3、加快农村的发展。改革的目标是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中国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不再是总体意义上平均水平的小康,而是包括城市和农村共同在内的小康,设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的小康。而当前中国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而进行利益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否关键看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农村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它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改革,推进农村医疗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杜福洲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加强消费市场执法与监管

    刘瑜 刘超<br />
    摘 要 “天价海鲜”事件反映出当前旅游消费市场存在权责边界、执法监管、投诉受理、应急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伤害了消费

  • 反欧势力将欧洲引向何方?

    王义桅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开篇即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套在2014年5月底举行的欧